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拓宽了尼采关于身体觉醒的理论,而后克尔凯郭尔在《论诱惑》中对美学阶段的身体进行了解读。结合鲍德里亚身体消费的观点,将诱惑显现为身体的感性行为,具有美学和诱导真理的作用,在社会场域中凸显后现代的解构特征,形成了身体、精神、信仰的三重诱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导演将诱惑进行了分层解读,分为程父住院的身体诱惑与吕受益之死的精神诱惑,以及程勇如耶稣般拯救世人的信仰诱惑。同时,电影更呈现了诱惑深层次的本质,后现代的镜像理论,在现实与虚幻、矛盾与救赎、人性与本真等镜像关系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从而阐明二元对立固有场域的出路,自我解构对人神性的升华。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诱惑;美学阶段;镜像理论;升华
一、美学阶段的诱惑:身体、精神、信仰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把人存在的诸种形态分为“美学”“伦理”“宗教”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人只能以感性、理性或信仰的方式存在。他将诱惑分为唐璜的肉体诱惑与约翰尼斯的精神诱惑,以及耶稣间接诱惑亚伯拉罕的信仰诱惑。在这里,克尔凯郭尔注意到了身体维度的重要性,抛弃了古希腊哲学对身体贬斥的态度。
作为身体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强调了凸显执行性品格的“实践身体美学”,表现出对身体意识的关怀,并在分析美学的谱系学、社会学和文化分析中彰显了其独特的意义。由此,从哲学上身体话语权的转移,我们明白了身体符号对现代以及后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而在《我不是药神》里,程勇一开始便受到身体意识的诱惑。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位颓废的男子——程勇在脏乱的小店卖印度神油,也就是俗称的壮阳药。这一幕,仿佛是对这个物欲社会的批判,身体欲望引发的物质消费,诱惑程勇走上了这条道路。然而,令程勇没有想到的是,现代社会物质欲望过于强烈,导致消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印度神油已经很少有人用了。面对着老板的催租、前妻的嘲讽指责,苦苦挣扎的程勇徘徊在现实社会的边缘,一度陷入迷茫与崩溃。
在进入市场前,程勇的认知是基于身体欲望消费的理念,这里主要是女性对男性诱惑的消解游戏。而后,失去这种诱惑模式的生存空间,迷茫期的程勇,受到了男性吕受益身体与金钱方面的诱惑。然而在法律面前,程勇还是有所顾忌。正巧程父重病在床、急需开刀,在渴望父亲身体康复的诱惑下,程勇走上了走私假藥的犯罪道路。
电影虽然是戏剧化冲突,然而艺术理论却源于现实,作为小人物的悲剧,或许最初便是俄狄浦斯般的命运遭遇,身体只是悲剧的一个伏笔。为了得病的女儿活着,刘思慧不得不出卖身体,在夜店诱惑男性而换取金钱。为了报答程勇赠与的格列宁,用身体去消解他的欲望。同样,为了身体能够存活,吕受益等一大批白血病人不得不依附于卖印度神油的程勇,这体现了身体生命的本能。正如影片中白发老太太对刑警曹斌所说的:她只是想简单地活着,没有人想拖累家人,也没有人想去死。活着,就是生命的本质,所以病人们为了活着竭尽全力地去诱惑程勇。
然而,在物质获得了满足之后,程勇选择了激流勇退,火锅店里众人的分开便是本剧的一大高潮,为接下来人物的转变以及吕受益的精神诱惑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程勇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为了利益而去印度买药,而当他一步步完成资本的积累,变得很有钱时,曾经的战友吕受益濒临死亡。面对着吕妻撕心裂肺的求助,以及衰老不堪的兄弟,程勇的恻隐之心萌动了,他也开始进行人性的自我批判与反思:活着,人该怎样活着?吕受益的死亡极大地打击了程勇,这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诱惑,程勇开始了他人性的转变。
接着,程勇将这种态度的转变付诸实际的行动。将格列宁这种药原价甚至贴钱出售,他摆脱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为精神诱惑而服务社会。在善的诱导下,一直看不起他的黄毛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并对他的拯救表现为一种信仰,如亚伯拉罕般追寻着真理与上帝。最终,在这种信仰诱惑下付出了生命,构成了悲剧的崇高美感,给予人与社会极大的震撼力量,完成了自我与他我的拯救。
二、后现代镜像理论——二元对立的关系
拉康认为,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除了身体推动电影叙事之外,《我不是药神》中的镜像关系也促进了故事的走向。
