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中国文化课内容的构建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韩鉴堂编著的对外汉语精版教材《中国文化》为例阐述其编写背景、文化项目、教学设置,评述该教材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认为中国文化课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应分工明确,文化理论教学与当代时政和现实生活不应完全脱节,文化内容应分清精华与糟粕,同时要把握好讲述者与受众的角度,并从课程内容和教学设置两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课内容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  教材内容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142-03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教材既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渠道。其编者不但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具备斟酌取舍的眼光。不但要有国际教育的宏观视野,还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沟通策略。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材除了应遵循普通教材的编写原则外,还要具备对外汉语教材的通用原则。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精版教材韩鉴堂编著的《中国文化》为例,讨论其在对外汉语领域中国文化教材的地位,探讨不足之处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中国文化课内容的构建和教材的编写修订提出建议。
  一、韩鉴堂编著的《中国文化》教材简介
  (一)编写背景
  韩鉴堂编著的《中国文化》教材,是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教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精版教材。1999年8月第1版。16开,268页,彩图2页,共32万字。平装,定价36元。
  (二)教材内容
  《中国文化》有31课,共29个文化专题。各专题如下:中国地理概观(第一课)、中国古代神话(第二课)、汉字(第三课)、中国少数民族(第四课)、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第五课)、中国的农业(第六课)、孔子(第七课)、中国龙(第八课)、万里长城(第九课)、秦始皇陵兵马俑(第十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第十一课)、中国石窟艺术(第十二课)、中国古代历法(第十三课)、民间传统节日(第十四、十五课)、丝绸之路(第十六课)、中国陶瓷(第十七课)、中国烹调(第十八课)、茶与饮茶(第十九课)、中国酒(第二十课)、中国古代诗歌(第二十一、二十二课)、中國古代小说(第二十三课)、中国画(第二十四课)、中国书法艺术(第二十五课)、京剧(第二十六课)、中国古代建筑(第二十七课)、故宫(第二十八课)、中国古典园林(第二十九课)、中国医药学(第三十课、武术(第三十一课)。
  (三)教学设置
  《中国文化》对应的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三级的文化类教材,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留学生。全书共31课,以每周上课4~6学时计算,使用一学年。每课由课文、中英文注释、资料、提示、词汇(汉语拼音和英文释义)、练习题六部分组成。“课文”供教师讲授。“资料”供留学生课外阅读。“提示”是文化思考或内容补充。“词汇”主要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三级阶段丙级词,略有超出。“练习”有填空、选择、连线、名词解释、问答五种题型,其中填空题和问答题每课必有。教材前页的说明中建议教师除口授以外,最好能配合录像、幻灯、图片、实物和参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式。
  二、评韩鉴堂编著的《中国文化》教材
  (一)中国文化课教材的鼻祖和经典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起源早在1950年,但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时才确立学科,自此以后发展迅速,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已渐成繁荣之势。这不仅表现在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和国别数的增长上,也体现在我国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不再仅是培养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技能,也教授中国社会和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界北京语言大学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其出版的各类对外汉语教材也被我国各类留学生课堂普遍采用。上述的《中国文化》教材就是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教材的鼻祖和经典。其优点有目共睹:一是汉办规划资助性教材,沿袭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编著思路,内容全面,结构完整,体例规范,出版时间早,是其后类似教材的参考和标杆。二是立意传统,视角高远,关注经典,行文典雅,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三使用普遍,影响广泛。不但我国各高校都普遍用作留学生的本科教材,而且汉语中级水平的进修生也在使用,甚至北京、上海一些中学的国际生也被推荐阅读。
  (二)《中国文化》教材中的不足之处
  1.文化项目选取方面的问题。一是古代文化比重过大,历史笔墨浓重。历史传统文化的定论性概率大,这也是成就《中国文化》经典性的原因之一。但是其静态有余,动态不足,与社会时代脱节,如若改名为《中国古代文化》也并不违和。二是重要文化内容的缺失,如音乐、舞蹈、婚俗、服饰、玉器、老庄思想等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中国文化》教材中并未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三是有些课程的内容深浅不一。如第十二课《中国石窟艺术》中仅介绍了四大石窟的概况,内容非常浅显,讲授时可以视觉直观展示为主。而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历法》涉及的阴阳历和二十四节气知识对汉语尚处在初、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未免又太深。
  2.文化项目整合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课程排序不当。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完全遵循教材的章节顺序,事实证明这样是有利的。文化课的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专题,并非像基础汉语课那样是生词和语法难度的层层深入。应该提倡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调整教学顺序。例如,书法是国画的基础是中国书画界的共识,所以《中国文化》教材中把“中国画”一课放在“中国书法艺术”一课之前就不妥。又如,“武术”是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专题之一,笔者会在学期的中间讲授这一课,并安排一次影视欣赏—— 放映中国前武术冠军李连杰的电影成名作《少林寺》,由此将整个中国文化课推向一个高潮。而在《中国文化》教材中“武术”是最后一课,并不适合在留学生疲于应对考试、归国心切的时期讲授。二是有些课程分量不均,分类不当。例如,中国古代诗歌(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课)、中国古代小说(第二十三课)在教材中占了3/31的篇幅,其实非汉语专业的留学生对文学类的知识并不太感兴趣,有些外国通用的中国文化教材甚至没有古代文学这一专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三课内可以合并为“古代文学”一个专题。