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自省与通变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7年到1858年春夏,曾国藩进行了他领导生涯极其重要的反省。这次反省的重点是对其强毅性格的改善。
  曾国藩的性格属于倔强、强毅一路。他说:“至于倔强,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干,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若能去忿欲,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曾国藩认为,倔强是做人不可少的。《易》倡导与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与倔强是相互的,保持强毅之气,根本的是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趋炎附势“不以忠孝之地用意气,不以朴拙之人讲权术”。“用意气”“讲权术”都是官场必不可少的,而曾国藩一直以来按照自己的个性行事,所以在江西的时候他就处处碰壁。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道:“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
  1854年12月到1857年3月,这是曾国藩性格在残酷的现实中得到煎熬、锤炼的阶段。他满心希望“诸将一心,万众一气”,以“驰驱中原,渐望澄清”之大志。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和他一样,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致力于剿灭太平天国的大计之中。因此在行事上,不注意方式方法,不讲究策略,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与江西官场矛盾极深。曾国藩的这种倔强性格导致了他与江西官场的决裂,做什么事都不顺手。偏赶这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曾国藩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一万多湖湘子弟丢在江西,自己带着弟弟曾国荃、曾国华回家奔丧。
  在家的日子,曾国藩才开始细细地反省自己,特别是在性格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省也是很有效果的。通过一年的努力,曾国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君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者所推崇的信条,曾国藩看到,要善其身则不可以兼善天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选择了放弃个人性格所固守的外方,而改为外圆。“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概括说就是圆融通达。
  首先是看得见别人的长处,承认自己的不足。“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以前他总认为自己“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很容易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弱点,同时也会傲慢心理。他吃过靖港、湖口等败仗,现在想想自己其實是“教练之才”,而不是将军之才,因此,他复出后不再亲临一线,而是常常在后方运筹帷幄、统筹调度。这样的结果是各级指挥员能动性、自觉性、主观性得到极大发挥。
  其次是学会周旋应酬。“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则远胜于前”。他复出时,从湘乡县政府到湖南省政府到湖广总督府,各级衙门一路拜访过去,不论大官小官,他都去问候一下。这样迅速拉近了与湖南、湖北、江西官场的距离。过去不支持他的,现在也支持他了。
  跟以前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看不惯的,现在看得惯了;以前看了很反感的,现在看了不反感;以前自己不屑于做的,现在自己也做一些。既然自己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找到一种大家都接受的方法。
  再次是听从领导的招呼。曾国藩最倔强的一点是不听朝廷指挥,有几次咸丰调不动他。现在的曾国藩可谓闻令即“动”。“动”,就是给朝廷一个答复,但不正确的政令,他还是没有立即执行。从1858年、1850年,朝廷一会儿要他出兵皖北,一会儿要他支援浙江,一会儿要他发兵福建,一会儿又要他西进四川。很明显,朝廷并没有重视他,只是将他当做一个偏将对待。每次接到这样的政令,曾国藩总是立即响应,做好行动的部署,但是却迟迟不动。两年时间里,他竟然一直待在江西,而朝廷对他的态度反而更好了。
  曾国藩性格的改变,他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与人接触的方法。用一种让人容易接受、让人感到舒服的方式去面对他人,这是也是他可取的成功之道之一。
其他文献
读中国的文史哲是一种享受,它不是轻歌曼舞,不是豪奢极欲,也不是让你去走万里路阅尽天下美景,它是让你学会开始从内心出发。可能我们没有机会读万卷书,但是你读过十卷、百卷,哪怕是一两本高明的书,也会让你的内心豁然开朗。这些书会让我们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可以坐下来反思一下我到底该追求什么。也许追到了与追不到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要追求什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读这些书获得生活中不能感悟的一种东西,对于理解
期刊
秋冬,天气寒冷,是感冒的多发季节,有不少人认为感冒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感冒并非都是受凉所致,很多因素都可以诱发感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防寒保暖:感冒虽然是由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但是受凉也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寒冷使肺功能降低是导致秋冬感冒的重要因素。所以,秋冬季節要多注意防寒保暖。  合理饮食:感冒与饮食关系密切,一些感冒是由于饮食
期刊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追求生死轮回的超脱,更不必为超升西天净土而穷首皓经,只要尽心做好本分事就好。“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是道场”,生命中的一言一行、一景一色皆有发人深省之处,都向人们敞开进入禅悟境界的大门。单是禅门一日,便可让我们看清修禅之人是如何在日常本分事之间用平常心去体悟佛法之精妙与生命的大道。  钟鼓觉浮生  寺院有晨钟暮鼓
期刊
认识傅雷,是听人说,看外国小说一定要看傅雷翻译的版本,因为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小说译文更贴近原著精神。  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曾说:“你那股理想主义的热情实可惊,相形之下,我真是老朽了,一年来心如死水,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一个劲儿死干,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并未稍减,只是常有一种‘废人而返’‘怅然若失’的心情,也许是中国人气质太重,尤其是所谓‘洒脱’与‘超然物外’的消极精神影响了我。”说这番话时,是1
期刊
记者:老师的雅号很特别,请问老师为何被称为“梅花圣手”呢?  元植:因为我喜画梅花,而且,我与梅花有夙缘,我欣赏梅之精神、梅之气质、梅之姿态,并将其融入到笔墨中。一次我与友人出游到了三月的杭州,因气候反常,梅花晚开,我们到时正值梅花盛放如潮。第一晚我们醉行于西湖的堤岸林间,不知身在何处,只觉得离西湖愈来愈近了,两个人像追寻久别的故友,无意识无方向地在凉夜里密步。那一夜我们晃到了天亮。临别西湖的夜,
期刊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诸家养生各有所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派系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国养生大师之称,他的理论为养生学说奠定了基础。刘
期刊
进入秋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就开始了一个最难熬、最痛苦的时期:鼻痒、眼睛发痒;晨起,或吹一点凉风就不停的喷嚏、流清涕、鼻塞,更有甚者,会出现咳嗽、哮喘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西医把这种情况视为过敏引起,对每个来看病的患者都建议进行过敏原筛查,结论可能是螨虫过敏,也可能是灰尘、花粉、干果等不同的物质过敏,对这些物质的过度反应引发了患者的鼻部症状,但谈到治疗,统一的口径是没有办法,用点抗过敏药缓解一下症
期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今人们在乎金钱财富的居多,看重道义的偏少。物质的发展不是让人们更加知足,而是更加放肆的打开物欲之门。  前几日连云港李万来老先生跟我讲一个亲历故事。他去非洲肯尼亚一个最贫穷的乡村,走访当地一户特别贫困的人家,泥土墙的房子,家里几乎没有家具,粮食也很少,穿着很破烂的衣服。当他们知道客人从东方中国而来,一家十几个人,载歌载舞给他们表演,每个人
期刊
编者按:韩异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千古一帝”,但只有唐太宗同时做好了“打天下”和“治天下”这两件事。他曾是个豪迈的军人,登基之时读书识字还有困难;他接手了隋朝留下的“烂摊子”,以区区2000万人口起步;他面对的是五胡十六国以来复杂的民族形势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唐太宗是怎么做的呢?  三个转型奠定大唐盛世基础  唐太宗完成的三个转型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领袖自身的转型、“打天下”到“治天下”的
期刊
宋朝的时候,日本青年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僧人,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僧人,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