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专题》资源包,作为 2014 年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之一,将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中甸锅庄、奔子栏锅庄和尼西情舞按照“一舞三形态”,即“原生形态———教材形态———舞台形态”的脉络结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于资源包中,并以九宫格的框架设计特色,从文化层面剖析舞之动因特色、资源宝典的功能实现特色等方面进行资源包的设计与展示,使本专题资源包对职业舞者起到丰富、扎实迪庆藏区文化的认识功能,对大众起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关键词:特色教育资源库;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20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专题》,作为独具云南藏区民俗文化、锅庄舞蹈动态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包之一,有幸立项并获得课题经费的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俗舞教研室经过多年实地考察、研究、搜集而得的民间舞蹈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整合与转化。其主体内容选择了迪庆藏区最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以“一舞三形态”,即“原生形态———教材形态———舞台形态”的脉络结构方式完成主体板块的设计,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网站动画等现代网络制作手段,使资源原汁原味、生动有趣地呈现。目前,该专题资源包内含图片 2500 张,音视频 400段(3 小时),文字 8 万余字,网页设计 250 余个。本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边建边用、方便使用”的建设原则,本主题资源包在主体框架、资源内容、页面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寻求专业特色,风格独树一帜,板块规划合理清晰,资料详实,操作方便。
一、内容
位于横断山脉腹地的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宝地”,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作为云南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与青海玉树州、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共同组成了康巴藏区。①全州海拔绝对高差达 5254 米,立体气候明显,民间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鲜明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迪庆的中甸(今已改名为香格里拉县)、维西和德钦三个县的锅庄舞蹈各具特色。该专题以上述三个县的流传多年,且迄今仍活跃于百姓生活之中、极具文化传承价值的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甸锅庄”、德钦县的“奔子栏锅庄”和维西县的“尼西情舞”为三大主体建设板块,针对三大主体板块各自下设原生形态、教材形态和舞台形态三个子目录,每个目录包含与之对应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行详细解释,在框架设计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九宫格主体框架设计。整个资源包的框架设计中,三个主体板块和各子目录之间,既因内容的不同地域特色,互相分离独立存在,又因整体生态区域共性的互相关联,最终构成一个迪庆藏区传统舞蹈的整体概念。在舞蹈动态的表现形式上,“中甸锅庄”具有“俯首弓腰”的特点,步伐深沉厚重。其歌词具有一套固定、严谨的格式,多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形容生活中的事物。唱词也有一定的规律,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家乡”。而“德钦锅庄”按风格分为“工卓”和“筛巴卓”,“筛巴卓”就是流传在德钦县金沙江沿岸地区的“奔子栏锅庄”。“奔子栏锅庄”最大的特点是表演时舞者身体直立,步伐迂回前行,勾颤撩,舞步潇洒飘逸;男子双手长袖翻甩、女子右手持白色毛巾舞动成为该舞蹈的两大特点,舞步和唱腔从慢至快节奏非常鲜明。“奔子栏锅庄”通常为一曲一舞的形式,唱词多变。每一套曲式都配有相对应的歌词和舞蹈,一个曲式一般有三段唱词,舞蹈动作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程式套路。本资源包主要收集其霞卓(无曲调和唱词)以及卓草(有曲调和唱词)的跳法。而帮助当地青年男女相识相知、“传情达意”的“尼西情舞”则因青年借歌舞互诉情愫的交流方式而远近闻名。据称改革开放以前,男女只在远离村庄的小树林或者远离人群的小平地上邀约歌舞,且必须避开活佛、老人、小孩,此种舞蹈以胯部单腿悠摆动律最具特色,其典型的九步舞中脚下大幅
度地滑动、跺撩动作配合上身的前俯后仰,风格独特。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中华大地,自然生长的舞蹈,凝结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单纯的身体传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神似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味道”的传承在民族文化受到多种因素① 参见内部资料《迪庆概况》,迪慶人民政府刊印。冲击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舞蹈动态背后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实则是教育界的民族文化“扎根”行动,也体现了最为重要的兴趣教学理念。老师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学生不爱思考和提问,从另一个层面思考,可能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去帮助他们思考和发现为什么? 这种动机式的思维方式往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诸如为什么同在迪庆藏区,中甸的锅庄俯首弓腰,而奔子栏的锅庄却直立挺胸而舞? 为什么锅庄舞一首唱词配合一种舞步,唱词又唱了什么内容?云南藏区舞蹈与青海、四川、西藏藏区的不同源自哪里? ……我们将此类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在本资源包的建设中帮助他们找到线索,于是有了每一个板块下设的历史溯源、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间风俗、曲调唱词、服饰音乐等相应的内容供其查找。同时与文字配合的还有相应的图片、视频及动画效果,从视觉形象中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上所述是资源包对职业从业者(教师、学生)的使用功能。对于广泛的普通受众群体,图、文、音、视频,四维一体的多媒体交互方式取得了较好的联觉效果,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无压力、轻松、便捷记忆的感官体验和学习环境。
三、资源宝典的功能实现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专题资源包的建设依托了两大资源平台,扎实、深厚的研究资源和课堂补充教学资源,使其最终的呈现更有实际使用意义。
2014年, 以《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为教学大纲,开设了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课,课堂的教学使得资源包成为名副其实的后台资源库。学生在资源包中查找、学习所含内容,答疑解惑,资源包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使用对象,一来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边建边用,二来也给资源包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及时的补充和反馈,提高了本资源包的实际使用价值。