另外,中国古代建筑(第二十七课)、故宫(第二十八课)、中国古典园林(第二十九课)可以合并为“传统建筑艺术”一个专题。中国烹调(第十八课)、茶与饮茶(第十九课)、中国酒(第二十课)合并为“饮食文化”一个专题。   3.教学辅助和内容延伸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足。《中国文化》教材中彩图仅有2页,不提供配套课件和音像光碟资料,也没有链接服务。二是课后练习的思辨性不足。教材体例问题的设置类似于中国学生理论课的普通教材,练习多是课文要点的总结或再现,多以客观题为主,文化思辨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三是参考书目的缺失。中国文化内容庞杂、体系精深,无论怎样优秀的教材,无论如何精妙的编著,都会受其编者的取舍和篇幅的局限,难免会挂一漏万。这种情况下,参考书目和延伸书目是必要的补充。四是拓展活动的缺位。虽然在教材前页的说明中建议“除教师口授以外,最好能配合参观、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式”,但是全书仅此一句、别无体现。对于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思辨性高度集中的文化类课程来说,课内的辩论、表演、写作和课外参观、考察、实践都是与教师口授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文化课教学的思考
  (一)相关课程的内容应明确分工
  中国文化、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概况等都是来华留学生常设的通识课,它们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概况两门课。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留学生曾多次反映某些知识在别的课上老师已经讲过了。其实这跟各自课程的教学重点、教材编者的取舍和出版社的编著思路有关。不同学者各成一家之言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本科留学生的系列通用教材来说,编委应就相关课程的分工进行更明确合理的分工。或者教材使用单位选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也可避免内容分工不明的情况。
  (二)文化理论教学与当代时政和现实生活不应完全脱节
  一是应联系时政。如“丝绸之路”很多文化教材没有选用,即使选用也并非重点,但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就应该成为必选乃至于重点的文化专题。二是应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介绍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时可加入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在教授《汉字》一课时可加入汉字简体和繁体的讲解,毕竟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仍然通用繁体汉字。三是应适当加入现代文化。现有文化教材几乎都是以古代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中仍然在用整个章节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其实现实社会中已经存在着太多值得去介绍和讨论的文化话题。例如科技方面有网上购物、手机支付、共享经济等。思想观念方面有从男尊女卑到主妇掌财、从妻随夫姓到孩子以父母双方的姓氏组合为复姓等社会变化。
  (三)文化内容应分清精华与糟粕
  任何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但《中国文化》教材在这方面没有进行辨析。笔者认为这不但是中国文化类教材的特点,甚至是对外汉语教材的通病,即只展现优秀影响的一面,没能适当指出消极影响的一面。例如在《孔子》一课中,讲解其仁者爱人的政治抱负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固然重要,但若能指出其“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这些传统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可能会让留学生更好地认识这样一个伟大而又复杂的圣人,也更容易地理解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其实来华留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现实中国的方方面面,如果编者能在教材中基于自省和批判、觉醒和发展的编著原则适当批判文化糟粕,可能会使得《中国文化》教材更加真实客观和更能引发深思。
  (四)把握好讲述者与受众的角度
  一是文化教学应在以北方文化为主流的现状下,兼顾南方和西部文化。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接触的多数中国文化课和基础汉语教材中感到课文的用语、设置的情境和展现的民俗是以北方人的角度写的。这也可能是对外汉语教材多出自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缘故。二是文化教学应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区域。有些中国文化教材直接忽略少数民族文化。而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留学生普遍对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三是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应有所差别。从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来看似乎把欧美人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和国别数的增长,已有不少相关人士呼吁中国文化教材也可以像基础汉语教材那样实现国别化。
  四、对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中国文化课内容构建的建议
  (一)中国文化课应有的内容
  一是版图区划、景观建筑、教育科技、思想观念、工艺美术、曲艺文学、节日宗教、民族民俗等都是中国文化课应有的专题。当然在不同语言水平、不同国别等各类文化教材中可酌情权衡内容的比例。二是在各专题中除了介绍静态的文化,也不妨简述其古今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是动态的,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在继承传统精华、传颂中华文明的同时对负面事实不回避不粉饰,以开放的心态鼓励思辨,惩恶扬善。
  (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设置
  一是对不同语言能力、不同目的专业、不同国别背景的留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把交际文化知识点融合到语言技能的训练当中更实际。对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可以開设独立的文化课,交际文化和传统文化并重。对汉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除了以传统文化为主的通识文化课外,还可以开设更深入的中国哲学课。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编著和选用不同的教材。对来华留学生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选用精讲精读教材,而对境外学生可以推荐中国文化系列读本。三是若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在主讲课文以外再增设拓展内容,如思考引导、活动设置等,鼓励学生对文化现象和争议问题进行对比和辩论。在秉持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异同、一国之内的文化有善恶之分的原则下,鼓励剖析和思辨。从教学内容和理念到教学方式及考核上都在原有的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模式上有所改进,要体现出国际教育的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韩鉴堂.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
