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这里有一座柏林禅寺,在唐代叫作观音院。禅宗史上一位特别受人尊崇的大师赵州从谂(778—897)曾在这里驻锡,他活到一百二十岁,真正是个老和尚,人们管他叫“古佛”。赵州在南泉普愿门下,由“平常心是道”这样一句很平常的话开悟,这也成为他传法的要旨。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有两位僧人到赵州这里来习禅,赵州问其中一人:“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我曾经来过。”赵州对他说:“吃茶去!”然后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没有来过。”赵州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来参见赵州的监院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赵州便唤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还是一句老话:“吃茶去!”
  “吃茶去”成了禅宗最有名的公案之一,这里面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吗?其实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曾经来过的僧人去而复归,内心大概有不少疑惑,也许他要向大师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去,为什么又回来,赵州却不认为说这些有什么意义,所以让他“吃茶去”。初到的僧人第一次见到大师,会认为这是奇特的机遇,总觉得会有什么惊人的事情发生,这种念头同样毫无意义,赵州也吩咐他“吃茶去”。监院在赵州身边应该有些日子了吧,可是他并不真正懂得老和尚。他想得太復杂了,赵州还是让他“吃茶去”。
  “平常心是道”,对心情淡定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赵朴初的诗说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是赵州的茶虽好,会吃的人却不多。过了几百年,宋代黄龙慧南禅师还在《赵州吃茶》诗中感叹: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这首诗收于《黄龙录》。前两句略述赵州和尚请人喝茶的故事,后两句说:世上的人来往匆匆,忙忙碌碌,无穷的念头,说不尽的废话,他们不得工夫喝茶。
  北宋大文豪苏轼喜禅,也爱茶。他被贬谪黄州时,生活困顿,一位朋友为他从官府要来一片荒地,他亲自耕种,以解匮乏。这块地称作“东坡”,苏轼的别号就是由此而来。
  苏轼的《定风波》并没有说茶。但如果说“吃茶去”的公案意在淡定,那么这首词在表现淡定的人生态度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这以前,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曾经被捕下狱,受到阴险的审讯,甚至一度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悲观过,迷惘过,对人生深感无奈和失望。但也正是因为饱经风霜,才有清清朗朗的彻悟。
  词中通过描写道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生哲理。一场骤起的风雨“穿林打叶”,那声音有些夸张,使人感受到威胁。没有经验、毫无准备的人,会因此而惊慌,要赶紧从风雨中逃出去。但你也可以不理它,“莫听穿林打叶声”,由它去就是。“何妨吟啸且徐行”,随口哼着什么调子,慢慢走吧。“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拿着竹杖,脚穿着草鞋,那都是农人日常所用的东西,不是什么高级装备。但只要心里不慌张,对付雨也足够了,“谁怕?”说到底,人生到处是艰辛,此时有风彼时有雨。想要一路平平安安,什么麻烦都没有,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念头。“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总还是有的,应对麻烦的办法总还是有的。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坦然面对,还能怎么样呢?
  早春的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把几分醉意也吹醒了。抬头望去,“山头斜照却相迎”,远处夕阳照在山峰上,别有一番风光。世上的事情总是在变化,遇到风雨就不知所措,摔得鼻青脸肿,恐怕也难得有好心情面对青峰夕照吧。回过头再看看走过来的“萧瑟处”,虽说是且吟且啸,洒脱自在,却并非没有点凄凄然,但走着走着,也就过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也过了,雨也过了,晴也过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归结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还透着不在乎风雨不在乎晴的意味。因为风雨也罢,晴也罢,那是老天爷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你老想着晴,偏偏就来风雨,结果“晴”反而成了精神负担。只有随缘,才能自得;只有淡定,才能旷达。随缘和淡定,才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自己把握自己的力量。
  回头再说茶。寺院的生活清淡,没有什么可以享受的食物,唯有茶是礼客必备之物,也是僧人清修的辅助品。而自从赵州老和尚留下“吃茶去”的公案,茶和禅的关系变得更密切起来,于是有了“茶禅一味”之说。禅是朴素的、自然的、平静的,饮茶的趣味也是如此。世事纷乱,人情动荡,欲求本心清净,最好“吃茶去”。
