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其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力求做到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等方面的转化与结合,以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结合
1.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性交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2.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灌输的目标、任务、环境、内容、方式、渠道和对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但过去,多数只是把渗透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最多也只是下延到高中,很少考虑初中,这不能不说是较大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与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不同,初中的基础性学习较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它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3.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润滑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4.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4.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氣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要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4.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通过“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证明人不能把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以此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4.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4.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用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来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苏虹.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转化;结合
1.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性交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2.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灌输的目标、任务、环境、内容、方式、渠道和对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但过去,多数只是把渗透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最多也只是下延到高中,很少考虑初中,这不能不说是较大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与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不同,初中的基础性学习较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它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3.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润滑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4.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4.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氣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要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4.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通过“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证明人不能把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以此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4.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4.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用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来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苏虹.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