在电影中,现实主义与虚幻主义的手法不断交叉运用,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电影的开头有这么一幕,即程勇答应吕受益去印度时比较欢笑的场景,并与后来吕受益死后程勇再去印度购药时,出现的一些佛像、迷雾、幻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这使得情感更加具有爆发力。如影片结尾时程勇坐上警车在人群中看到了黄毛和吕受益,这种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手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同样,矛盾和救赎也是本片的另一大镜像关系。程勇一开始只是一个市井小民,他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卖药只是为了挣钱,这也注定了之后的过程肯定充满了矛盾。影片中程勇与自己是有矛盾的,在挣钱与道德之间他时常徘徊不定,甚至为了自己的将来,中途停止贩药,可以说背叛了最初的几个人。而且,也正是程勇的收手,使他与吕受益有了矛盾,并且间接导致了吕的死亡。由此,触动了程勇的恻隐之心。正如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程勇的这种蜕变也不是一时完成的,是与矛盾做了无数的斗争,最后终于完成了救赎。
我们从程勇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本真。一部优秀的电影刻画的社会必然是现实的,描绘的人物是饱满的,既有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又有代表着大资本主义的诺瓦制药公司,还有警察、商人、牧师等一系列人物。可以说,电影是现实主义的,是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正是在这种基调下,人性被解剖得淋漓尽致。假药贩子张长林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人性充满了贪、恶、欲,以及佛家的八苦,很少有人能够超脱。如诺瓦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死活;张长林、程勇看到商机,贩卖假药;病人为了活命,吃垮了家里的房子、车子;警察为了破案,顾不上百姓的生存一幅幅赤裸裸的画面。而影片为了照顾观影人的感受,这种深不见底的人性还是被弱化了的。似乎,社会充满了压抑、绝望。 然而,尽管这样,人性最终还是战胜了丑恶,往最本真的一面前进。假药贩子张长林被抓时,没有供出程勇;程勇最后亏本给病人去印度买药;警察曹斌良心不忍,放弃去抓捕药贩;当程勇被抓时,长路上站满了人,所有病人都脱下了口罩,那是对一个英雄的敬意。
三、自我解构:从悲剧、诱惑中升华的神性
本片有很多幽默搞笑的情节,如程勇为赚钱去印度代药, 和卖药之人讨价还价、随口爆脏话的情节以及刘牧师被逼着用英语和印度卖药公司交涉, 程勇逼夜店经理跳钢管舞,黄毛剪掉头发等片段,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声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悲剧因素。
首先,利益与道德的困境。影片通过程勇在利与义的道德困境中的挣扎、搏斗揭示了悲剧意义的崇高性。程勇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内心激烈的搏斗。其次,民情与法律的困境。影片《我不是药神》便沿袭了古希腊这一悲剧传统。程勇低价甚至亏本为病人代购格列宁, 既是救人的义举, 却也犯了走私罪和贩卖假药罪, 两者之间, 程勇选择了“情”。警察抓程勇时, 一位患病的老奶奶恳请法律能够网开一面, 此乃“情”。警察曹斌面对众多病人的恳求, 于心不忍, 在“情、法”之间备受拷问, 情与法的冲突被推到了极致。最终“法”战胜了“情”, 程勇被判入狱。“法”困住了程勇, 却也呈现出了程勇内心世界的崇高。还有,穷与病的命运困境。黄毛、吕受益以及其他慢粒白血病患者, 他们必须不间断地服用格列宁, 一旦停用, 生命即刻便會受到威胁, 然而他们的家庭条件难以支撑高昂的费用。他们便在这穷与病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企图与命运进行抗争。
《我不是药神》中充分展示了人所面临的三大困境,以及社会、他人、自我造成的悲剧。而在人类的历史上,悲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悲剧就彰显了它巨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悲剧,人物展示出了一种崇高美感的悲剧精神,最后人性得以升华,上升为神性的特征。而一旦形成这种神性,反过来又对他人进行精神诱惑,从而完成双向的升华。
在影片中,程勇最后的转变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在救赎着他人,实现了从身体到灵魂的全面救赎。他如布道的耶稣一般拯救世人。程勇在矛盾中蜕变,在悲剧中升华。他身上带有崇高美感,而影片中另一个悲剧又崇高的人物是一直跟着他的黄毛。
黄毛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小被家人抛弃,没有关爱。并且自身也是白血病患者,身处底层,没钱买药。是一个从身体到精神都是悲剧的人。然而,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虽然屡遭不幸,但对生活还是心怀希望。在遇到程勇后,由一开始的看不起,到后来受到精神诱惑,心甘情愿地为程勇的逃脱付出了生命,从而完成了由悲剧向崇高的转化。可以说,黄毛是本片中另一个极具美感的人物,是程勇的另一面。他们互为镜像,相互诱惑,最终都走向了神性。
四、结语
自电影产生以来,取自现实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但大部分都不具有像《我不是药神》这样崇高的悲剧美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我们见识了人性的矛盾与崇高。在观影的同时,也在镜像中看到了另一个自我,从而开始反思、解构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尚景建.诱惑:从“美学阶段”到后现代镜像——论鲍德里亚对克尔凯郭尔的解读[J].文艺理论研究,2017(5):185-202.
