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在泰安举行了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围绕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七位老师执教了公开课,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今写作教学的现状及为此做出的探索,为我们一直处于无序甚至尴尬状态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同时这次写作研讨活动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从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及操作层面看,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写作的对话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听说读写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能力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能力。”①作文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师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的思维对话、心灵问答活动。就对话主体而言,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生生之间以及写作主体内部的对话;就表达形式来说,有即兴的口头表述作文,也有书面作文,前者是一种外显的思维体操,在言语碰撞中瞬间敞亮自我,并即时获得信息反馈;后者则是用笔说话,是和不断整合、生成的自我进行对话,是自己的言语表达(外部言语形式)与表达意向、表达意图(其终端是内部言语)之间的对话,较前者思维更缜密,意蕴更丰厚。两者对话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作文的质量。
统观这七节公开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了写作的对话性教学,在“聊”中把脉学生思维,激活生活积累,进而引领、打开思路,让他们得以心灵自由地歌唱。如济南的袁老师和学生一块话“朋友”, 先是“我的交友足迹”这一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自由地言说;然后探讨朋友分手及交友的原则,引领学生对朋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袁老师正是通过写作对话充分张扬了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言语水平的反省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平常的话题只要联系生活就有说不完、写不尽的内容。再如泰安的刘老师设计了学生自改作文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分别读出修改前、修改后的作文,然后进行对比,说出效果的不同。教师设置学生对自己文章的修改研磨以及同学们之间互评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弥补和自我提高的对话过程,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②,拓展思路,培植了情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
第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突出了写作的情感性特点。
写作是生命化活动,关注社会、自然、自我,具有很强的情感性特点。这次公开课执教老师的导向很明确,即写作要回归生活,回归自我,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伪情造文。何谓“真情实感”?“所谓‘实感’,就是以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生活的‘背阴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所谓‘真情’,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恰恰相反,对生活的现象、感受和评估,必须不以‘大我’排斥‘小我’,要允许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③
作文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而写作教学同样要突出情感性。这表现在教师身上,一是饱含热情、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投入,再是切合学生写作状态的课堂设计。从七节公开课看,执教老师大多注意了这两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激活他们表达自我的内驱力。如济宁的王老师“写出人物心理”,对《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段视频材料的播放,意在唤醒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欲望;潍坊的王老师讲“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对经典文段的鉴赏评析,意在激发学生取法乎上的写作兴趣,从而打开思路,激活想象,表达自我对父母亲情的一段生命感悟。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需要过多的外在理论的宣讲,更多的是引领启发学生反复的读写历练,从而培养一种习惯,训练一种思维,完善一种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省教研室的大力倡导,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秩序,目前人们还处于摸索甚至迷茫阶段。因此人们常常发出“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特别是这些课例,让我们得以借鉴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在此说出来求教方家指正。
第一,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倾向。
表达是与人的生活相伴而行的,书面表达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和精神欲求,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倾吐,是生命个体自我宣泄、反思、整合、净化和提升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和方法的呈示。但是由于应试的需要,教学者往往竭力迎合阅卷老师的心理,以“馆中病梅”为美,追求整齐的句式,浮夸空洞的语言,少小老成的姿态,扭曲身心,使作文与生活脱节,与鲜活的个体分离,成为应试的新“八股”。这种现象的存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虽有难言的苦衷,但也难辞其咎。这次课堂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执教老师为纠正教风、文风付出的努力,但急于求成的理性指导依然盛行,违背写作规律的做法时有出现。表现出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的倾向。不妨举以下两个案例。
王老师的“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与其说是一节写作训练课,不如说是一节阅读鉴赏课、写作技法指导课。整节课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进行阅读鉴赏,然后由教师归纳出细节描写的四种方法,即“细致观察,抓取典型片段;化虚为实,动作分解细化;运用修辞,形象具体可感;锤炼词语,充分表达主题”。最后布置两个细节描写练习。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写合一,注重观察,从身边的人与事写起,导向很好,但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以上四种方法,抓住一点,比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调动积累、启发想象,引领学生对生活进行高度细化和深度体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注意这里的“观察”,并不是仅仅用眼看,而是用心悟,再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明乎此,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因学生简单肤浅的外貌描写而给别人带来笑料的现象。另外细节描写,作为一种技法是为主题、表达自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换句话说,人们是用心灵写作,而不是用技法役使心灵去操作!
