驾驭课堂的法宝——教学预设和教学机智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o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脑海中只装着大纲、教材、教参,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变革,即课程不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理解为具体学科,而应该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同是课程的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实施计划、完成教案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对课程共同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所以,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烂熟于心,而且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不能被教案所束缚,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
  我曾经听了两节有百多位教师在场的新课改观摩课。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听出焦点,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教师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听出对方争论的焦点后,展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方辩论,并让一个学生听后说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及评论正反方的发言。话题是这样的: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结果正反方的学生说不出多少道理,听评的学生也说得不好,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另外一节观摩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孔乙己有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知道?②概括孔乙己的个性。③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出孔乙己这个人。④能否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描绘你的父母、同学、老师。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的感慨颇多。
  其中感慨最多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做得不够细致。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去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再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合理的设 计出教学预案。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点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知识面等。试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时,如果把学生的水平高估了,那就会出现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低估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幼稚、无趣而没有思考问题的热情。第一节观摩课中,教师展示给学生讨论的话题显然是高估学生了。话题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学生对“个性”这个概念不清,也弄不懂怎样的人才算有个性。所以争论很难展开。话题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没有多少道理好说,说出的道理也是肤浅而偏激的,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了。
  所以,我们课前备学生时,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而投入热情去探究。因此,我们在上课前都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那课堂教学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预设还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个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第二节观摩课《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并谈谈表现了孔乙己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就转入训练,让学生用上这些表现手法写人。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上起来就缺少了深度。特别是教师未能抓住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故教师只有对每个文本的要求理解透了,上的课才会有深度、广度。
  其次,感慨较多的是教师缺少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其实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真正做到随机应变,不被教材、教案所束缚,做到有机必抓,抓机不放。听第二节观摩课时,曾有这样一个小片断,教师问学生酒店的“我”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有个学生回答说“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冷淡”。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竟没有注意到,没有抓住这个时机纠正,确实非常可惜。教学机智要求教师随时注意随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己片面或偏激的想法并加以纠正。有的教师上课总脱离不了设计好的教案,为了完成教案既定的内容而不断赶时间,不顾学生的反馈如何,不懂得根据当堂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即教学反馈)而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如果学生一知半解,最终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所以,教学机智还应该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预设不到的问题,随时进行探讨,对学生的精彩回答,随机品评,而不应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把这些忽视。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植基中学的袁冬华这点做得非常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他上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有个学生提出“起舞弄清影”一句应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色下起舞。这个看法与课文历来的看法不同。袁老师并没有回避,而是给时间学生进行一场“天上——人间”的大辩论。各自说自己的理由依据,结果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解释。袁老师把疑问又留在课后,他到处找人讨论,到处翻阅资料,结果发现更多的问题。通过反复比较终于得出一种合理的解释。可以说,这节课学生的问题,学生们互释疑难推动并促进教师的释疑。这一过程达到了教学相长,学学促进。
  所以说,教师不仅让教材、教案烂熟于心,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教材教案束缚自己的教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应该让教案带着学生走,带着自己走。教学预设和教学机智,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两大法宝。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其他文献
【正】 Ⅰ.对华不平等条约保护下的布道活动 在1842年8月的《南京条约》中,英国强迫中国对外国贸易开放其沿海口岸。鸦片战争的结果暴露了中国军事上的软弱,充分确立了西方对
【摘 要】针对当前不少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点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教育 调节心态 增强自信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要求严格,学校又过于重视智育,学生的心理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很多学生的心理程度不同的存在着疾患,迫切需要及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摘 要】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可将其分为教和学这两个部分来进行探讨。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方法不正确而造成教和学两个环节的脱轨,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提问来使教与学更好地契合在一起。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前预习 课堂提问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抑制
【摘 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了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  【关键词】探究式 自主 合作 创新 民主平等 宽松和谐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广大教师要树立“教书就是教人,会教人,才是好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里就
<正> 元代是山东经济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探讨这一时期山东经济开发的历程,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现实意义。但由于资料缺乏,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近几年来,我在翻阅元朝正史、文集和方志过程中,颇有收获,现对有关文献勾稽索隐,写成此文,希望能对元代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当时山东经
【摘 要】纵观当前的语文各级各类考试,从卷面分析,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成绩的好坏。如何提高作文成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坎。  【关键词】作文评改 互阅式 评改要求 评改流程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之评价建议:“重视对作文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
摘 要: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学会动手操作。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儿童参与动手活动,带领幼儿激发学习的潜能,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才能,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才能,使幼儿获得全面的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 参与动手活动  幼儿教师应该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动手操作的时候,教会幼儿主动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幼儿应该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
【摘 要】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学习之前按照一定的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本文讨论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有效预习策略,试图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 预习习惯 重要性 策略 能力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
【摘 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我组织,促进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互动场 平等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提出“场”理论。它是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