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信凌 主持
主持人:陈信凌,南昌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本刊特约主持人。讨论者:本刊部分读者
主持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因为如此,“望子成龙”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心中的愿望。去年温州一位个体企业老板悬赏15万元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然而望子成龙必须讲究方法才能实现,下面是部分读者对此发表的看法。
“望子成龙”走出误区
孙振懿(山东龙口市第二文化馆馆长):望子成龙我认为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成为“达官显贵”,而应当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周丽军(浙江师大衢州进修部讲师):随着人才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望子成龙”中“龙”的涵义应随之改变。大学生、局(科)长、经理董事类是“龙”,能独立于家庭,能承担自己对社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于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也同样是“龙”。
张朝友(四川宁南县幸福中心学校):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一人才观应当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观。只有树立了这样正确的观念,才能为“望子成龙”指明方向,在这种导向下教育下一代,才有望子女成“龙”。
主持人:封建时代的家长,把考上状元做大官看作是“成龙”,现在的一些家长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子女上大学或混到多高的行政级别才算有出息,必须走出这个误区。
晏世文(江西新余高专96级中文系学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是所谓的“严父出孝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许多父母对孩子却过分苛求。他们认为,这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孩子长大以后会理解的。殊不知,这给孩子扛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张家浚(河南师范大学96级教育系学生):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错误的做法,他们一味地盲目地给孩子定高目标,粗暴强压,将“望子成龙”变成“逼子成龙”、“压子成龙”,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做法要不得。
周丽军: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过分强求反会遗害无穷。
张朝友:除了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也存在误区。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还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过早地受制于高考制度。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百分制考试制度,目标管理方法,以及一系列紧紧依托于这种考试制的质量评估手段,在孩子们头上堆积了“作业山”、“书山”、“资料山”,把孩子推进了漫无边际的“题海”。
主持人:这种“题海”战术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对试题以外的知识接触甚少,限制了孩子从多方面发展、成才的途径。有一个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有大量的作业要对付,学校老师抓得紧,家长又一味压,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六七岁就得进苦海,这种成龙方式我是只能望而兴叹啰”
郭正发(江苏盱眙县洪山中学退休教师):望子成龙人心所系,家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家庭教育是项艰辛细致复杂而伟大的工程,要做到“三忌三戒”:对孩子要一忌宠、二忌横(对孩子没耐心)、三忌放任自流;要教育孩子做到戒娇、戒骄和戒懒惰。我有子女五人,他们成家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教孩子们儿歌。“越闲身越懒,越吃嘴越馋。要想成大器,身强志要坚。”这首儿歌,我家孙辈都能倒背如流,他们学习、生活上都不用大人太劳神。
“因势利导”讲究方法
主持人:刚恢复高考不久,报载有位家长见别人的孩子上了大学,就逼自己的儿子也要考取大学,对在县中念书的孩子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别回这个家!”结果孩子在重压之下,连考几年都没考上。不但没考上,人还变得怪僻起来。这说明“望子成龙”还必须讲究方法,不是你想让孩子成才就能成才的。
陈麒元(重庆市长寿县晏家中学语文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引导孩子的“航向”。孩子年幼,对社会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总是较肤浅的,片面的,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他们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使他们在成才之路上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做孩子的楷模,以自己的一些具体行动去影响他们,比如家长勤奋好学,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孩子。
周丽军:教育孩子应该顺应其个性,因势利导。不是音乐家的料,父母干嘛非得压抑儿子去实现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可是科大少年班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培养世界级科学家的初衷至今没能实现呢?父母取代不了孩子,也没必要一定要儿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望子成龙的父母,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成长加以引导,创造条件。
晏世文:谈到引导问题,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应当中庸适度,不宜偏激。父母给孩子的不应当仅仅是物质上的,或者仅仅是期望而作的各种努力,而应当更多的给予精神支持,不要过多地融进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踏上适合他们成才的人生之路。
张家浚:望子成龙,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这一事件中的地位。无论孩子成“龙”还是成“虫”,其主动权都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孩子虽小却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无论外界(包括父母)施加什么影响与压力,最终都是要先经过孩子内心各种认识的矛盾斗争后,才能有选择地接受。
主持人:这实际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对事物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就望子成龙这件事而言,孩子自己才是内因,父母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外因。
张家浚:这也就是说,孩子发展成才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内因,父母的言行只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不能决定他(她)的成败。举个例子来说,有个爱好体育的孩子,父母却希望他成为音乐家。因此为他买了钢琴,请了音乐老师辅导。但孩子不喜欢音乐,内心拒绝接受它,即使迫于无奈坐在琴旁,心也早跑到绿茵场上了。长此下去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又怎能很快提高成绩呢?要使孩子成龙成风,就必须顾及他的天赋、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使之积极奋发,努力成才。
主持人: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成才,今天让孩子学画画,明天学表演,后天再学拉琴,胡子眉毛一把抓。这种不考虑孩子兴趣,不考查孩子天赋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想孩子成才,别忘了“因势利导讲究方法”。
“为计深远”要多磨炼
主持人:纵观一些成才之人,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走向成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因此“望子成龙”必须从长计议,打好基础。
晏世文:孩子像一棵树,要长成参天大树,第一步取决于萌芽,破土是否顺利,幼苗是否能茁壮成长。为此,我们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他们所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打基础阶段十分重要,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让孩子在基础阶段不要受到坏影响。 陈麒元:要成才肯定得从小抓起,当然这个“抓”的意思,不是只盯到多少考分。有的家长只把眼睛盯在分数上,以此来评价孩子,这种做法不科学。启蒙阶段,应该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给一些肯定和鼓舞,不断增强信心,使孩子减轻思想压力,保护他们学习积极性,进而使成绩不断进步。
主持人: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成才,免去他们一切杂事,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结果娇惯了孩子,使他们做饭怎样舀米都不知道,何谈成才!
