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本心,外达天下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山清水秀的宜兴,深受其自然环境的浸润,洋溢着一股质朴无华却灵动婉约的气息。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承载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历代紫砂匠人和文人雅士的共同合作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工艺体系,为各种紫砂器型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紫砂筋纹器是其中的重要大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绽放光彩。筋纹器的取材常常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型,如梅、菊、菱、水仙、葵,或者一些瓜果。本文以紫砂筋纹器“菱花玉璧提梁”为例,浅谈其工艺美和意境美。
  关键词  紫砂壶;菱花玉璧提梁;工艺美;意境美
   在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岸有一片风景秀丽、良田与河滨环绕的村庄,这就是宜兴丁蜀。举世闻名的紫砂壶便是产于此地,许是得到其天然灵秀的自然环境的浸润,紫砂壶洋溢着一股质朴无华却灵动婉约的气息,自诞生起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此后,又在无数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及推广下,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个性,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变得有情怀、有气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经过时代的洗礼和岁月的冲刷,始终保持着一抹清净素雅、从容不迫的气质,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让人神往。
   紫砂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工艺体系,紫砂筋纹器是其中的重要大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绽放光彩。紫砂筋纹器是在几何壶型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或比例分成若干等分,再用相应的曲线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平面图案,曲线从钮、盖、颈、腹至底,上下映衬、内外呼应、比例准确,通体形成筋凸瓤凹或筋凹瓤凸的纹饰布局。这种壶要求纹理清晰、均匀饱满、口盖严密、面面通转。
   筋纹器的取材常常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型,如梅、菊、菱、水仙、葵,或者一些瓜果。自明代制壶名匠董翰创造第一把筋纹器以来,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筋纹器越来越多,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紫砂壶“菱花玉璧提梁”(见图1)是典型的筋纹器作品,此壶模仿菱花花式,将扁圆柱形身筒划分为均等的若干部分,筋纹线条有凹有凸、依次排列,以壶钮为中心点向下延伸、贯通整壶,上下一体,极具形式美和韵律美,筋纹线使得壶身凹凸有致、饱满灵动,将菱花盛开的形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明、美丽浪漫;壶盖为压盖,与壶口严丝合缝,这也是作品的制作难点所在,壶盖各边需与壶口相契合,否则合盖难以严密,需要严格的计算,对壶盖制作的严谨性要求极高;壶钮为扁柱钮形体,与壶身相呼应,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壶流为三弯流形式,与身筒暗接,自然胥出,转折弧度柔和自然,如同花梗,优雅挺拔,壶流饰以筋纹线条,与身筒相呼应,协调统一;提梁式壶把从壶肩两侧自然向上立起,两侧有向内的柔和弧度,再以折角衔接,刚劲有力又不乏柔美,极具独特的中国传统风韵,提梁形成了优雅的虚空间,中和了壶身的敦厚,给人以灵动唯美之感。作品选用优质原矿朱泥制成,其色泽柔和淡雅、红而不艳、光润幽静,表面泛喑哑之光,衬托出菱花的清丽雅致,奠定了作品的基调。整壶泥料与造型相辅相成、虚实结合、繁简得当、方圆相济、精致美妙,线条舒展优雅,富有内在张力,作品正视、俯视皆如盛开的菱花,高雅脱俗,将菱花的亭亭玉立之態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用与观赏兼具,让人心动。
   菱花式紫砂壶由古代的菱花镜造型演变而来,“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果实带硬壳,有角,可供食用。在装饰上,“菱花”指菱形的花纹。古代铜镜,映日则发光,影如菱花,因名“菱花镜”。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女子的一生,照出她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照出她从纯真幼稚到成熟沧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看见自己的优点容易,看见自己的缺点难,尤其在生活节奏加速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更是忘了孔子的箴言“吾日三省吾身”。一面镜子,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看清自己,让人懂得自省,让人明辨得失。紫砂壶“菱花玉璧提梁”将菱花镜融于作品中,既提升了作品的美感,意境优美,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人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时刻谨记“内观本心、外达天下”的哲理。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隐藏着世世代代匠人的美好祈愿与淡然的处世态度,它美观实用的同时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为原本素色无华的紫砂壶平添了几分华贵。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茶,都有适合自己的紫砂壶。一几一人一壶,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的文化性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身为一名现代手艺人,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理念为引领,让作品无论造型还是立意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朱学宸.浅谈紫砂“六合壶”的线条艺术[J].江苏陶瓷,2018(6):20.