结语
我们拟搭上信息科技时代的直通车,以现代网络的技术手段为最强、最快的媒体推介方式,注重最实际的使用功能,使其于职业舞者起到丰厚、扎实迪庆藏区文化的认识功能,于大众起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使用者在字、形、音、象联觉式的互动体验中,体会到最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特色教育资源库;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20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专题》,作为独具云南藏区民俗文化、锅庄舞蹈动态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包之一,有幸立项并获得课题经费的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俗舞教研室经过多年实地考察、研究、搜集而得的民间舞蹈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整合与转化。其主体内容选择了迪庆藏区最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以“一舞三形态”,即“原生形态———教材形态———舞台形态”的脉络结构方式完成主体板块的设计,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网站动画等现代网络制作手段,使资源原汁原味、生动有趣地呈现。目前,该专题资源包内含图片 2500 张,音视频 400段(3 小时),文字 8 万余字,网页设计 250 余个。本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边建边用、方便使用”的建设原则,本主题资源包在主体框架、资源内容、页面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寻求专业特色,风格独树一帜,板块规划合理清晰,资料详实,操作方便。
一、内容
位于横断山脉腹地的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宝地”,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作为云南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与青海玉树州、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共同组成了康巴藏区。①全州海拔绝对高差达 5254 米,立体气候明显,民间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鲜明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迪庆的中甸(今已改名为香格里拉县)、维西和德钦三个县的锅庄舞蹈各具特色。该专题以上述三个县的流传多年,且迄今仍活跃于百姓生活之中、极具文化传承价值的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甸锅庄”、德钦县的“奔子栏锅庄”和维西县的“尼西情舞”为三大主体建设板块,针对三大主体板块各自下设原生形态、教材形态和舞台形态三个子目录,每个目录包含与之对应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行详细解释,在框架设计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九宫格主体框架设计。整个资源包的框架设计中,三个主体板块和各子目录之间,既因内容的不同地域特色,互相分离独立存在,又因整体生态区域共性的互相关联,最终构成一个迪庆藏区传统舞蹈的整体概念。在舞蹈动态的表现形式上,“中甸锅庄”具有“俯首弓腰”的特点,步伐深沉厚重。其歌词具有一套固定、严谨的格式,多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形容生活中的事物。唱词也有一定的规律,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家乡”。而“德钦锅庄”按风格分为“工卓”和“筛巴卓”,“筛巴卓”就是流传在德钦县金沙江沿岸地区的“奔子栏锅庄”。“奔子栏锅庄”最大的特点是表演时舞者身体直立,步伐迂回前行,勾颤撩,舞步潇洒飘逸;男子双手长袖翻甩、女子右手持白色毛巾舞动成为该舞蹈的两大特点,舞步和唱腔从慢至快节奏非常鲜明。“奔子栏锅庄”通常为一曲一舞的形式,唱词多变。每一套曲式都配有相对应的歌词和舞蹈,一个曲式一般有三段唱词,舞蹈动作开头和结尾都有固定的程式套路。本资源包主要收集其霞卓(无曲调和唱词)以及卓草(有曲调和唱词)的跳法。而帮助当地青年男女相识相知、“传情达意”的“尼西情舞”则因青年借歌舞互诉情愫的交流方式而远近闻名。据称改革开放以前,男女只在远离村庄的小树林或者远离人群的小平地上邀约歌舞,且必须避开活佛、老人、小孩,此种舞蹈以胯部单腿悠摆动律最具特色,其典型的九步舞中脚下大幅
度地滑动、跺撩动作配合上身的前俯后仰,风格独特。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中华大地,自然生长的舞蹈,凝结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单纯的身体传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神似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味道”的传承在民族文化受到多种因素① 参见内部资料《迪庆概况》,迪慶人民政府刊印。冲击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舞蹈动态背后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实则是教育界的民族文化“扎根”行动,也体现了最为重要的兴趣教学理念。老师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学生不爱思考和提问,从另一个层面思考,可能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去帮助他们思考和发现为什么? 这种动机式的思维方式往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诸如为什么同在迪庆藏区,中甸的锅庄俯首弓腰,而奔子栏的锅庄却直立挺胸而舞? 为什么锅庄舞一首唱词配合一种舞步,唱词又唱了什么内容?云南藏区舞蹈与青海、四川、西藏藏区的不同源自哪里? ……我们将此类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在本资源包的建设中帮助他们找到线索,于是有了每一个板块下设的历史溯源、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间风俗、曲调唱词、服饰音乐等相应的内容供其查找。同时与文字配合的还有相应的图片、视频及动画效果,从视觉形象中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以上所述是资源包对职业从业者(教师、学生)的使用功能。对于广泛的普通受众群体,图、文、音、视频,四维一体的多媒体交互方式取得了较好的联觉效果,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无压力、轻松、便捷记忆的感官体验和学习环境。
三、资源宝典的功能实现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专题资源包的建设依托了两大资源平台,扎实、深厚的研究资源和课堂补充教学资源,使其最终的呈现更有实际使用意义。
2014年, 以《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为教学大纲,开设了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课,课堂的教学使得资源包成为名副其实的后台资源库。学生在资源包中查找、学习所含内容,答疑解惑,资源包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使用对象,一来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边建边用,二来也给资源包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及时的补充和反馈,提高了本资源包的实际使用价值。
结语
我们拟搭上信息科技时代的直通车,以现代网络的技术手段为最强、最快的媒体推介方式,注重最实际的使用功能,使其于职业舞者起到丰厚、扎实迪庆藏区文化的认识功能,于大众起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使用者在字、形、音、象联觉式的互动体验中,体会到最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