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矫正方法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完整的家庭不仅是个人美好生活的起点,也是优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反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家庭的缺损,造成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在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
  自学校参加了课题《单亲家庭子女德育问题研究》的研究,我重点从心理健康这方面对我校单亲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卑感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男女都有。她们(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
  第二种是脆弱型: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
  第三种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单亲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对自卑感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决单亲学生的问题,还要从他的家庭入手。经常与家长见面,针对学生个性健康所须的环境和教育问题和他们共同探讨孩子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单亲家庭应持的教子的态度。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的生活情感上得到关怀,逐步化解内心的忧郁,来矫正性格方面的障碍。
  二、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
  在班里开展了从身边的小事去帮助的单亲学生的活动。鼓励他们交朋友。在课堂上,要有意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家庭的变故,引导他们理智地看待,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他们的过错造成的结局。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三、坚持个别的心理辅导
  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经常与他们个别谈心,要鼓励他们和你说心里话,做他们忠实的“听众”,这样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把他们引向正规道路上来,真正的享受青春的快乐,感受人间的真爱来自父母和老师。
  总之,对于单亲学生,我们要善于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其家庭情况,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只要我们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及时与家长联系,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这样的孩子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班就读生” 就是我们通常指的那些智力、听力有缺陷的儿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身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散漫、懒惰等。为了能更好的教育随班就读生,在教学中,我做到:1、耐心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关爱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3、措施得当,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 心理 习惯 兴趣 措施  
期刊
一、基本资料:  小佳(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亲是一名司机,初中毕业;母亲做会计工作,高中毕业。母亲曾经患抑郁症,目前还在服药。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概述:  开学后不久,小佳一连请了几天假,在家中休息。班主任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小佳进入中学后就变得情绪低落,在班级中生活得很不开心,情况已经严重到不能去上学了。小佳的妈妈曾经患有抑郁症,家长、老师
期刊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因此,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   一、消除自卑心理——重新建立自信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给他们创设尝试成功的机会,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苏联教育
期刊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地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的方式实现,必须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而集体辅导的常态化渠道就是学科教学。但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
期刊
内容提要:不妨高看学生一眼,尤其所谓的是“后进生”。因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出发,个别学生由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在某个方面的落后,那是暂时的,一旦克服了这些消极因素,这样的学生是可以转化的。更何况,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一直这样。作为班主任,认真分析,恰当施教,用信任作钥匙,什么样的心灵都可以打开。  关键词:信任 积极心理  正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精彩地处
期刊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病态的高级神经活动,以及不良环境、不合理教育等,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然而,这不是智障儿童的过错,这只是他们的不幸,而他们更应该得到父母、师长、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使他们缺陷得到补偿,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矫治智障儿童的自卑心理  一般来说,大多数智障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之前,
期刊
一、问题提出  过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说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以长攻短”既无效,对有些学生来说又实在有些为难,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而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是不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谈到人有多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着差异。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能在不同
期刊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首老师写给学生的小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要生长/我就是你的大地/给你厚重与营养/如果你要畅游/我就是你的海洋/给你惊涛与骇浪/如果你要飞翔/我就是你的蓝天/给你宽广与辽远/一颗心/与你同行/伴你到海角与天涯。一直以来,诗中那份浓浓的爱学生的心,让我感动不已。我要做这样的老师,像太阳一样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只做探照灯,只把关爱放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可能最不值得爱的学生
期刊
小磊,男,15岁,初三(1)班学生。头脑灵活,然而聪明才智不知用在何处;性格坚强,然而不是用在对待困难上。面对事物,总抱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无所谓,无——所——谓”。 他是一个高大的男孩,不胖不瘦,有男子汉的气质,留着板寸,显得很精神,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眼神中透出一丝迷惘,流露着对世事的怀疑与不信任。没有一个青少年的轻松与快乐。  当初他拥有一个温暖
期刊
一、个案基本资料  1 背景资料  李强(化名),男,16岁。重点中学高一学生,身体健康。父母是国家公务员,亲子关系融洽。  2 班主任介绍  刚上高一时,李强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正常。高二刚开学,他在课堂上要么发呆,要么睡觉,慢慢地索性连作业也不交了。老师询问“为什么”,他总是支支吾吾,好象有什么隐情不便直接表白。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反映孩子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状况不太好,有时夜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