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曾点的文献资料较少,其中还有不少为后人编造杜撰,本文结合可信材料概括曾点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出身没落贵族,二是家境较贫寒,三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四是渴望复兴礼教。同时因为孔子与曾点具有某些相似特点,因此“四子侍坐”中孔子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曾点;孔子;礼教
关于曾点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曾点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即“四子侍坐”章,在《孟子》中出现次数也较少,最重要的就是《孟子》中“孔子思鲁之狂士”的记载,其他相关材料散落于《史记》、《礼记》、《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文献中。同时因为宗圣曾参为曾点之子,因此我们可以从记载曾子的相关文献中侧面了解曾点的情况。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曾点的宝贵史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此处曾蒧即为曾点,而记载的主要内容则是“四子侍坐”章的主旨概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之下’。”此处较《史记》之记载更为详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一方面,曾点与曾参是父子关系,《史记》中无明确表述,以至清人王闿运质疑“《史记·弟子列传》不言皙、参一家,此别一曾点也”(王闿运《论语训》),《孔子家语》无疑提供了反驳的充分证据;另一方面,曾点对当时的礼崩乐坏深恶痛绝,并有重修礼教、复兴周礼的责任感和意识,同时他的想法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曾点其人、孔子“吾与点也”的深意和还原“四子侍坐”章本来面目必不可少的资料。
结合曾点和曾参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曾点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曾点出身没落贵族,为明王后裔。据《宗圣志》记载:
曾子之先出自夏禹。禹治水有功,受封禅而有天下。生子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次子曲烈始封于鄫,子爵。历夏、商、周,世次无考。鲁僖公十有四年,即周襄王六年也,鄫始见于《春秋》。鲁襄公六年,邾人、莒人灭鄫,鄫世子巫奔鲁,去邑为曾氏,子孙始以曾为姓。三桓家臣曾夭、曾赴,其后也。巫凡数传生点,点生参。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曾点先祖及世传等完整资料,曾点之祖可追溯至禹,后少康将其次子曲烈分封在鄫国。商周之时鄫国仍存,但春秋中晚期时为当时邾国与莒国所灭。其世子巫出奔鲁国,除自己为官外,可能其子亦有为官者。可见曾点本出身明王后裔,先祖家世显赫,后其家族中道衰落,至曾点时沦为平民阶层。
其次,曾点家境较贫寒,依靠劳动谋生,晚年生活水平可能有所提高。
根据曾子和曾点之妻的相关记载,能大体还原曾点一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关于曾参生活艰难、必须参加劳动的记载较多,例如《孔子家语·在厄》载“曾子弊衣而耕于鲁”,《说苑·杂言》载“文公种米,曾子驾羊”,《孔子家语·六本》中还载有曾点与曾参“耘瓜”之事。同时曾点之妻也纺纱织布,亲自参加劳动,《战国策·秦策》和《新语·辨惑》中都有相关记载。从此可见曾点家庭经济和生活水平应该并不富裕,需要参加各种劳动生产活动养家糊口。但后来随着曾参社会地位提高以及设教收徒,曾点晚年生活水平应该有所提高,《孟子·离娄上》就曾记载“曾参养曾皙,必有酒肉”。
再次,曾点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关于孔子何时设教的问题,历来争议不断,《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孔子年十七……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以十七岁作为孔子社教时间;刘向《新序》则记载:“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认为社教时间应在二十三岁;《阙里志·年谱》:“孔子年二十二岁,始设教于阙里,冉耕、颜路之徒,往受教焉。”以二十二岁为孔子收徒的始点;今人匡亚明以孔子自言“三十而立”为证(匡亚明《孔子传》),认为收徒应始于孔子三十岁。梁涛先生认为刘向曾“领校秘书”,因此认为他的说法应该有充分论据,具有可信性,我们今天也从此说,即孔子设教时间应在二十三岁左右。
关于孔子的早期弟子,主要应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颜路、冉耕、曾点和琴张。据《孔子家语》载,颜路少孔子六岁,入门年龄当为十七岁;《圣门志》、《阙里广志》载冉耕少孔子七岁,入门年龄当为十六岁;今人程树德认为曾点“其座次在子路下,是视子路年稍后”(程树德《论语集释》),因此曾点的年龄应当少孔子十岁左右,其入门年龄当为十三岁左右;琴张年龄无考,但孟子曾将曾点与其并提,两人可能年龄相仿。总之,曾点应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最后,曾点对当时“礼崩乐坏”现状不满,渴望复兴礼教。