这样的课例再如刘老师的散文写作指导——“情到真处,我言我心”,先讲了有关散文抒情的相关知识,然后师生共同鉴赏2007年山东省优秀高考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总结写作规律:“(1)抒情要围绕文章中心展开。(2)要抒发真情实感。(3)抒情要有凭借。写人、写景、写物、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选择的细节要可信,要能引起读者共鸣。(4)可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方不显突兀空洞。(5)抒情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实现。修辞,可以做以下的分类,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排比——增强语气。”接着布置学生以“母亲”或“父亲”为话题中心写一段抒情文字,不少于150字。最后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散文写作最主要的就是以自己为主∕生命体验——心灵——情感∕写作要向心灵深处去观察∕多读优秀文章∕多动手创作∕让自己在学习锻炼中成长”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像这样写作技法令人眼花缭乱、充斥整个课堂的写作教学,学生除了记住几个概念外,真正的动情点在哪里?
本来散文如水,最富有灵性;散文如山,最为深邃;散文就是生活,流淌着生命的气息,这正如写作课堂应是真善美的合一,既需要人性自然袒露的真——教学的切入,又需要合目的的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需要渐入佳境的美——教学的回响,任何画蛇添足、本末倒置的技法教学都是苍白的。对此张志公先生早就提出我们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④。当然作为写作教学,要有法可循,这个“法”,更多的是激发写作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交给学生一些写作的“由头”,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引渡”出来。这一点袁老师做得很好,整节课很少技法的灌输,而是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长历程,引领学生怀着真实、真诚的心灵来解读“朋友”留给自己的生命履痕,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气象。
第二,多预设,少灵动,教学评价存在单一化倾向。
洪宗礼先生早年就提出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 “活”,即要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因为写作是每个人心灵的事,是一个人生命状态的自然敞亮,教师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更要体现出足够的教学机智,不仅要智慧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从容地、诗意地表达,还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引领,让自己的评价语如石击水,摇荡性灵,真正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纵观这七节课,教师预设太多,缺少灵动的风致,教学评语干涩。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部就班,有入彀之嫌。大部分教师精密地设计了教学中的每一流程,诸如“习作比较”、“名作探幽”、“即时训练”等栏目,有的老师使用幻灯片达15张之多,令学生目酸心累。教学模式大多是先读后写,先方法引入后依法而写,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教学模式?写作要有个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不是也应该灵动一些?从训练话题上看,执教的七位老师中至少有五位写亲情友情,这是一个从入学就开始写起的永恒话题,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话题需要学生关注?生活万花筒,心灵大世界,我们能不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的成长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预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教学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二,评语单调,有词穷之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课堂教师评价语应具有激励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像袁老师对学生的评语有整合,有提升,激活思维,唤醒体验,不失为好的课例。由于写作教学中学生表达的不可预设性,这对教师的即兴评价水平提出了挑战。这也是这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即评语单调,如“好,请坐”、“非常棒”、“写得不错”等,缺少信息,缺乏评价语应达到的生成效果。有的老师干脆不评价,或让给第三者(同桌)评,或重复学生的评价然后按照自己的进程讲下去。像这样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激励的做法,既漠视了教师的首席地位,又影响了课堂目标的良好达成。
另外,课堂除了学生缺少自由的生成外,教师也缺乏自我生成的勇气。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训练目标缺乏亲身的体验,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七位执教者只有一位老师写了“下水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写作意识及写作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注释:
①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王栋生:《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③王荣生:《高中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④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作者通联:山东乐陵市第一中学]
从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及操作层面看,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写作的对话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听说读写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能力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能力。”①作文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师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的思维对话、心灵问答活动。就对话主体而言,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生生之间以及写作主体内部的对话;就表达形式来说,有即兴的口头表述作文,也有书面作文,前者是一种外显的思维体操,在言语碰撞中瞬间敞亮自我,并即时获得信息反馈;后者则是用笔说话,是和不断整合、生成的自我进行对话,是自己的言语表达(外部言语形式)与表达意向、表达意图(其终端是内部言语)之间的对话,较前者思维更缜密,意蕴更丰厚。两者对话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作文的质量。