[2]田雅丽.含泪的笑——从剧作的角度分析《我不是药神》[J]. 戏剧之家,2018(31):85.
[3]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
作者简介:袁兵,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诱惑;美学阶段;镜像理论;升华
一、美学阶段的诱惑:身体、精神、信仰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把人存在的诸种形态分为“美学”“伦理”“宗教”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人只能以感性、理性或信仰的方式存在。他将诱惑分为唐璜的肉体诱惑与约翰尼斯的精神诱惑,以及耶稣间接诱惑亚伯拉罕的信仰诱惑。在这里,克尔凯郭尔注意到了身体维度的重要性,抛弃了古希腊哲学对身体贬斥的态度。
作为身体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强调了凸显执行性品格的“实践身体美学”,表现出对身体意识的关怀,并在分析美学的谱系学、社会学和文化分析中彰显了其独特的意义。由此,从哲学上身体话语权的转移,我们明白了身体符号对现代以及后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而在《我不是药神》里,程勇一开始便受到身体意识的诱惑。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位颓废的男子——程勇在脏乱的小店卖印度神油,也就是俗称的壮阳药。这一幕,仿佛是对这个物欲社会的批判,身体欲望引发的物质消费,诱惑程勇走上了这条道路。然而,令程勇没有想到的是,现代社会物质欲望过于强烈,导致消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印度神油已经很少有人用了。面对着老板的催租、前妻的嘲讽指责,苦苦挣扎的程勇徘徊在现实社会的边缘,一度陷入迷茫与崩溃。
在进入市场前,程勇的认知是基于身体欲望消费的理念,这里主要是女性对男性诱惑的消解游戏。而后,失去这种诱惑模式的生存空间,迷茫期的程勇,受到了男性吕受益身体与金钱方面的诱惑。然而在法律面前,程勇还是有所顾忌。正巧程父重病在床、急需开刀,在渴望父亲身体康复的诱惑下,程勇走上了走私假藥的犯罪道路。
电影虽然是戏剧化冲突,然而艺术理论却源于现实,作为小人物的悲剧,或许最初便是俄狄浦斯般的命运遭遇,身体只是悲剧的一个伏笔。为了得病的女儿活着,刘思慧不得不出卖身体,在夜店诱惑男性而换取金钱。为了报答程勇赠与的格列宁,用身体去消解他的欲望。同样,为了身体能够存活,吕受益等一大批白血病人不得不依附于卖印度神油的程勇,这体现了身体生命的本能。正如影片中白发老太太对刑警曹斌所说的:她只是想简单地活着,没有人想拖累家人,也没有人想去死。活着,就是生命的本质,所以病人们为了活着竭尽全力地去诱惑程勇。
然而,在物质获得了满足之后,程勇选择了激流勇退,火锅店里众人的分开便是本剧的一大高潮,为接下来人物的转变以及吕受益的精神诱惑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程勇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为了利益而去印度买药,而当他一步步完成资本的积累,变得很有钱时,曾经的战友吕受益濒临死亡。面对着吕妻撕心裂肺的求助,以及衰老不堪的兄弟,程勇的恻隐之心萌动了,他也开始进行人性的自我批判与反思:活着,人该怎样活着?吕受益的死亡极大地打击了程勇,这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诱惑,程勇开始了他人性的转变。
接着,程勇将这种态度的转变付诸实际的行动。将格列宁这种药原价甚至贴钱出售,他摆脱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为精神诱惑而服务社会。在善的诱导下,一直看不起他的黄毛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并对他的拯救表现为一种信仰,如亚伯拉罕般追寻着真理与上帝。最终,在这种信仰诱惑下付出了生命,构成了悲剧的崇高美感,给予人与社会极大的震撼力量,完成了自我与他我的拯救。
二、后现代镜像理论——二元对立的关系
拉康认为,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除了身体推动电影叙事之外,《我不是药神》中的镜像关系也促进了故事的走向。
在电影中,现实主义与虚幻主义的手法不断交叉运用,形成了一个二元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电影的开头有这么一幕,即程勇答应吕受益去印度时比较欢笑的场景,并与后来吕受益死后程勇再去印度购药时,出现的一些佛像、迷雾、幻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这使得情感更加具有爆发力。如影片结尾时程勇坐上警车在人群中看到了黄毛和吕受益,这种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手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同样,矛盾和救赎也是本片的另一大镜像关系。程勇一开始只是一个市井小民,他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卖药只是为了挣钱,这也注定了之后的过程肯定充满了矛盾。影片中程勇与自己是有矛盾的,在挣钱与道德之间他时常徘徊不定,甚至为了自己的将来,中途停止贩药,可以说背叛了最初的几个人。而且,也正是程勇的收手,使他与吕受益有了矛盾,并且间接导致了吕的死亡。由此,触动了程勇的恻隐之心。正如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程勇的这种蜕变也不是一时完成的,是与矛盾做了无数的斗争,最后终于完成了救赎。
