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实践与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iuyu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设计思想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本节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此外学生还学会处理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解,用模型法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已不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5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6教学程序设计
  
  
  6.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实验,将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小瓶装满水,用一根软管把它与装水的小桶相连,通过滑轮把小桶拉高时瓶底的橡皮膜胀破了.如图1所示,引发学生思考橡皮膜胀破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考:小桶拉高时为什么小瓶瓶底的橡皮膜会涨破?
  
  通过这个实验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
  
  情景1:如图2所示,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如图3所示,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在这样设计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1)准备多样器材,如图4所示,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如塑料手套、两侧和底部都扎有橡皮膜的PVC管、空饮料瓶、锥子、盛水的水槽等.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实验,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实验设计完毕,由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进行交流.由学生进行交流(图5).学生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他所设计实验的目的,以及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能说明的问题,学生从这个实验当中很容易观察到,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取一个空矿泉水瓶,在其侧壁上不同的高度处刺三个小孔.给瓶里充满水,会出现如图5甲所示的现象,小孔的位置越靠近瓶底(即小孔的位置越低),水柱喷得越远.取一个空矿泉水瓶,在其侧壁上同一高度处四周刺有四个小孔.给瓶里充满水,会出现如上图5乙所示的现象,水柱喷向不同方向,但喷射的距离相同.如准备一段25厘米和10厘米的直PVC管、一个四通PVC管,把两段直PVC管分别套在四通管的两头,用胶水粘紧.并在底下四个管口扎上厚薄相同富有弹性的薄膜.给管里充满水,会出现如图5丙所示的现象,侧面的橡皮膜向外凸出的程度相同,底下的橡皮膜向外凸出的程度较大.而将塑料手套套在手上放在水中时,手套被水压紧贴在手上,如图5丁所示,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这个环节的活动也让学生养成用身边物品设计物理实验的习惯.分析得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6.3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为了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如图6、7所示:实验(1).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引导学生分析,左右两侧橡皮膜的凹陷程度相同,是因为左右两侧水的深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的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要大是因为下表面水的深度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因为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实验(2).将两侧扎孔,将分别装有红色的盐水和水的两个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从小孔喷出,而红色的水没有喷出.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而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说出其它猜想因素和猜想依据,老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重力有关;
  
  猜想4: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
  
  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确定液体深度、密度和方向三个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想,而不是胡猜、瞎猜.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方法.
  
  (3)设计实验
  
  ①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
  
  
  ②教师出示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如图8所示.
  
  ③学生说出设计实验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方案,方案设计好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实验了解U形管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
  
  探究一: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下一定深度,改变橡皮膜的朝向,分别记录橡皮朝上、下和侧面时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改变金属盒在水下的深度再做两次如图9所示.
  
  
  探究二: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实验步骤:把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如图10所示.
  
  
  探究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保持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把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记录观察压强计并用手指按压金属盒上的橡胶膜,观察U形管两边的高度差改变深度再做两次.如图11所示.
  
  (4)进行实验 并收集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观察,并重点点拨实验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探究能力弱的学生完成实验,同时体现老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养成记录原始数据的习惯,不要“凑数据”.
  
  (5)分析论证
  
  小组推荐代表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整个环节当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现了物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探究四: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
  
  
  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教材中直接采用物理模型法推导压强公式,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演示实验,将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瓶子用塑料皮板托住放入水中,并向瓶中倒入带有红颜色的水,使瓶内外液面相平时,底板下落了,引导学生分析底板下落的原因是瓶内外液面相等时,底板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相等,而底板在自身作用力作用下下落.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物理模型法结合压强的定义式以及质量密度的公式,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時提高学生利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做课本例题,感受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
  
  2.图13所示,举出几例让学生理解公式中“h”的含义.
  
  
  这样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液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无关以及“h”含义,突破难点.
  
  6.4应用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新课引入中的三个情景问题:
  
  情景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情景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
  
  情景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尾呼应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到应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5课堂小结(略)
  
其他文献
有人说,在现代课堂中,探究是画龙,追问便是点睛,表明教师的追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追问是指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已解决、部分解决或错误解决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或思路提出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据知识脉络追问,可以据思考方向追问,可以在学生困惑处追问,可以据学生的思维定势多方向追问,追问可以使问题具有逻辑性、指向性、启发性.概言之,追问能够有效激活问题课堂.    1用追问理清知识脉
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不同的亮点.其最大亮点就是教材从“教”向“学”转化,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与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是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改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能力,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本文提出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效”、“有效”变成了我们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要想高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情境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开展多元化活动,将物理教学内容隐喻于问题和活动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或是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有序地接近并内化物理知识.本文就[JP3]如何组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实现低耗高效.  1
实施教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而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    生产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日益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的
水管坏了,自己修;灯泡坏了,自己换,想给沙发换个地方,也是自己动手。这就是强大的do—it.herselfer(自己动手女)。
21世纪人类步入到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教育教学的潮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改革,其涉及到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等多方面内容.课堂是整个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新课改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的转变理所当然是关键.  新课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和指导
一、how意为“怎样;怎么;如何”,可用于初次见面的问候,也可用来询问身体状况。eg:rnHow do you do?你好。rnHow are you?你好吗?rn二、howoften多长时间一次。eg: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对教育的探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新形势下,走班分层教学模式开始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展起来.走班分层教学与原来的班级授课制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第一、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第二、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第三、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
(A)在短文的空格内填人适当的词,使其内容通顺,每空一词,词的首字母已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