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辨析式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思辨的议题为抓手,学生可以通过辨识、分析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和实现价值认同,促进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激活发展高阶思维。何处设置辨析恰到好处,这是课堂出彩的关键。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从在整体性思辨中综合、在结构性思辨中建构,在价值性思辨中升华三个视角来求索辨析式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整体性思辨;结构性思辨;价值性思辨;高阶思维
“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的教学改革建议。辨析式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思辨的议题为抓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辨识、分析问题,有创意地发表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综合评价中实现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守。那如何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设计有价值的辨析议题,以及在何处辨析为“点睛之笔”,这是每个老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探寻辨析式教学的路径,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在多元立体的辨析中促发政治素养的提升。
一、在整体性思辨中综合
中国人素有“大一统”的思想,整体思维在辩证逻辑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要求立足全局,以综合思维来把握对象,同时又要注意各局部的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整体性思维注重连续性(纵向)、立体性(横向)、系统性(纵横)的原则,全面分析客观事物的层次和结构,建构认识网络,对客观事物全貌予以再现。教师作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从整体思维出发,开展系统性创意的辨析式教学活动是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一般辨析式活动教学只是在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课堂环节,很少在整节课中贯穿思辨。在整体、动态中辨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角度、多元化去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系统性,激励他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不断求索,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增强概括和迁移能力。
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例,教师设计了“复兴之路”“求索之路”“文化担当”的三个议题,围绕三个议题设置了三个辨析环节:
1.评一评: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胡适和康有为两种观点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价。
2.谈一谈:根据课前调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需要很多条件,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请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辩一辩:
正方:没有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何来文化自信?
反方:没有文化自信,何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
整个课堂以辨析式教学作为主线贯穿,思辨味道浓厚,浑然一体,学生根据任务情境、任务分析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了问题求解的能力。回眸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评一评环节,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史为鉴,继续探索适合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谈一谈环节,学生用自己的收集的论据来证明观点,在现象分析中展示观点,运用主要矛盾的哲学思维,从众多矛盾中,提炼出最重要的条件来分析说明,学生思维相互启发,补充完善,多维度归纳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辩一辩环节,学生独立思考,整理思维,表达思维,在认真倾听后判断回应,拓展思维,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思维的魅力得以绽放,自身的立场坚守。
二、在结构性思辨中建构
安德森等認知心理学家认为:“当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评价、 创造等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时,学生将更有可能在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往往是一种“节点思维”,各信息点零散肤浅,关联性差,教师要着力探寻由“节点思维”向“结构思维”的转变路径,构建知识体系,注重思维启发、迁移运用。如果教师创设的辨析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论证,并能进一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的逻辑性,融会贯通为层次分明、完整全面的知识架构,那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同时在思维历练中内化自己的认知方式,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型,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 为例,笔者以苏州园林这一主题情境为主线贯穿课堂,设计了以下的辨析:
苏州园林的发展是与山水格局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普遍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对于现代园林何去何从有不同声音。
观点一:营造山水园林势必给环境带来压力,而且传统园林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所以传统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观点二:苏州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以自然情趣和文化精神相融汇,西方建筑无法超越,反对外来文化冲击,“洋”建筑成风。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中时,这个思辨性议题的提出,学生立刻陷入思考,心理上产生矛盾状态,萌发探究的兴趣。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一分为二地分析观点,但是不能由表及里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没有谈及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思维的层次性和结构性需要完善。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相互启发下,学生渐渐丰富认知,同时在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中知识结构生成,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内化新知,学以致用。
三、在价值性思辨中升华
价值性思辨源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人们在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冲突中不断调整价值的位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不仅指明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进方向,又指明了实现途径和有效方法。青年要养成正确价值观,必须要明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思辨话题的情境,选择切合学生的价值观方式方法,重视价值引领。
一方面教师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鼓励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寻找支持观点的论据,认清自己思想上的优势和劣势,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评价和判断,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性精神,在审慎明辨中寻找价值澄清。另一方面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社会的改造者。道不可坐谈,德不能空谈。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笃实,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价值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处理公共事物的能力。
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例,教师创设某一社区真实情境冲突让学生参与其中来献计献策。关于“是否需要规范停车收费”的争议议题,小区业主主要有以下不同看法:一些业主代表观点: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全完善小区的物业管理,但前提条件是需要规范全体居民停车的收费。另一些业主代表观点:从原来的先到先得车位到规范停车的收费是牺牲居民的利益为前提,非法增加物业费。
学生通过科学辨识、理性分析,深化理解重难点的基础上,更澄清了自己在该议题上的辨析的价值取向,并思考依据怎样的价值立场作出判断和决策。学生在论证自己看法的同时,表达了对多样价值观的包容和尊重,锻炼了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客观分析价值冲突、冷静理智作出选择的能力。
