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概括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既可用于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可用于传授新知识,指导、总结、检查和评定学生的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挑逗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
1、提问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对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的养成。“疑问”从哪里来?它们来自教师巧妙的提问。
2、提问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课堂气氛的形成包括的因素有教师运用权威的方式,各个学生感到支持的程度,学生间竞争和合作的性质,以及生学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感受到的自由度。很明显,这些因素中有很多直接与教师行为有关。提问需要学生回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了解和研究的结果,多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在班上的发言给以好的感情支持时,比起教师倾向于不欢迎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并频频对讲些不正确的话的学生进行评论时,课堂上更易产生师生间自由交融的气氛。可见,课堂提问--回答的过程,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过程。
3、提问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发挥的程度如何,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是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动脑是核心,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争论热烈,学习积极主动,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论,最终发现真理。课堂上,能引起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的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探究。可见,提问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4、提问利于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提问反馈信息,可及时查找原因,调整教学进程。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个别学生的疑难,进行个别辅导;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对教学重点难点,迂回深入,循序渐进地重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质量。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就应加大力度好好设计,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提问的误区:
1、从提问的内容上看,有的提问目标不明确,质量低而偏,数量掌握不好,难易差别不突出,前后提问不具有逻辑性。
2、从提问的方式上看,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专门提问所谓的“尖子生”,并不面向全体,使其他同学在长期冷落下逐渐厌学;也有的教师在提问完以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短甚至没有,这样还哪里谈得上让学生积极动脑呢?还有的教师提问时机掌握不准,更别谈能因人而异设计问题了。
3、从提问后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和评价上看,还存在学生回答时,启发诱导不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单一,只是用对或错来表示,缺乏具有鼓励性、热情性的评价语,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现象,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提问的态度。
(1)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应以与学生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注意培养师生感情,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回答问题,大胆发言。
(2)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保持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体态以及人际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应使学生从中得到信赖和鼓舞,教师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不然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适时的答问,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回答问题信心,增多创造思维成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一时答不上的学生可适当地启发鼓励;对回答错的学生不要训斥,对不作答的学生不要罚站,应让其坐下听别人的回答。
(4)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回答出乎意料之外,教师对答案是否正确无把握做出准确判断。此时,教师切不可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自己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错误回答做出纠正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2、提问顺序的策略
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动脑思考,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同时提醒全班同学包括差生注意听;中等生答八九不离十,或答出五、六成,再请好学生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等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再用,偶尔也叫“差生”试试。
3、提问要讲究“度、量、衡”
“度”指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由繁到简,层层递进,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新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却不易锻炼学生思维,并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量”包括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不宜太多,但要求讲究质量。“质量”从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来理解。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衡”即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评价,评价要点即回答的对不对、好不好,对回答做出赞扬或批评,其中把握以下几点:(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按照以上要求,我对《天净沙秋思》这一课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几种景物?它们给人的感觉一样吗?这里采用了什么写法?(2)“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为什么用“瘦”来描写马?这样描写马有什么作用?(3)题目是《秋思》,这首小令中哪句话点明了游子的“思”?那是一种怎样的“思”?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第二、第三问,大家讨论很热烈,循序渐进的化难为易,攻克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很轻松。因此,我深深的体会到,精心设计问题真的很重要。
4、提问方式应讲究多样化
每节课一成不变的一问一答式学生都感觉单调极了。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这就需要提问方式多样化。
(1)直问:即正面提问。例如:这篇文章作者是谁?可分几段等等。这样提问虽简单,但若能问到关键处,同样可强化教学效果。
(2)曲问:即不针对疑点难点直接发问,而是变幻角度,从某个侧面发问,亦即迂回提问。比起直问,更富启发性,也更巧妙,有时也称巧问。
(3)连环式提问:在某一教学中,为获得较好教学效果,教者由浅入深,由易到给,连续提问,最后水到渠成。
(4)迁移式提问:即通过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引申到广阔的生活,或迁移到其他学习对象上,使学生产生感悟、共鸣、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例如:教完韩愈的《马说》课文内容后,提问:学习《马说》,我们对“食马者”怎样看的?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千里马?如果你是一千里马,若不被重用你怎么办呢?这个提问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想象式提问:即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身处地,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具体、生动的新形象,想像式提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讲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蓝关马不前”两句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结合写作背景,想像一下,忠君报国的韩愈此时此刻面对远处的白云,眼前厚厚的积雪会有什么样的表情,言行和心理活动呢?”这样的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诗歌艺术有意留下的空白,也使学生列深切地理解韩愈在诗中表现的英雄深沉的悲痛和无奈之情。