《孔子家语》载曾点“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他应该笃信孔子学说,并有恢复和重建周礼的志向和愿望,这与春秋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孔子的早期思想有直接关联。春秋之时周天子式微并出现“礼坏乐崩”的巨变,社会由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陪臣执国命”的状况,“违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最终到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局面。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及包括曾点在内的弟子都在为礼乐的复兴而奔走呼号,他们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理想,并期望用周礼去救治“礼崩乐坏’的乱局、重整社会的等级秩序。同时孔子一生思想是动态发展的,其早期思想更关注的是“礼”,即周礼,他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礼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治国之基,他不断强调治国应“为国以礼”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特别是在孔子步入社会之初,“声名日隆,从学弟子之多,原因都在于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一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杨朝明《论语诠解》)。而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曾点,其思想应该受此影响颇深。总之,曾点作为明王后裔,面对当时社会状况,应该具有复兴礼教的使命与担当;而作为孔子早期弟子,其思想应该受孔子早期思想的影响,更加关注“礼教之行”。
总而言之,出身明王后裔、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曾点,虽然家境贫寒,但仍然关注社会现实,以复兴礼教为己任,具有远大志向。结合孔子出身、生平和思想,我们认为曾点与孔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一是孔子与曾点皆为明王后裔,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二是孔子早年与曾点家境都教贫寒,如孔子所说:“吾少也贱。”三是孔子与曾点都以复兴礼教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些相似之处,我们认为二人比能惺惺相惜,彼此心灵互通,而“四子侍坐”中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明]陈镐.《阙里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6][清]王安定.《宗圣志》.光绪十六年金陵刊本.
[7]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0]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65)
【关键词】:曾点;孔子;礼教
关于曾点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曾点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即“四子侍坐”章,在《孟子》中出现次数也较少,最重要的就是《孟子》中“孔子思鲁之狂士”的记载,其他相关材料散落于《史记》、《礼记》、《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说苑》等文献中。同时因为宗圣曾参为曾点之子,因此我们可以从记载曾子的相关文献中侧面了解曾点的情况。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曾点的宝贵史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此处曾蒧即为曾点,而记载的主要内容则是“四子侍坐”章的主旨概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之下’。”此处较《史记》之记载更为详细,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一方面,曾点与曾参是父子关系,《史记》中无明确表述,以至清人王闿运质疑“《史记·弟子列传》不言皙、参一家,此别一曾点也”(王闿运《论语训》),《孔子家语》无疑提供了反驳的充分证据;另一方面,曾点对当时的礼崩乐坏深恶痛绝,并有重修礼教、复兴周礼的责任感和意识,同时他的想法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曾点其人、孔子“吾与点也”的深意和还原“四子侍坐”章本来面目必不可少的资料。
结合曾点和曾参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曾点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曾点出身没落贵族,为明王后裔。据《宗圣志》记载:
曾子之先出自夏禹。禹治水有功,受封禅而有天下。生子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次子曲烈始封于鄫,子爵。历夏、商、周,世次无考。鲁僖公十有四年,即周襄王六年也,鄫始见于《春秋》。鲁襄公六年,邾人、莒人灭鄫,鄫世子巫奔鲁,去邑为曾氏,子孙始以曾为姓。三桓家臣曾夭、曾赴,其后也。巫凡数传生点,点生参。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曾点先祖及世传等完整资料,曾点之祖可追溯至禹,后少康将其次子曲烈分封在鄫国。商周之时鄫国仍存,但春秋中晚期时为当时邾国与莒国所灭。其世子巫出奔鲁国,除自己为官外,可能其子亦有为官者。可见曾点本出身明王后裔,先祖家世显赫,后其家族中道衰落,至曾点时沦为平民阶层。