  [3]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
  [4]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5]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6]张寒菲.从汉外实际交流看对外汉语教材的成就与不足[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7]刘鹏.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材考察[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8]党煜.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 铮(1981— ),女,湖北随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国际学院对外汉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本土文化面临考验、不同文化差异较大、阅历与见识妨碍交流等问题,提出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依托节日活动、课程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设与国际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促进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畅通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平台。  【关键词】国际化 高职 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论述我国民族地区的职普融通实践,阐述当前广西已经初步构建起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优化了整体人才培养结构,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特别是在职普渗透、综合高中和职普融通班等三种职普融通层次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职普融通 职普渗透 综合高中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独具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完善与推广企业文化等方面阐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从缺乏精神文化基础、缺乏制度文化对接、缺乏技术力量保障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论述基于“职业人”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模式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校企精神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技术互通。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阐述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师、医企和学生三方协同的全面素质教育,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机制等举措,以建立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模式。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3+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实训基地为例,论述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背景下高水平专业建设途径,分析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传统实训与信息化融合、将无人机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测绘实训、装配式建筑流水线生产与机器人吊装实训、装配式建筑房屋机电化安装实训、与建筑企业合作建立BIM技术和开发中心、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毕业实习管理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建筑业 工业化 智能化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对东盟来桂留学生的调查研究,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分析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的社会心态状况,提出培育来华留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路径:以完善政策和管理体制为核心夯实来华留学生管理基础,以校园管理为抓手提升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增强来华留学生心态的引导和培育,以心理干预为保障提供来华留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关键词】社会心态 来华留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锐汽车学院为例,论述学校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主体”办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内涵,提升学校汽车类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主体 办学机制 专业共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例,论述“双创”能力培养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实践,结合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特点,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引入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打造罗非鱼集约化养殖实训模式,开展加州鲈鱼养殖自主创业实训项目,建立“双创”能力培养实践的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双创”能力 专业综合实训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瓶颈、传统课堂存在短板、融入行企活力不足、实践教学实战不够、中高衔接偏离重点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并论述具体的措施: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应用平台,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校企共建“互联网+课堂”,解决传统教学短板;校企互动联通互聘,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生产性综合实训基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信息通信类专业同质化严重、ICT人才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以“双高”为目标,以ICT技术为核心,结合广西区域优势产业制造业,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从供给结构改革、供给方式改革、特色培养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双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ICT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