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供应商与渠道商的新格局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零售渠道商在全球的普遍做大,随着今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行业对全球列强的彻底开放,中国的渠道商与供应商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双赢模式?除了与外资竞相跑马圈地,渠道商如何通过在产业链上与供应商的竞合来壮大自己的底蕴?与此同时,供应商如何通过结盟渠道商,进一步理顺自己的营销体系、降低自己的通路成本,并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
  
  未来,零售列强将猛于虎?
  
  林正大: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将面临着对外开放。从学者跟咨询者的角度来看看,中国加入WTO开放以后,零售业面临的真正挑战会是怎么样?
  李 飞:从今年年底,我们零售业地域限制和股权限制将取消了,但是实际上还是有限制。国外零售业在中国体现它的优势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第二个判断就是外国著名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像:沃尔玛、麦德龙等),一旦经过了公认磨合期,下一步它会快速发展。所以在未来几年内,国际著名零售集团在中国会有一个相当快的发展速度。
  彭剑锋:从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以后,中国的流通领域就面临着挑战。中国流通领域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厂商主导阶段,接着又进入到厂商博弈,再到厂商均衡的阶段。目前是从厂商博弈到厂商均衡,开始出现了均衡的需求了。我认为不管将来流通领域怎么样发展,渠道商地位和价值永远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来讲,不管渠道商也好,零售商也好,都存在几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经销商缺乏企业家的思维,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流通商来看待,从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价值体系,缺少战略。第二在新竞争环境下面临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的嬗变问题。第三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渠道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地位,上下一挤压就找不到自己价值的存在空间了。第四个就是我们系统效率低。另外我们企业家队伍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队伍没有形成,也就是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面临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问题,包括终端,都在面临这些问题。
  
  差异化、 产业整合是护身符吗?
  
  林正大:不错,上下一挤压,中间的渠道就会产生生存空间的压力,当然也有自身问题。接下来请教国美电器,贵公司总裁黄光裕先生今年在福布斯排名第二, 备受世人瞩目。我们来看看国美创造的奇迹,预测今年可能做到两百多亿,站在他们角度是怎么看WTO框架下渠道商的角色定位的呢?
  王辉文:国美电器所做的工作是做好我们的销售定位、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国美电器发展到今天,全国有160个门店,这也说明了一个渠道的“扁平化”对于消费者最快捷、最低廉的服务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
  今年12月11号所有的保护政策取消以后,确确实实咱们的零售流通业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国美电器在几年的规划之中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是提升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国美电器在今年六七月份,在香港已经成功上市了,募集了12个亿的港币。最主要的是在去年11月份,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走出去,这也是连锁零售业,包括流通业要做的工作之一,必须走出去。对外来说,是差异化的竞争,从竞争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对内来说,我们勤练内功,做好我们各项服务的定位。我们认为各种消费群体有定位的区分,做好高、中、低三种定位的区分,这样才能使我们顾客群体越来越大。我想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加强我们整体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规范企业,使我们的企业更适应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需求。
  林正大:国美电器希望把厂商跟消费者之间拉近,并且通过定位和竞争力,来加强他们的差异化,使得他们在消费者跟厂商之间有一个连接点。接下来请教物美公司的吴总。麦肯锡曾经预测过:零售业60%份额会给国外巨头分的,国内几家也会瓜分掉30%,剩下10%是区域性的,物美怎么看?
  吴坚忠:作为终端连锁超市,我觉得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它一个角色,叫整合者。它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整合,第一个整合就是对我们中国大大小小的零售网点进行整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长期在区域或者计划经济情况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没有大的零售商,我们以前的商店都是政府为了满足当地需求而设置的。在以前,北京的商业企业到天津去开店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历史上形成了很多小的零售商。而连锁的经营形式出现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尽快把我们零售商进行整合,以提高组织化的程度。我们通过跟各种各样的零售网店进行合作,整合了30多家企业,原来每一个区各自为战,如果我们整合起来的话,它就有战斗力了。今年物美的销售额预计能够达到130亿。
  第二个整合什么呢?零售商一定会整合上游的供应链,这是不可避免的。零售商的采购点要往上移,直接和生产商去发生交易,这种整合是必然发生的。这种整合随着连锁企业的规模增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的经销商、厂商去适应这种零售终端变大、更组织化的趋势。如果你不适应,小的零售商规模跟不上,就会被淘汰的。最后我们中国整个供应链效益随着这个组织化程度提高而得到提高,这样我们的社会供应体系才会更合理。
  赵玉峰:中国流通业存在什么问题?如果说当初沃尔玛进中国的时候,我们现在的零售企业全是国企的话,就会很快死掉了。我认为国家扶持的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好,为什么呢?靠权力做出来的市场是不符合实际的,我觉得一切要归结于市场。
  再回到中国自己的企业,流通企业最主要的危机是媒体危机。为此,主要是把风险控制好:第一,公司要建立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要从外面做一下怎么控制风险。仅仅靠自己,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的,第一个要控制好自己的风险,扩张中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风险问题。
  
  供应商能甩开渠道商吗?
  
