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衡的佛学著作及其思想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尹昌衡引用佛学经典的数据情况,及所创作的以佛学为主题的作品《昭诠》《生民意识》等的写作宗旨,进一步了解尹昌衡的佛学思想.尹昌衡认为佛教在诸种宗教思想文化中乃是最高明的.他以佛教与《周易》进行类比,论证其共性的思想观念,通过自己学修佛法的实证经验,进而以"白"建构完整的生命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佛教消极思想的清醒认知.尹昌衡在佛学思想上的阐发,未必能获得正统佛学的认可,但经过他的努力,却在偏僻蜀地承续了蜀学传统的多教合一、兼容并包、经史并重的精神,而实现了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新突破.
其他文献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对韩国汉文小说影响至深,无论是韩国汉文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还是"洞天"意象的蕴含,或是"桃源"情结的展现,都折射着这一思想.其中,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不仅将中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看作是"三神山",还把朝鲜舆图上的金刚、汉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面内涵;而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一方面与"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
期刊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术语阐释作为译本的文外注释均为译者合理利用和转化道教炼丹知识的主要途径,借此重构源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最终指向源文本文化价值和文化事实的忠实传译.道教炼丹文献文意晦涩,本身具有深度语境化的解读诉求,作为一种典型的阐释之再阐释实践活动,玄英的道教炼丹文献译介模式既是西方汉学实证、求实的学术传统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对慧远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步,体现在:一方面,出现了单独研究慧远思想体系的专著;另一方面,慧远思想的研究呈多维度展开.梳理发现,40年来学者研究慧远思想有四个特征:其一、厘清慧远思想特征是学者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其二、从思想史角度探求慧远思想的意义是学者研究的基本思路.其三、将慧远的思想同相关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是学者研究的基本视野.其四、对慧远思想的跨学科解读是学者研究的基本趋势.总体来看,慧远思想的特征研究及比较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慧远思想的思想史意义以及跨学科研究则略显薄
期刊
"道生被摈"是汉传佛教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同时也是涅槃佛性在被确立为汉传思想之核心地位时发生的一个重要插曲.历史上关于该事件的记载几乎都是以《高僧传》为基础,在此之上详略重引,将"道生被摈"的主要原因归于其"孤明先发"和"阐提成佛说"的提出.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观之可以发现,"道生被摈"是一场由"摈者"与"被摈者"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社会性事件,故此中不但牵涉到竺道生自身,更关联到整个建康佛教在特定时期内的思想状况、僧团结构等多层面因素.
期刊
《五灯严统》僧诤是明清佛教史上关于禅宗法统观的重要事件.此次僧诤源于曹洞、临济双方法统观念的差异,而其直接原因则是通容在《严统》中对曹洞宗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作为事件中曹洞宗一方的核心人物,三宜明盂和祁骏佳积极撰文回应,揭示并批评了通容在《严统》中"严外宽内"的态度及门户立场.《严统》僧诤是曹洞、临济两宗在构建禅宗谱系中的冲突.其中,通容以"严统观"作为批判曹洞宗的工具,并以此确立自身谱系的正统性,而其在僧诤中的门户态度最终也导致《严统》重构禅宗谱系的失败.
期刊
宋代丛林中确立的住持一人剃度收徒的制度是为了避免寺内僧团分裂,但其在元代中后期尤其是入明后被突破,由此出现了寺中房头林立的乱象.明末清初以降,为避免房头产生,部分高僧主张贯彻住持一人剃度收徒的旧制.一些寺院则认为只要剃度收徒,就有产生房头的可能,因此采取更彻底和直接的方式,也就是不剃度、不收徒.这个模式经过不断实践,最终寺院不剃度僧徒成为僧团共居的主流样态.
期刊
清初广东地区寺田经历一个飞速扩充的过程.寺田主要来源于自行购置和外部捐献,后者又包括信众捐献、官府拨田、僧人献田等情况.在经营前,寺田还要接受官府清丈、登记、计算科则等步骤,在纳入地方图甲体系的同时也会获得差役豁免.寺田也成为寺院、官府和地方豪族间利益角逐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寺院加强了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并利用碑刻、寺志等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寺田是清初广东佛教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推动了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
期刊
在近代关于《起信论》的论争中,太虚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他多次公开讲演《大乘起信论》,留下讲演录,延续了传统的经典注疏的传统.同时,在《起信论唯识释》中,太虚又表达了会通《大乘起信论》与唯识思想的立场.在研究方法论上,太虚反对梁启超在《大乘起信论考证》中所使用的历史主义的立场,主张佛教思想是超历史的特殊存在,所以不能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地位.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评价,太虚反对王恩洋从唯识学立场对此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主张此论在理论上与唯识并不矛盾.太虚站在信仰的立场考察《大乘起信论》,对现代
期刊
中古佛教类书的编纂在建构佛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不断注意引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知识,逐步将佛教文化嵌入到中国原有文化体系中,使佛教文化由"外学"逐渐变为"内学",并最终形成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背景下,从梵华文化融合角度重新审视中古佛教类书编纂的作用与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关乎唐宋以降儒释道三教合流得以形成的具体情形.
期刊
在白马峪"池哥昼"祭祀仪式中,建构在白马人祖灵信仰之上且作为"神祇"的"池哥"和"池母"不仅象征着彼岸的祖先在此岸的在场,也永续护佑着此岸子孙的幸福与安康;而建构在"人类自身再生产""铁律"之上的"知玛"则"规训"着族人对族内婚的坚守.在特定时空节点上演"池哥昼"所营造的神圣与世俗的场域中,借助象征符号与仪式,既强化了族人血脉相连的"根"意识,也惯习了人们对"种的繁衍"之认知与实践.正是"根"意识和"种的繁衍"认知共同构成白马峪"池哥昼"角色建构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