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天曲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2月19日,“T-7M”火箭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此后“,T-7”装载着中科院581组研制的气象和探空仪器,共发射了11枚,成為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型号。
  另一边,专注于导弹研究的国防部五院取得了更惊世的成果。1964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心,增加了中国领导人发展尖端技术的信心。
  终于,沉寂了许久的人造卫星“飞天计划”,又被重新提上日程。

“651”任务


  1964年10月,东风2号弹道导弹的发射成功,让人造卫星倡导者之一的赵九章确信,运载火箭的条件已可把卫星工程提上日程了。12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卫星发射计划。
  英雄所见略同。在赵九章上书周恩来十天后,即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交了题为《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的报告。
  同年7月,中科院向中央上报“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经中央批准,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由此正式上马,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代号“651任务”。
  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调集全国的科学精英,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会后,中央立即组建了“651”设计院和“701”工程处。前者负责卫星本体的设计研制和总体协调;后者负责地面跟踪台站的总体设计和筹建。
  正当卫星研制顺利进行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为确保卫星研发顺利进行,中央决定对中科院实行军管,并抽调力量组建新的机构,集中搞人造卫星。
  中科院所属的“651”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所、北京科学仪器厂等十余家科研单位,以及当时的七机部部分骨干一起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
  周恩来多次听取卫星和火箭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汇报,亲自排除“文化大革命”给科研工作带来的种种干扰。他在中央专委会议上定调,“‘651’总抓,由国防科委负责,钱学森参加”,“由钱学森负责卫星、运载火箭和地面系统三个方面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周恩来对钱学森说,你是技术总管,任务就交给你了!   錢学森首先考虑的是建立卫星总体设计部,加速卫星工程的实施。
  谁能担任卫星总体设计部的领导呢?钱学森挑选了年仅38岁的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孙家栋。
  孙家栋经过短短几天紧张的考察、挑选,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18个人,这便是中国卫星发射史上有名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他们是:戚发轫、沈振金、韦德森、张福田、彭成荣、尹昌隆、朱福荣、孔祥才、王壮、杨长庚、王大礼、张荣远、刘泽光、郑忠琪、林殷定、鲁力、王一方、洪玉林。