  林正大:接下来要来请教的是厂商这一端。联想自己有品牌,然后自己也在建渠道,终端还跟别人在合作。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应对未来各种冲击跟挑战,你们又是怎么看?
  陈旭东:联想在渠道体系上完全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理念——联想理念,四句话:“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它使联想经过大概10年的奋斗,在全国建立了5000家由联想直接来管理的渠道。它有两个成绩:一个成绩就是我们的分销商;第二是零售商或者经销商。它分布在全国,基本上每一个县都有,我们定义的是五级以上城市都会有联想的零售店。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所有的电脑基本都在大的连锁超市里销售。作为厂商来说,实际上并不希望所有的产品都进入大规模的超市里,因为所有的商品像摆地摊一样。但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也在加强跟零售商的合作,比如我们也和国美进行了合作。
  
  厂、商如何重新进行产业定位?
  
  林正大:既然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那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特性,找准自己的定位。回过头来再请教一下李博士,下一步渠道商怎么强调自己在价值链里面的角色呢?
  李 飞:这也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也是特别大的问题。厂商、零售商最主要是要提高渠道效益,而如何提高渠道效益?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面我要强调一点,厂商强调厂商的利益,零售商强调零售商的利益,下一步我们要强调企业必需穿上消费者的鞋子,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里面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们在品牌塑造过程中一切都是为了把你的品牌送到目标顾客的心中,否则一切都没有用。第二句是渠道是把你的产品送到你目标顾客的手中。一个心中,一个手中,两个车轮子都不能缺。我们绝大多数厂商和零售商都是凭经验感觉来规划。但销售渠道发生变化了,零售业发生变化了,我们也必须发生变化。
  林正大:我想请教一下国美电器的王总,在过去你们合作当中,有很多厂商非常痛苦下这个决定:是不跟你合作,还是跟你合作?你们的逻辑思维是什么?尽量跟它要利润,还是考虑更多因素呢?
  王辉文:国美电器的定位是把家电产品变成家电商品,我们就是围绕这个过程去做我们所有的工作。
  厂、商之间应该是三种关系:第一种,各司其职的关系。生产制造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它的产品质量控制、品牌定位。渠道商要做的工作是做好销售定位、市场定位以及服务定位。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我们做好我们不同的服务,不同的市场细分。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从产品变成商品,从生产商到流通商。
  第二种是互动、互补关系。为什么这么说?从产品变成商品这个过程也说明:如果没有生产制造,就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而销售商能够引导一个市场。
  第三种我们认为是一种“竞合”关系。刚才李教授说的我很赞同,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管是生产商也好,连锁商也好,要做的工作是紧紧围绕着顾客为目的。顾客的需求才能创造市场,才能扩大市场,如果没有这个需求,那么就没有这个市场,我想这个是共同点。
  林正大:是的,如果最后消费者不满意,谁都是输家。我想问一下联想的陈总,你们准备怎么做?
  陈旭东:联想跟连锁零售商的合作已经有5年的历史了。这个合作一开始不是很顺畅,因为不同的行业毛利相差是非常大的,可能连锁零售商一开始都需要同样的毛利,但如果把这个都给了渠道的话,厂商就没有价值了,所以一开始这种合作是非常艰难的。这一点,大家也是逐步认识到的。现在的合作是逐渐加深了,实际上联想也进入了北京国美很多店,但是还没有上升到两大公司之间的合作,这个层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个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合作跟了解,实现双方理念的一致。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实际上连锁零售商也不是一家,厂商也可以通过很多连锁零售商,它们之间也有竞争的,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竞争来寻找突破点。我认为,我们供应商不需要进入连锁体系。因为我们多元化发展也会接受连锁业这样的体系,所以这里头有不同的产品,不同连锁经营者之间有不同的竞争。
  林正大:吴博士,你们现在慢慢整合的资源越来越多了以后,会越来越强。您刚才谈到两个整合,除了您的量比较大以外,您还可以提供给上游什么样增值服务?
  吴坚忠:我说两点:一点是我们零售商要做点什么,第二个是生产商和供应商要做什么。
  零售商应该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大一点,但不是虚的,不是把所有的土豆一个麻袋里装。我们最近也知道,很多的企业在过去两年当中,想很快地把这些小的企业都整合在一起,但是它的管理跟不上,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整合跟不上,于是处在比较危险的状况。在扩张中如果没有效益的话,这个企业一下就死了。半年结不了帐,这对企业是最头疼的事情。
  而生产商和供应商自己要做什么事?三件事情要关注:一是企业规模;二是产品成本;三是买卖要公平。
其他文献
拒绝分享,是中国文化的错?    《中外管理》:彼得·圣吉先生,您通过参加我们的会议,对于中国企业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彼得·圣吉:我非常欣赏这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见到的都是积极将组织学习的理念付诸实践的人。和世界上其它地方一样,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读过《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但是仅靠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学到东西的,关键要靠实践。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领导一直致力于将组织学习的理念、工具、原则用于实践之中,