王延学(甘肃榆中一中教师):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中有赵国重臣触蒈说服赵太后的一个片断,触营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才。但具体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却有不少的家长步入误区。
最突出的表现是不给孩子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机会。虽然现在不少人家步入了“小康”,再提倡“梅花香自苦寒来”有点不合时宜,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孩子终须离开父母,自己去面对世界、面对人生。可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总是一味地呵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连本该由孩子去做而且孩子完全可以应付的一些简单小事也由家长“承包”了下来。想想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吗?他们具备成“龙”的基本素质吗?
孙振懿:我自幼家境贫寒,那时正值50年代,我晚上看书有时油灯家长都舍不得让我点。我就从道旁沟边采摘野蓖麻子,用竹棍串起来当油灯点。后来考上济南航运学校,家里每月省吃俭用捎5元钱给我,我精打细算节约着花。中专只读了一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学校下马,我回家当了一名农民。我没有放弃吃苦拼搏,通过自学后来当上了初中教师,再后来当上高中教师。在教书期间,我的文艺创作也崭露头角,先后有三出小戏在市里演出时名列榜首,有一出还在山东省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于是我调到文化馆任创作员。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由一名普通文艺干部,晋升为国家二级作家。我虽称不上“龙”,但成功的过程却值得人去思索。我常想:如果我从小父母像娇惯现在孩子这样娇惯我,那么我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主持人:这段“现身说法”确实很能说服人。
孙振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适当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困境”,由孩子自己“立功”、自觉地去解决一些问题,无疑会促使孩子减少依赖心理,培养自立精神,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之路。
(责任编辑/韩春萌)
主持人:陈信凌,南昌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本刊特约主持人。讨论者:本刊部分读者
主持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因为如此,“望子成龙”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心中的愿望。去年温州一位个体企业老板悬赏15万元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然而望子成龙必须讲究方法才能实现,下面是部分读者对此发表的看法。
“望子成龙”走出误区
孙振懿(山东龙口市第二文化馆馆长):望子成龙我认为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成为“达官显贵”,而应当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周丽军(浙江师大衢州进修部讲师):随着人才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望子成龙”中“龙”的涵义应随之改变。大学生、局(科)长、经理董事类是“龙”,能独立于家庭,能承担自己对社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于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也同样是“龙”。
张朝友(四川宁南县幸福中心学校):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一人才观应当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观。只有树立了这样正确的观念,才能为“望子成龙”指明方向,在这种导向下教育下一代,才有望子女成“龙”。
主持人:封建时代的家长,把考上状元做大官看作是“成龙”,现在的一些家长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子女上大学或混到多高的行政级别才算有出息,必须走出这个误区。
晏世文(江西新余高专96级中文系学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这就是所谓的“严父出孝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许多父母对孩子却过分苛求。他们认为,这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孩子长大以后会理解的。殊不知,这给孩子扛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张家浚(河南师范大学96级教育系学生):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错误的做法,他们一味地盲目地给孩子定高目标,粗暴强压,将“望子成龙”变成“逼子成龙”、“压子成龙”,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做法要不得。
周丽军: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过分强求反会遗害无穷。
张朝友:除了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也存在误区。如今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还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过早地受制于高考制度。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百分制考试制度,目标管理方法,以及一系列紧紧依托于这种考试制的质量评估手段,在孩子们头上堆积了“作业山”、“书山”、“资料山”,把孩子推进了漫无边际的“题海”。
主持人:这种“题海”战术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对试题以外的知识接触甚少,限制了孩子从多方面发展、成才的途径。有一个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有大量的作业要对付,学校老师抓得紧,家长又一味压,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六七岁就得进苦海,这种成龙方式我是只能望而兴叹啰”
郭正发(江苏盱眙县洪山中学退休教师):望子成龙人心所系,家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家庭教育是项艰辛细致复杂而伟大的工程,要做到“三忌三戒”:对孩子要一忌宠、二忌横(对孩子没耐心)、三忌放任自流;要教育孩子做到戒娇、戒骄和戒懒惰。我有子女五人,他们成家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教孩子们儿歌。“越闲身越懒,越吃嘴越馋。要想成大器,身强志要坚。”这首儿歌,我家孙辈都能倒背如流,他们学习、生活上都不用大人太劳神。
“因势利导”讲究方法
主持人:刚恢复高考不久,报载有位家长见别人的孩子上了大学,就逼自己的儿子也要考取大学,对在县中念书的孩子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别回这个家!”结果孩子在重压之下,连考几年都没考上。不但没考上,人还变得怪僻起来。这说明“望子成龙”还必须讲究方法,不是你想让孩子成才就能成才的。