  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融入自身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别有特色的日本茶道。它的核心,就是通过茶道来悟禅。泽庵宗彭的《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夕梦若林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诗里特别有禅》一书,老树画画图)
其他文献
一  碗里的粥和餐桌上的筷子突然震动起来,我比其他人反应更快——地震了。  几秒钟后,传来大队干部的喝令:“到场院集合避险!”  紧接着,我们收到消息: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区域发生了6.6级地震。5分钟后,森林消防大队接到任务:奔赴300公里外的震中岷县禾驮乡参与救灾。  奔赴震区的军车上,像我这样的新兵蛋子一个个摩拳擦掌,老兵则淡定很多。突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父亲发来的消息:“新闻
期刊
电影《孩子王》1  最近几年,谢园有过两次“出圈”,一次是2018年10月的某天,他去星巴克买咖啡,接过杯子一看,上面写的是“宝财哥”。谢园的“宝财哥”跟葛优的“季春生”一样,都是《我爱我家》中四两拨千斤式的人物。时隔25年,还能让大家惦记,谢园自然高兴。  另一次是沾老哥们儿葛优的光。因为去年葛优参加春晚时的一件风衣,梁天、葛优、谢园在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一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当时三个
期刊
普通人中有20%的人会经常拖延,但也有一部分人不仅无法忍受拖延,還喜欢早早完成任务。这叫作提前症。有提前症的人通常会在一件事情的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就早早地把这件事解决了,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一件事情一直拖着不做。  有科学家设计了实验来研究提前症的心理根源。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需要穿过一段长长的通道。在穿越通道的过程中,通道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重量相同的小桶,但两个桶到终点的距离不一样。实验参与者需要在穿过
期刊
在中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过多使用“了”这个字。首先,在正式文告、通知里,“了”字会破坏文体风格,显得不够专业、严肃和简洁,感觉在中文水平上有问题。例如:  17日下午2点,公司召开了今年第四季度工作计划会。李总经理主持了会议,就公司上一个季度的工作做了总结,在为全公司员工部署了下一个季度的工作任务的同時,指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以上有4个“了”字都是冗词,全部可以去掉,并不影响原意。相反,
期刊
剩食超市:临期食品也能吃  食物浪费并不只是发生在餐桌上,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供应商对食物零瑕疵的挑选标准,让很多食物离开土地就直接进了垃圾箱。伤痕累累的番茄、不慎被刮掉一层皮的洋葱、直径小于11厘米的花椰菜……不达标的“丑货”统统被倒掉。  超市、餐厅为了保证出售的食品足够新鲜,常常会在一天结束之时扔掉没卖完的食品。  根据欧盟2019年的最新统计,仅欧盟国家,每年
期刊
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我来到阿德莱德青少年法庭。看到我挂着的工作牌,一个气宇轩昂的澳大利亚男子立刻走过来,说他是被指控的孩子及受害者寄宿家庭的家长。因为中介在分配工作时并没有给我任何背景资料,所以我一头雾水地看着他。他立刻会意,解释道:“家里住了5个学生,都是男孩。有一个中国孩子17岁,非常安静,不爱说话,每天除了上课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做功课或是玩游戏。家里还住了一个16岁的俄罗斯男孩,彬彬有礼,英
期刊
小时候家住台中,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那种比过年过节还了不起,重要到必须全家出动,并且请出“老爷相机”的日子,我就知道那天又要去台中公园了。到台中公园,为的是照相。只要父亲举起相机,大家就很自觉地站在背景是湖心涼亭的地方,一字排开,面带微笑……  有一次,父亲无缘无故又召集全家去照相,事隔多年我才知道,原来那年父亲被误诊身患癌症。  (光 耀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送行》一书)
期刊
不过分奢求  上了年纪以后,我们会逐渐失去力量,疾病缠身。这么说起来确实很烦人,但我觉得这也是上天对我们的馈赠。我们会因此感到踏实——终于可以看到人生的终点了。上了年纪,大家不妨活得轻松些。不过分奢求,欲望这种东西是无穷无尽的。这并不是要我们知足,但是,量力而为,适可而止,这不就是人生吗?物尽其用  包括长靴在内,我一直以来都只有3双鞋子。长靴是我在大约40年前出于工作需要而购买的,一直穿到现在。
期刊
我在寒冷的一月清晨出生,妈妈给我取名呼春。听说爸爸本想给我取名春子或冬子,好对应妈妈的名字:秋子。我很喜欢自己这个名字,对爸爸、妈妈而言,我是特别的、无可替代的存在。  只是,给我取这个名字的妈妈,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她离开这个世界已有二十年。  在婚事已定、即将离开这个家的时刻,我终于察觉根植在我体内的“母亲”的存在。母亲的容貌像一张张被翻开的扑克牌,陆续涌现在记忆中,每一幅画面都很严肃。  我
期刊
临安城即将被攻破,文天祥对众幕僚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办法?”  他们说:“一团血。”  文天祥说:“什么意思?”  幕僚说:“文大人你先死,我們随后自杀殉国。”  文天祥笑着说:“你们知道昔日有一个叫刘玉川的人吗?他与一个妓女相好,二人情意绵绵,相约白头偕老。妓女因此拒绝再接待其他客人,一心一意地对刘玉川。  “后来刘玉川及第做官,妓女也准备跟他一起走。  “刘玉川害怕她跟去,就骗她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