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bue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宰者;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减少和避免了低效和无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性;探究性学习;学习方法
  新课改以来,各级各类教师纷纷践行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作了大胆实践。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會他们阅读的方法等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一线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习得语文知识、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的形式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以往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听课的课堂局面。如在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生一说说对课文中用到的“踌躇不前”这个词产生了疑惑,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直接给也他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和同学共同分析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是他和同学讨论的过程:生一说:“你来看这段课文‘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你说这幼龟既然那么‘踌躇’,干嘛又‘不前’呢?结果反被鸟给盯上了。”生二说:“噢?‘踌躇’是什么意思,你清楚吗?”生一说:“不就是指得意的样子吗?”生二说:“这幼龟有什么可得意的呢?”生一说:“你读读上下文就明白了,‘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它都当上‘侦察兵’了,能不得意吗?”生二说:“瞎扯!这只幼龟‘踌躇不前’是因为害怕危险,‘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这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生一说说试探道:“这样看来‘踌躇’在这儿好像是犹豫不决的意思吧。”生二说点头说:“这回你说对了,这幼龟是打‘前哨’的‘侦察兵’,知道责任重大,并且它也知道外面非常危险,所以犹豫不决,不敢向前。”生一说:“那‘踌躇’有时候也解释为得意的样子呀!”生二说:“是啊,还有一个成语叫‘踌躇满志’,是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如‘周瑜刚取得火烧赤壁的胜利,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这叫一词多意。”生一说:“这下我就明白了,此‘踌躇’不是彼‘踌躇’呀!”
  由此可见,学生们年龄相当,比较容易沟通。同学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解决了实际问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坚持运用学生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必然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率。
  二、教会学生方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进入语文教材中的,因此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写作方法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经典课文中学习各种写作手法,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我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各种习作方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生学习,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探讨交流各自的发现。
  生一:这篇课文通过对比的手法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美好的大年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是多么温馨哪!可是小女孩却在这个又冷又黑的夜晚上街卖火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家太穷呗。不然家人怎么舍得让她在这样的天气独自上街卖火柴呢?
  生二:最重要的是安徒生把小女孩的五次幻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写,先详写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再写火柴熄灭后的残酷现实生活,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更加反衬出小女孩饥饿、寒冷、孤独、痛苦的社会现实。
  生三:通过幻象可知幸福生活只属于那些有钱人,穷苦的劳动人民只能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痛苦生活,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生四:反复描述是童话普遍运用的方法,它便于小读者一步一步地领会故事内容,并逐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文中作者对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动作、行为的反复描述、重复,就是运用这一手法,形象生动地让我们理解到小女孩在痛苦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从上面的讨论实录可以发现,学生们谈得很好。通过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通过写小姑娘的悲惨命运揭示当时社会现状,表现了当时社会黑暗和人们的冷漠之情。最后我提醒学生们学习经典课文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别忘了把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去。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听说读写的方法,以提升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缺乏写作素材、缺少教学情境、批改方式单一、交流活动匮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相信对中学作文教学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作文;问题;对策  “作文教学占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由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反思后发现存在着众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缺乏写作素材、缺少教学情境、批改方式单一、交流活动匮乏等。本文将分析初中作
期刊
摘要: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教师抓住群文“议题”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群文阅读 操作 方式方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孩子们到了学校后只见生硬的“教”,孩子们毕业后,回顾一下,似乎没有过共同的期盼,没有过同甘共苦,总之没有刻骨铭心的回忆,没有精神生活。从将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中让我更
期刊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取向,捕捉现实题材,并开展积极评价,是学生获得作文成功体验的方法之一。本文拟从激活源头活水和开展积极评价两个方面论述习作教学的点滴策略。  关键词:习作教学;建构主义;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是一种意义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目的,从现实生活出发,
期刊
摘要:日记是学生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学生写下点滴感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本文在教学中,利用日记让学生锤炼个性语言,培育个性认知,培育个性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日记写作;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期刊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小学古诗教学要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要采取明诗意、探诗蕴、悟诗境、拓诗句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的古诗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语文核心素养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古诗供小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代表着我国古
期刊
摘要:当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华蓥市自2009年以来推行的“自学互帮导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興趣,目的是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彻底转变,教师在自学互帮教学的设计上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互帮导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讨
期刊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说明语文与生活之间相辅相成。在现今教育中,学生很少能将知识学以致用,造成死学的现象,背离了学生学习和我们施教的目的。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六年级,作为小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应该更有条理的进行学习,尤其在后半段总复习中,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重复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
期刊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诗意象明丽,凄美幽怨,颇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因其表达含蓄,意境深婉,诗评家在解读上见仁见智,也是自然之事。教学此诗时,对“错误”的理解,笔者有些感悟,学生也在理解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深入的思考。  《错误》全诗如下: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
期刊
摘要:依据学生注意力变化,掌控课堂节奏,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适时激发学生兴趣独特的教学语言,让教师语言的魅力感染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激趣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就是“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皆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期刊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然使用普通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方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同时,它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学习与积累方言,是传承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也就是方言,成了游子的一种情结,维系着故土深情,是本土文化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沉淀,其价值无法复制与替代。  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与普通话的深入普及推广,社会的方言教育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