一曲高歌从天落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了全部总装任务。五天后,周恩来批准火箭、卫星正式出厂。
  4月14日,卫星测试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周恩来要求再次听取发射场人员对火箭、卫星情况的汇报。
  听汇报时,周恩来躬身趴在地毯上,双手扶着世界地图,对“东方红一号”卫星将要飞经的每个外国城市一一查看。他一边看一边说:“你们要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经各国首都的时间进行预报,因为到时候能让外国友人准时看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讯息,听到《东方红》乐曲,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是个极大的鼓励。”
  1970年4月24日下午3点50分,钱学森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接到周恩来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周恩来在电话中说,毛主席已经批准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细致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在此之前,发射场的气象部门预报,4月24日傍晚有云,但到晚上9点左右,发射场区天气将符合发射条件。于是,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4月24日晚上9时35分。
  晚上8时整,发射指挥员下达了发射前“一小时准备”的口令。此时,发射场区上的云层还很低,大家多少有些焦虑不安。
  将近9时,云层突然消退,夜色变得清透起来。21时35分,当倒时计数器上出现“0”字时,地下控制室操作台前的操作员胡世祥按下了“点火”按钮。霎时,地动山摇,巨大的火箭喷吐着火舌在轰鸣声中冲向天际。
  21时48分,高音喇叭里传出测控系统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同时,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我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
  4月25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播发了一条消息: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中国是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中国之前,除苏联和美国外,1965年11月26日,法国发射了“试验卫星一号”,1970年2月11日,日本发射了“大隅号”卫星。
  但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质量,比上述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大,跟踪手段、信息传递方式等等都超过了上述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工作寿命是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1970年5月14日,由于电池耗尽,卫星停止发射信号。但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它的轨道上,不知疲倦地围绕地球画着椭圆。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航天俱乐部。
  2016年3月8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日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
其他文献
无论中外,政要中喜爱读书者为数不少。读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而领导人看的书往往隐含一些特殊信息,因此吸引外界窥探和研究。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国,又是新兴崛起国家的代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元素也由此成为热点话题。那么,有哪些外国政要爱读中国书,他们都读哪些中国书?  美国:  总统“中国书单”有真有假  “奥巴马也是他的书迷!”德国《明镜》周刊2016年12月18日称
关于麻将的乐趣,我老爸个人的心得体会是这样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牌是什么,这就是打麻将最吸引我的地方。”  虽然我不是很爱打麻将,但对这句话也有体会。  与打麻将相比,更加简便易行、且吸引力毫不逊色的休闲方式,大约就是耍手机了。尤其是睡前躺在床上的时候,微博、微信,左一条右一条简直停不下来。有时候明明都困得睁不开眼了,依然要勉强再刷新一下。  其实,我很想能早点儿睡觉,我也痛恨自己为什么放不下手
阿里巴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马云的个人魅力和非凡的商业头脑也早已声名远扬。而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马云,一个外国投资人、咨询顾问眼中的马云和阿里巴巴会是什么样的?1994年就来到中国,阿里巴巴创业早期的咨询顾问克拉克先生将阿里巴巴帝国崛起过程中他的见闻、感触和思考结合深入的訪谈、研究写成了这本书。书中既可以读到阿里巴巴艰辛的创业历程、惊心动魄的商业对垒,也不乏有趣的背后故事。他多年在中国
20多年间亲如一家,生死与共,他们用超越血脉的人间真情,重构了城市新邻里关系,被媒体和市民喻为“中国好邻居”。  四个老人搬进一个家  时光回到27年前的那个秋天。年过五旬的乐和敏与妻子正在宁波市演武街老区的家中吃早饭,忽然听见隔壁“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楼道内也热闹起来。夫妻俩出门一看,原来是隔壁那套闲置好久的房子搬来了新邻居。看对方忙得不可开交,向来热心的乐和敏就和妻子一起上前帮忙,一直忙到天近
皮影戏一直都是中国孩子特别喜爱的艺术形式。  “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这是宋代《太平广记》里记载的韦庄的童年生活。白日里,孩子们在柳树下骑竹马嬉戏,到了夜晚,他们就模仿大人,利用灯光造影,有模有样地演起了皮影戏。  皮影戏在古代还有很多别称,如纸影戏、灯影戏、驴皮影等。它是一種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
我自幼与父母客居在北平,童年最早结识的朋友是中国的曹氏兄弟,那时候我刚上小学一年级。7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曹大叔一家人就住在我家东边,曹大叔在协和医院实验室工作,显得挺有学问;曹大嫂主要料理家中琐事,很是和蔼可亲。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子,老大叫曹兴武,那时候上五年级;老二叫曹兴文,那时候上三年级。  我家院子里有两架葡萄,靠东墙有三棵枣树,很高大,树枝伸过东墙,每年结出来的枣儿又脆又
我目睹过不同的死亡,其中包括主动选择死亡的,但过程痛苦,往往给家人造成难以克服的心理创伤。我理想中生命结束的方式,是一个平静无痛苦的过程,出于平和、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迫于无奈或逃避责任。我曾经以为安乐死(也叫“医生辅助死亡”)就是这样一种方式,直到我的婆母给我示范了一种更自主、更自然、更平静的方式。  婆母是英国人,出生于1927年,从小天资聪颖,学业优异,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是一位古典
“各级纪委也要解决好灯下黑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呢?”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强调,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己必须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  新年伊始,中央纪委给出了答案——1月3日至1月5日,连续三天发布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中央纪委将镜头对准自己,展现了“清理门户”和严防“灯下黑”的经验教训。  专题片中,17名被查的原纪检干部现身说法,不仅有落马
1  “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在课堂上被徐老师叱骂或曰教训的话。徐老师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编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文,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明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
母亲以及几个阿姨,都是在我的建议下使用微信的。接触微信之初,她们都觉得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原本她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只有电视、报纸,有了微信之后,她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可时间一久,我发现她们越来越容易焦虑了。公众号和朋友圈里各类负面新闻令她们胆战心惊: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会相克,哪里小孩光天化日之下被抢了,哪里发生了抢劫,哪里发生了惨烈的交通事故……一看到这样的新闻,她们立即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