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的恰当处设计辨析,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以辨生情,用好思维工具,才能达成对高阶“思维力”的渗透,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合作探究、科学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整体性思辨;结构性思辨;价值性思辨;高阶思维
“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的教学改革建议。辨析式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思辨的议题为抓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辨识、分析问题,有创意地发表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综合评价中实现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守。那如何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设计有价值的辨析议题,以及在何处辨析为“点睛之笔”,这是每个老师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探寻辨析式教学的路径,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在多元立体的辨析中促发政治素养的提升。
一、在整体性思辨中综合
中国人素有“大一统”的思想,整体思维在辩证逻辑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要求立足全局,以综合思维来把握对象,同时又要注意各局部的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整体性思维注重连续性(纵向)、立体性(横向)、系统性(纵横)的原则,全面分析客观事物的层次和结构,建构认识网络,对客观事物全貌予以再现。教师作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从整体思维出发,开展系统性创意的辨析式教学活动是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一般辨析式活动教学只是在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课堂环节,很少在整节课中贯穿思辨。在整体、动态中辨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角度、多元化去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系统性,激励他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不断求索,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增强概括和迁移能力。
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例,教师设计了“复兴之路”“求索之路”“文化担当”的三个议题,围绕三个议题设置了三个辨析环节:
1.评一评: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胡适和康有为两种观点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价。
2.谈一谈:根据课前调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需要很多条件,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请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辩一辩:
正方:没有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何来文化自信?
反方:没有文化自信,何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
整个课堂以辨析式教学作为主线贯穿,思辨味道浓厚,浑然一体,学生根据任务情境、任务分析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了问题求解的能力。回眸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评一评环节,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史为鉴,继续探索适合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谈一谈环节,学生用自己的收集的论据来证明观点,在现象分析中展示观点,运用主要矛盾的哲学思维,从众多矛盾中,提炼出最重要的条件来分析说明,学生思维相互启发,补充完善,多维度归纳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辩一辩环节,学生独立思考,整理思维,表达思维,在认真倾听后判断回应,拓展思维,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思维的魅力得以绽放,自身的立场坚守。
二、在结构性思辨中建构
安德森等認知心理学家认为:“当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评价、 创造等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时,学生将更有可能在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往往是一种“节点思维”,各信息点零散肤浅,关联性差,教师要着力探寻由“节点思维”向“结构思维”的转变路径,构建知识体系,注重思维启发、迁移运用。如果教师创设的辨析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论证,并能进一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的逻辑性,融会贯通为层次分明、完整全面的知识架构,那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同时在思维历练中内化自己的认知方式,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型,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 为例,笔者以苏州园林这一主题情境为主线贯穿课堂,设计了以下的辨析:
苏州园林的发展是与山水格局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普遍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对于现代园林何去何从有不同声音。
观点一:营造山水园林势必给环境带来压力,而且传统园林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所以传统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观点二:苏州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以自然情趣和文化精神相融汇,西方建筑无法超越,反对外来文化冲击,“洋”建筑成风。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中时,这个思辨性议题的提出,学生立刻陷入思考,心理上产生矛盾状态,萌发探究的兴趣。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一分为二地分析观点,但是不能由表及里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没有谈及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思维的层次性和结构性需要完善。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间相互启发下,学生渐渐丰富认知,同时在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中知识结构生成,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内化新知,学以致用。
三、在价值性思辨中升华
价值性思辨源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人们在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冲突中不断调整价值的位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不仅指明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进方向,又指明了实现途径和有效方法。青年要养成正确价值观,必须要明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思辨话题的情境,选择切合学生的价值观方式方法,重视价值引领。
一方面教师把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鼓励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寻找支持观点的论据,认清自己思想上的优势和劣势,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评价和判断,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性精神,在审慎明辨中寻找价值澄清。另一方面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社会的改造者。道不可坐谈,德不能空谈。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笃实,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价值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处理公共事物的能力。
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例,教师创设某一社区真实情境冲突让学生参与其中来献计献策。关于“是否需要规范停车收费”的争议议题,小区业主主要有以下不同看法:一些业主代表观点: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全完善小区的物业管理,但前提条件是需要规范全体居民停车的收费。另一些业主代表观点:从原来的先到先得车位到规范停车的收费是牺牲居民的利益为前提,非法增加物业费。
学生通过科学辨识、理性分析,深化理解重难点的基础上,更澄清了自己在该议题上的辨析的价值取向,并思考依据怎样的价值立场作出判断和决策。学生在论证自己看法的同时,表达了对多样价值观的包容和尊重,锻炼了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客观分析价值冲突、冷静理智作出选择的能力。
设计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的恰当处设计辨析,以辨促思,以辨明理,以辨生情,用好思维工具,才能达成对高阶“思维力”的渗透,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合作探究、科学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