其次,曾点家境较贫寒,依靠劳动谋生,晚年生活水平可能有所提高。
根据曾子和曾点之妻的相关记载,能大体还原曾点一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关于曾参生活艰难、必须参加劳动的记载较多,例如《孔子家语·在厄》载“曾子弊衣而耕于鲁”,《说苑·杂言》载“文公种米,曾子驾羊”,《孔子家语·六本》中还载有曾点与曾参“耘瓜”之事。同时曾点之妻也纺纱织布,亲自参加劳动,《战国策·秦策》和《新语·辨惑》中都有相关记载。从此可见曾点家庭经济和生活水平应该并不富裕,需要参加各种劳动生产活动养家糊口。但后来随着曾参社会地位提高以及设教收徒,曾点晚年生活水平应该有所提高,《孟子·离娄上》就曾记载“曾参养曾皙,必有酒肉”。
再次,曾点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关于孔子何时设教的问题,历来争议不断,《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孔子年十七……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以十七岁作为孔子社教时间;刘向《新序》则记载:“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认为社教时间应在二十三岁;《阙里志·年谱》:“孔子年二十二岁,始设教于阙里,冉耕、颜路之徒,往受教焉。”以二十二岁为孔子收徒的始点;今人匡亚明以孔子自言“三十而立”为证(匡亚明《孔子传》),认为收徒应始于孔子三十岁。梁涛先生认为刘向曾“领校秘书”,因此认为他的说法应该有充分论据,具有可信性,我们今天也从此说,即孔子设教时间应在二十三岁左右。
关于孔子的早期弟子,主要应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颜路、冉耕、曾点和琴张。据《孔子家语》载,颜路少孔子六岁,入门年龄当为十七岁;《圣门志》、《阙里广志》载冉耕少孔子七岁,入门年龄当为十六岁;今人程树德认为曾点“其座次在子路下,是视子路年稍后”(程树德《论语集释》),因此曾点的年龄应当少孔子十岁左右,其入门年龄当为十三岁左右;琴张年龄无考,但孟子曾将曾点与其并提,两人可能年龄相仿。总之,曾点应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最后,曾点对当时“礼崩乐坏”现状不满,渴望复兴礼教。
《孔子家语》载曾点“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他应该笃信孔子学说,并有恢复和重建周礼的志向和愿望,这与春秋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孔子的早期思想有直接关联。春秋之时周天子式微并出现“礼坏乐崩”的巨变,社会由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陪臣执国命”的状况,“违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最终到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局面。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及包括曾点在内的弟子都在为礼乐的复兴而奔走呼号,他们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理想,并期望用周礼去救治“礼崩乐坏’的乱局、重整社会的等级秩序。同时孔子一生思想是动态发展的,其早期思想更关注的是“礼”,即周礼,他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礼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治国之基,他不断强调治国应“为国以礼”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特别是在孔子步入社会之初,“声名日隆,从学弟子之多,原因都在于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一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杨朝明《论语诠解》)。而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曾点,其思想应该受此影响颇深。总之,曾点作为明王后裔,面对当时社会状况,应该具有复兴礼教的使命与担当;而作为孔子早期弟子,其思想应该受孔子早期思想的影响,更加关注“礼教之行”。
总而言之,出身明王后裔、作为孔子早期弟子的曾点,虽然家境贫寒,但仍然关注社会现实,以复兴礼教为己任,具有远大志向。结合孔子出身、生平和思想,我们认为曾点与孔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一是孔子与曾点皆为明王后裔,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二是孔子早年与曾点家境都教贫寒,如孔子所说:“吾少也贱。”三是孔子与曾点都以复兴礼教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些相似之处,我们认为二人比能惺惺相惜,彼此心灵互通,而“四子侍坐”中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明]陈镐.《阙里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6][清]王安定.《宗圣志》.光绪十六年金陵刊本.
[7]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
[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0]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