我们从程勇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本真。一部优秀的电影刻画的社会必然是现实的,描绘的人物是饱满的,既有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又有代表着大资本主义的诺瓦制药公司,还有警察、商人、牧师等一系列人物。可以说,电影是现实主义的,是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正是在这种基调下,人性被解剖得淋漓尽致。假药贩子张长林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人性充满了贪、恶、欲,以及佛家的八苦,很少有人能够超脱。如诺瓦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死活;张长林、程勇看到商机,贩卖假药;病人为了活命,吃垮了家里的房子、车子;警察为了破案,顾不上百姓的生存一幅幅赤裸裸的画面。而影片为了照顾观影人的感受,这种深不见底的人性还是被弱化了的。似乎,社会充满了压抑、绝望。 然而,尽管这样,人性最终还是战胜了丑恶,往最本真的一面前进。假药贩子张长林被抓时,没有供出程勇;程勇最后亏本给病人去印度买药;警察曹斌良心不忍,放弃去抓捕药贩;当程勇被抓时,长路上站满了人,所有病人都脱下了口罩,那是对一个英雄的敬意。
三、自我解构:从悲剧、诱惑中升华的神性
本片有很多幽默搞笑的情节,如程勇为赚钱去印度代药, 和卖药之人讨价还价、随口爆脏话的情节以及刘牧师被逼着用英语和印度卖药公司交涉, 程勇逼夜店经理跳钢管舞,黄毛剪掉头发等片段,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声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悲剧因素。
首先,利益与道德的困境。影片通过程勇在利与义的道德困境中的挣扎、搏斗揭示了悲剧意义的崇高性。程勇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内心激烈的搏斗。其次,民情与法律的困境。影片《我不是药神》便沿袭了古希腊这一悲剧传统。程勇低价甚至亏本为病人代购格列宁, 既是救人的义举, 却也犯了走私罪和贩卖假药罪, 两者之间, 程勇选择了“情”。警察抓程勇时, 一位患病的老奶奶恳请法律能够网开一面, 此乃“情”。警察曹斌面对众多病人的恳求, 于心不忍, 在“情、法”之间备受拷问, 情与法的冲突被推到了极致。最终“法”战胜了“情”, 程勇被判入狱。“法”困住了程勇, 却也呈现出了程勇内心世界的崇高。还有,穷与病的命运困境。黄毛、吕受益以及其他慢粒白血病患者, 他们必须不间断地服用格列宁, 一旦停用, 生命即刻便會受到威胁, 然而他们的家庭条件难以支撑高昂的费用。他们便在这穷与病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企图与命运进行抗争。
《我不是药神》中充分展示了人所面临的三大困境,以及社会、他人、自我造成的悲剧。而在人类的历史上,悲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悲剧就彰显了它巨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悲剧,人物展示出了一种崇高美感的悲剧精神,最后人性得以升华,上升为神性的特征。而一旦形成这种神性,反过来又对他人进行精神诱惑,从而完成双向的升华。
在影片中,程勇最后的转变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在救赎着他人,实现了从身体到灵魂的全面救赎。他如布道的耶稣一般拯救世人。程勇在矛盾中蜕变,在悲剧中升华。他身上带有崇高美感,而影片中另一个悲剧又崇高的人物是一直跟着他的黄毛。
黄毛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小被家人抛弃,没有关爱。并且自身也是白血病患者,身处底层,没钱买药。是一个从身体到精神都是悲剧的人。然而,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虽然屡遭不幸,但对生活还是心怀希望。在遇到程勇后,由一开始的看不起,到后来受到精神诱惑,心甘情愿地为程勇的逃脱付出了生命,从而完成了由悲剧向崇高的转化。可以说,黄毛是本片中另一个极具美感的人物,是程勇的另一面。他们互为镜像,相互诱惑,最终都走向了神性。
四、结语
自电影产生以来,取自现实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但大部分都不具有像《我不是药神》这样崇高的悲剧美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通过《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我们见识了人性的矛盾与崇高。在观影的同时,也在镜像中看到了另一个自我,从而开始反思、解构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尚景建.诱惑:从“美学阶段”到后现代镜像——论鲍德里亚对克尔凯郭尔的解读[J].文艺理论研究,2017(5):185-202.
[2]田雅丽.含泪的笑——从剧作的角度分析《我不是药神》[J]. 戏剧之家,2018(31):85.
[3]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
作者简介:袁兵,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