  [2]汪叶.论紫砂套壶“吉祥如意”的整体美感和造型艺术[J].江苏陶瓷,2020(1):59-60.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雕塑“和合二仙”的原型为合二仙像,该作品尤其讲究对细节的提炼与转变,使传统造型的精髓一目了然。同时,随着全新的形态塑造,其恰到好处的创意则释放出了更加鲜明独特的当代审美风格。  关键词 紫砂雕塑;和合二仙;创新   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久远,其涵盖的内容丰富庞大,表现的形式同样异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题材都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相对固定的造型。从宏观上讲,这些固有的雕塑造型构成了每个时代文
期刊
摘 要 五色砂土生来就是为创作而服务的,尤其在创意自然作品时,丰富的色彩为精美的器型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一片南瓜的叶子微卷,是盛夏光年影影绰绰阳光下的一片绿荫,以此为壶嘴,憨态可掬;耳形的壶把取材于南瓜藤蔓,卷曲中唱出田园之歌,稍大的壶把是体现紫砂实用性的表达,观赏之余的品茗才是大众所需,无论如何不能丢失的是实用性。  关键词 自然;泥料;天成   四月的宜兴,似锦的繁花在江南灿烂的春色里悉数怒
期刊
摘 要 中国人爱好喝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茶具不断兴起,而其中,紫砂壶以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为人称道,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最终从各类茶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闪耀着熠熠光辉。说起紫砂壶,便不得不提起它的产地宜兴,这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许是深受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紫砂壶才摆脱粗陶实用器的桎梏,脱胎为独具人文特质的艺术品,历经时代变迁和世事沧桑而绵
期刊
摘 要 带有规则、规律的事物,都有一种能打动人心的美感。相互之间有规则的排列,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观之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同样,筋纹壶带给人们的也有一种规则之美,它是人为的,但又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艺术提炼的结果。  关键词 规则;规律;人为;艺术提炼   宜兴紫砂造型千变万化、出奇斗胜、百花齐放、式样繁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在《中国紫砂》“器型千变万化的归类”这一章节中,把宜兴紫砂壶造型概括为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陶刻技艺属装饰类别中的主流方法之一,它以壶身为载体,艺人以刀代笔或书或画,增添作品文人意趣,且情韵浓郁、意境深邃,使人浮想联翩,富有审美价值。“暗香壶”从传统造型层面赋予陶刻装饰新的主题,展示厚重的紫砂文化和创新设计理念。  关键词 紫砂陶刻;暗香壶;传承创新;意境美   宜兴紫砂壶是陶都艺术门类中最具特色的一大品种,它以材质独特、造型丰富、装饰唯美的品相,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爱壶人及
期刊
摘 要 “玉瓶壶”的创意题材来源于对传统玉壶春瓶吉祥寓意进行的分析与研究。“玉瓶壶”造型结构中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壶身外观形态自然柔美的韵姿,蕴藉着“冰清玉洁”与“平安吉祥”的双重涵义,同时富有“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空间美感。  关键词 玉瓶壶;形态韵姿;内涵寓意;空间美感   人类为了生存及让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千方百计地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工具、器物。继7 000多年前的新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发展历史悠久,从纯碎的泡茶用具逐步发展成兼具审美功能的紫砂艺术品。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总会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出现,紫砂壶也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紫砂艺人以自己的精湛技艺与情怀感知,一展紫砂泥的多情、委婉,把来自自然的素材植入其中,表达特定的人文内涵,使人们获得内心共鸣。紫砂“玄武壶”也是这样的一件作品,通过把“玄武”这一元素引入作品,塑造了独特的壶型风格,表达了美好的人文寓意。  关键
期刊
摘 要 青瓷,是宜兴陶瓷艺术中的“五朵金花”之一。宜兴青瓷历史悠久,始于商周,盛于西晋,直至唐五代之后衰落于南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宜兴青瓷梅开二度,以耀眼的姿色雄立于陶都大地。当代的青瓷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不断积累创新,实现了青瓷艺术生命的延续和长青。近几年,我们创立了宜兴青瓷发展史上全新的品牌“谈青窑艺”,目前共有艺术陈设和日用器皿两大类几百个品种。“天人合一”的青瓷艺术,尤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产于宜兴,紫砂料具有独特的透气性和可塑性,使得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香不涣散,具有优越的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自北宋发展至今,不断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中,在紫砂艺人和文人雅士的通力合作下,紫砂壶超越传统粗陶实用器皿的功能,呈现出更多的人文特质,逐渐发展成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之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文就紫砂壶“宋韵提梁”,浅谈其造型设计和传统美学。  关键词 紫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各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和人文思想,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紫砂壶作为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北宋,相对于漫长的中华历史文明而言虽是后起之秀,但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它融合了多种工艺形式,将丰富的传统文化涵盖其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艺术的集大成者,让人在喝茶品茗的同时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