陈麒元(重庆市长寿县晏家中学语文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引导孩子的“航向”。孩子年幼,对社会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总是较肤浅的,片面的,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他们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使他们在成才之路上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做孩子的楷模,以自己的一些具体行动去影响他们,比如家长勤奋好学,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孩子。
周丽军:教育孩子应该顺应其个性,因势利导。不是音乐家的料,父母干嘛非得压抑儿子去实现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可是科大少年班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培养世界级科学家的初衷至今没能实现呢?父母取代不了孩子,也没必要一定要儿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望子成龙的父母,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成长加以引导,创造条件。
晏世文:谈到引导问题,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应当中庸适度,不宜偏激。父母给孩子的不应当仅仅是物质上的,或者仅仅是期望而作的各种努力,而应当更多的给予精神支持,不要过多地融进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踏上适合他们成才的人生之路。
张家浚:望子成龙,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这一事件中的地位。无论孩子成“龙”还是成“虫”,其主动权都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孩子虽小却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无论外界(包括父母)施加什么影响与压力,最终都是要先经过孩子内心各种认识的矛盾斗争后,才能有选择地接受。
主持人:这实际上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对事物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就望子成龙这件事而言,孩子自己才是内因,父母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外因。
张家浚:这也就是说,孩子发展成才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内因,父母的言行只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不能决定他(她)的成败。举个例子来说,有个爱好体育的孩子,父母却希望他成为音乐家。因此为他买了钢琴,请了音乐老师辅导。但孩子不喜欢音乐,内心拒绝接受它,即使迫于无奈坐在琴旁,心也早跑到绿茵场上了。长此下去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又怎能很快提高成绩呢?要使孩子成龙成风,就必须顾及他的天赋、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使之积极奋发,努力成才。
主持人: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成才,今天让孩子学画画,明天学表演,后天再学拉琴,胡子眉毛一把抓。这种不考虑孩子兴趣,不考查孩子天赋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想孩子成才,别忘了“因势利导讲究方法”。
“为计深远”要多磨炼
主持人:纵观一些成才之人,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走向成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因此“望子成龙”必须从长计议,打好基础。
晏世文:孩子像一棵树,要长成参天大树,第一步取决于萌芽,破土是否顺利,幼苗是否能茁壮成长。为此,我们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他们所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打基础阶段十分重要,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让孩子在基础阶段不要受到坏影响。 陈麒元:要成才肯定得从小抓起,当然这个“抓”的意思,不是只盯到多少考分。有的家长只把眼睛盯在分数上,以此来评价孩子,这种做法不科学。启蒙阶段,应该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给一些肯定和鼓舞,不断增强信心,使孩子减轻思想压力,保护他们学习积极性,进而使成绩不断进步。
主持人: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成才,免去他们一切杂事,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结果娇惯了孩子,使他们做饭怎样舀米都不知道,何谈成才!
王延学(甘肃榆中一中教师):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中有赵国重臣触蒈说服赵太后的一个片断,触营认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才。但具体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却有不少的家长步入误区。
最突出的表现是不给孩子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机会。虽然现在不少人家步入了“小康”,再提倡“梅花香自苦寒来”有点不合时宜,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孩子终须离开父母,自己去面对世界、面对人生。可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总是一味地呵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连本该由孩子去做而且孩子完全可以应付的一些简单小事也由家长“承包”了下来。想想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吗?他们具备成“龙”的基本素质吗?
孙振懿:我自幼家境贫寒,那时正值50年代,我晚上看书有时油灯家长都舍不得让我点。我就从道旁沟边采摘野蓖麻子,用竹棍串起来当油灯点。后来考上济南航运学校,家里每月省吃俭用捎5元钱给我,我精打细算节约着花。中专只读了一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学校下马,我回家当了一名农民。我没有放弃吃苦拼搏,通过自学后来当上了初中教师,再后来当上高中教师。在教书期间,我的文艺创作也崭露头角,先后有三出小戏在市里演出时名列榜首,有一出还在山东省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于是我调到文化馆任创作员。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由一名普通文艺干部,晋升为国家二级作家。我虽称不上“龙”,但成功的过程却值得人去思索。我常想:如果我从小父母像娇惯现在孩子这样娇惯我,那么我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主持人:这段“现身说法”确实很能说服人。
孙振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适当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困境”,由孩子自己“立功”、自觉地去解决一些问题,无疑会促使孩子减少依赖心理,培养自立精神,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之路。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