统观这七节公开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了写作的对话性教学,在“聊”中把脉学生思维,激活生活积累,进而引领、打开思路,让他们得以心灵自由地歌唱。如济南的袁老师和学生一块话“朋友”, 先是“我的交友足迹”这一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自由地言说;然后探讨朋友分手及交友的原则,引领学生对朋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袁老师正是通过写作对话充分张扬了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言语水平的反省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平常的话题只要联系生活就有说不完、写不尽的内容。再如泰安的刘老师设计了学生自改作文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分别读出修改前、修改后的作文,然后进行对比,说出效果的不同。教师设置学生对自己文章的修改研磨以及同学们之间互评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弥补和自我提高的对话过程,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②,拓展思路,培植了情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
第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突出了写作的情感性特点。
写作是生命化活动,关注社会、自然、自我,具有很强的情感性特点。这次公开课执教老师的导向很明确,即写作要回归生活,回归自我,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伪情造文。何谓“真情实感”?“所谓‘实感’,就是以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生活的‘背阴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所谓‘真情’,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趋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恰恰相反,对生活的现象、感受和评估,必须不以‘大我’排斥‘小我’,要允许学生在生活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③
作文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而写作教学同样要突出情感性。这表现在教师身上,一是饱含热情、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投入,再是切合学生写作状态的课堂设计。从七节公开课看,执教老师大多注意了这两点,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激活他们表达自我的内驱力。如济宁的王老师“写出人物心理”,对《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段视频材料的播放,意在唤醒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欲望;潍坊的王老师讲“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对经典文段的鉴赏评析,意在激发学生取法乎上的写作兴趣,从而打开思路,激活想象,表达自我对父母亲情的一段生命感悟。
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不需要过多的外在理论的宣讲,更多的是引领启发学生反复的读写历练,从而培养一种习惯,训练一种思维,完善一种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省教研室的大力倡导,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构建写作教学的新秩序,目前人们还处于摸索甚至迷茫阶段。因此人们常常发出“写作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特别是这些课例,让我们得以借鉴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在此说出来求教方家指正。
第一,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倾向。
表达是与人的生活相伴而行的,书面表达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和精神欲求,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倾吐,是生命个体自我宣泄、反思、整合、净化和提升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和方法的呈示。但是由于应试的需要,教学者往往竭力迎合阅卷老师的心理,以“馆中病梅”为美,追求整齐的句式,浮夸空洞的语言,少小老成的姿态,扭曲身心,使作文与生活脱节,与鲜活的个体分离,成为应试的新“八股”。这种现象的存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虽有难言的苦衷,但也难辞其咎。这次课堂研讨我们欣喜地看到执教老师为纠正教风、文风付出的努力,但急于求成的理性指导依然盛行,违背写作规律的做法时有出现。表现出重操作、轻体验,教学模式存在雷同化的倾向。不妨举以下两个案例。
王老师的“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与其说是一节写作训练课,不如说是一节阅读鉴赏课、写作技法指导课。整节课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进行阅读鉴赏,然后由教师归纳出细节描写的四种方法,即“细致观察,抓取典型片段;化虚为实,动作分解细化;运用修辞,形象具体可感;锤炼词语,充分表达主题”。最后布置两个细节描写练习。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写合一,注重观察,从身边的人与事写起,导向很好,但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以上四种方法,抓住一点,比如: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调动积累、启发想象,引领学生对生活进行高度细化和深度体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注意这里的“观察”,并不是仅仅用眼看,而是用心悟,再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明乎此,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因学生简单肤浅的外貌描写而给别人带来笑料的现象。另外细节描写,作为一种技法是为主题、表达自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换句话说,人们是用心灵写作,而不是用技法役使心灵去操作!