期刊
单靠升温乃至过热的市场拉动,单靠全球对我们迅速成长的疏忽,单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难以保证我们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面对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品牌,中国企业的下一步该如何抉择?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与中介机构联手应战?而在这诸多现实疑问之前,我们先要冷静思考: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工厂”了吗?“世界工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工业化道路究竟该如何走?    中国当真是世
期刊
从2005年起,诸多入世承诺与解禁都将相继开始兑现,这对于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当“反倾销”、“知识产权”、“环保”、“企业伦理”、“行业标准”等产业壁垒越来越高时,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受到来自各方面力量的“遏制”?我们该如何看待各界对于“商业政治化”的担忧?又如何应对?我们的优势产业如何面对诸多新的壁垒?    遏制,是残酷的现实!    杨沛霆:在遏制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突围的问题,是
期刊
企业绩效考核时常见到:业务部门员工的考核目标由直线主管来下达,而员工目标的日常工作情况、完成情况则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检查考核,这种企业绩效管理的体外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又应该怎样解决呢?    何为绩效管理的体外循环?    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业务部门员工的考核目标由直线主管来下达,而员工目标的日常工作情况、完成情况则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检查考核,如企管部、办公室等。而企业最终还
期刊
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巨大冲击下,不少知名企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最近,这些作为产业龙头的知名企业(如:微软、甲骨文等公司)通过营销新举措已纷纷从谷底起飞,使销售业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  这些有效举措是:  1.集全力振兴大客户。尤其关系到公司利润的最大客户,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需求,让这些大客户对你的实力确信无疑。  2.根据销售潜力的分析,区隔你的所有客户,而后针对不同区隔的客户,确定不同的销
期刊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所以关心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我想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GDP能超越美国吗?    今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实力位置将如何变化?这是我们大家关心的一个方面。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在2000年的GDP是9万多亿美元,中国只有1万多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0.9%,也就是九分之一;美国占世界的GDP比重是35.5%,日本是14.9%,德国是6%
期刊
论坛主持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沛霆  特邀嘉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彼得·圣吉  对话嘉宾 伊士曼柯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叶 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    中
期刊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今天,世道已经变了,谋事与成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应成为每个领导都同时具备的素质。    谋事在领导,成事也在领导    领导要谋事,也要成事。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要确保游戏正在进行。而这两种角色,对于完成一件事情来说天生就是相反的两极:我们必须形成一个愿景,来定义事情“完成”的含义;我们还要让这个愿景具有可操作性,决定“做事”是什么样子。然而,很少有人能对这
期刊
我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将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GE的一些经历,最重要的是我对于领导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实现世界级领导水平的技巧。  GE的业务涉及11个行业,我们如何把这11种业务结合起来并有效地运行?我们如何能够共享最好的、最佳的做法?我作为首席教育官,一直在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世界上最好的做法转移到中国来;二是保证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也就是还要把中国的一些想法传输回总部;三
期刊
动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当经过多年的积累,“财富”已成为一个数字概念时,企业家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创业者在富足与忧患、疲惫与进取的漩涡中,如何明确企业的终极诉求?企业家该如何突破自我的瓶颈,带领企业完成战略与文化的转型?当大量民营企业处于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时,可否明确企业团队继续一往无前的内在动力将从何而来?    终极意味着什么?    李天田:我这里有一首诗是形容企业家的:“高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