以上浅谈只是我在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所得到的体会,我愿意在以后的教改之路上继续探索,争做一名优秀的甚至创新型的教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多离不开提问,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挑逗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
1、提问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对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的养成。“疑问”从哪里来?它们来自教师巧妙的提问。
2、提问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课堂气氛的形成包括的因素有教师运用权威的方式,各个学生感到支持的程度,学生间竞争和合作的性质,以及生学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感受到的自由度。很明显,这些因素中有很多直接与教师行为有关。提问需要学生回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了解和研究的结果,多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在班上的发言给以好的感情支持时,比起教师倾向于不欢迎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并频频对讲些不正确的话的学生进行评论时,课堂上更易产生师生间自由交融的气氛。可见,课堂提问--回答的过程,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过程。
3、提问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发挥的程度如何,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是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动脑是核心,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争论热烈,学习积极主动,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辩论,最终发现真理。课堂上,能引起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的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学生的思考、答疑;没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就没有学生的积极探究。可见,提问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4、提问利于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提问反馈信息,可及时查找原因,调整教学进程。必要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对个别学生的疑难,进行个别辅导;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对教学重点难点,迂回深入,循序渐进地重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质量。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就应加大力度好好设计,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提问的误区:
1、从提问的内容上看,有的提问目标不明确,质量低而偏,数量掌握不好,难易差别不突出,前后提问不具有逻辑性。
2、从提问的方式上看,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专门提问所谓的“尖子生”,并不面向全体,使其他同学在长期冷落下逐渐厌学;也有的教师在提问完以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短甚至没有,这样还哪里谈得上让学生积极动脑呢?还有的教师提问时机掌握不准,更别谈能因人而异设计问题了。
3、从提问后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和评价上看,还存在学生回答时,启发诱导不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单一,只是用对或错来表示,缺乏具有鼓励性、热情性的评价语,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现象,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提问的态度。
(1)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应以与学生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注意培养师生感情,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回答问题,大胆发言。
(2)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保持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体态以及人际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应使学生从中得到信赖和鼓舞,教师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不然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适时的答问,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回答问题信心,增多创造思维成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一时答不上的学生可适当地启发鼓励;对回答错的学生不要训斥,对不作答的学生不要罚站,应让其坐下听别人的回答。
(4)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回答出乎意料之外,教师对答案是否正确无把握做出准确判断。此时,教师切不可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自己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错误回答做出纠正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2、提问顺序的策略
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动脑思考,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同时提醒全班同学包括差生注意听;中等生答八九不离十,或答出五、六成,再请好学生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等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再用,偶尔也叫“差生”试试。
3、提问要讲究“度、量、衡”
“度”指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由繁到简,层层递进,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新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却不易锻炼学生思维,并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量”包括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不宜太多,但要求讲究质量。“质量”从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来理解。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衡”即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评价,评价要点即回答的对不对、好不好,对回答做出赞扬或批评,其中把握以下几点:(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按照以上要求,我对《天净沙秋思》这一课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几种景物?它们给人的感觉一样吗?这里采用了什么写法?(2)“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为什么用“瘦”来描写马?这样描写马有什么作用?(3)题目是《秋思》,这首小令中哪句话点明了游子的“思”?那是一种怎样的“思”?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第二、第三问,大家讨论很热烈,循序渐进的化难为易,攻克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很轻松。因此,我深深的体会到,精心设计问题真的很重要。
4、提问方式应讲究多样化
每节课一成不变的一问一答式学生都感觉单调极了。怎样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这就需要提问方式多样化。
(1)直问:即正面提问。例如:这篇文章作者是谁?可分几段等等。这样提问虽简单,但若能问到关键处,同样可强化教学效果。
(2)曲问:即不针对疑点难点直接发问,而是变幻角度,从某个侧面发问,亦即迂回提问。比起直问,更富启发性,也更巧妙,有时也称巧问。
(3)连环式提问:在某一教学中,为获得较好教学效果,教者由浅入深,由易到给,连续提问,最后水到渠成。
(4)迁移式提问:即通过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引申到广阔的生活,或迁移到其他学习对象上,使学生产生感悟、共鸣、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例如:教完韩愈的《马说》课文内容后,提问:学习《马说》,我们对“食马者”怎样看的?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千里马?如果你是一千里马,若不被重用你怎么办呢?这个提问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想象式提问:即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身处地,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具体、生动的新形象,想像式提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讲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蓝关马不前”两句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结合写作背景,想像一下,忠君报国的韩愈此时此刻面对远处的白云,眼前厚厚的积雪会有什么样的表情,言行和心理活动呢?”这样的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诗歌艺术有意留下的空白,也使学生列深切地理解韩愈在诗中表现的英雄深沉的悲痛和无奈之情。
以上浅谈只是我在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所得到的体会,我愿意在以后的教改之路上继续探索,争做一名优秀的甚至创新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