这样的课例再如刘老师的散文写作指导——“情到真处,我言我心”,先讲了有关散文抒情的相关知识,然后师生共同鉴赏2007年山东省优秀高考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总结写作规律:“(1)抒情要围绕文章中心展开。(2)要抒发真情实感。(3)抒情要有凭借。写人、写景、写物、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选择的细节要可信,要能引起读者共鸣。(4)可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方不显突兀空洞。(5)抒情可以借助优美的语言实现。修辞,可以做以下的分类,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生动形象;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c.语气类:反问、设问、排比——增强语气。”接着布置学生以“母亲”或“父亲”为话题中心写一段抒情文字,不少于150字。最后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散文写作最主要的就是以自己为主∕生命体验——心灵——情感∕写作要向心灵深处去观察∕多读优秀文章∕多动手创作∕让自己在学习锻炼中成长”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像这样写作技法令人眼花缭乱、充斥整个课堂的写作教学,学生除了记住几个概念外,真正的动情点在哪里?
本来散文如水,最富有灵性;散文如山,最为深邃;散文就是生活,流淌着生命的气息,这正如写作课堂应是真善美的合一,既需要人性自然袒露的真——教学的切入,又需要合目的的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需要渐入佳境的美——教学的回响,任何画蛇添足、本末倒置的技法教学都是苍白的。对此张志公先生早就提出我们不能“有意无意之间替学生的作文制造出框子。如果那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好处的;对于确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也将是不利的”④。当然作为写作教学,要有法可循,这个“法”,更多的是激发写作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交给学生一些写作的“由头”,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引渡”出来。这一点袁老师做得很好,整节课很少技法的灌输,而是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长历程,引领学生怀着真实、真诚的心灵来解读“朋友”留给自己的生命履痕,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气象。
第二,多预设,少灵动,教学评价存在单一化倾向。
洪宗礼先生早年就提出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是 “活”,即要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因为写作是每个人心灵的事,是一个人生命状态的自然敞亮,教师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更要体现出足够的教学机智,不仅要智慧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从容地、诗意地表达,还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引领,让自己的评价语如石击水,摇荡性灵,真正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纵观这七节课,教师预设太多,缺少灵动的风致,教学评语干涩。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部就班,有入彀之嫌。大部分教师精密地设计了教学中的每一流程,诸如“习作比较”、“名作探幽”、“即时训练”等栏目,有的老师使用幻灯片达15张之多,令学生目酸心累。教学模式大多是先读后写,先方法引入后依法而写,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教学模式?写作要有个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不是也应该灵动一些?从训练话题上看,执教的七位老师中至少有五位写亲情友情,这是一个从入学就开始写起的永恒话题,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话题需要学生关注?生活万花筒,心灵大世界,我们能不能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的成长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预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教学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二,评语单调,有词穷之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课堂教师评价语应具有激励性、启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像袁老师对学生的评语有整合,有提升,激活思维,唤醒体验,不失为好的课例。由于写作教学中学生表达的不可预设性,这对教师的即兴评价水平提出了挑战。这也是这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即评语单调,如“好,请坐”、“非常棒”、“写得不错”等,缺少信息,缺乏评价语应达到的生成效果。有的老师干脆不评价,或让给第三者(同桌)评,或重复学生的评价然后按照自己的进程讲下去。像这样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激励的做法,既漠视了教师的首席地位,又影响了课堂目标的良好达成。
另外,课堂除了学生缺少自由的生成外,教师也缺乏自我生成的勇气。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训练目标缺乏亲身的体验,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七位执教者只有一位老师写了“下水文”,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写作意识及写作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注释:
①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王栋生:《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③王荣生:《高中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④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作者通联:山东乐陵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