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主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音乐课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笔者认为:丰富课型,在学习的欲望中感受音乐美;走进自然,在大地的怀抱中体味音乐美;注重实践,在新奇的“刺激”中领悟音乐美。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美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的教育将是无源之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学活动中,应以音乐的美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上好她呢?笔者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丰富课型,在学习的欲望中感受音乐美
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将小学音乐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整节课时间进行教学的专题欣赏,另一种是与知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综合课。如果欣赏内容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完整集中进行教学时,可以用整节课时间作专题欣赏。例如:四年级欣赏交响乐曲《彼得与狼》,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边听边集体编童话故事。不是照着老故事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得体地想象。音乐将美传达给学生,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篇幅,小学音乐欣赏课适宜以综合课为主。如欣赏孟加拉民间音乐《脚铃舞曲》,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音乐节拍和情绪的变化,充分绽开舞蹈场面的想象,作品中清脆的鼓声和悦耳的脚铃声,把孩子们带到了美丽的孟加拉,伴随热烈欢腾逐渐加快的节奏足之蹈之。学生边听边分析,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渗透在审美体验中。感受音乐美是由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乐美、歌词美以及形象美组成的,进而把握住音乐的总体形象。
二、走进自然,在大地的怀抱中体味音乐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生产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和应用认知成果,使学生学习的乐趣与情感得到充分满足。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固定性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理解与演绎的想象空间。例如:民族乐器介绍和民乐欣赏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学生对民乐曲和民族乐器并不感兴趣。在教学《空山鸟语》时,我向学生大体介绍了作品的内容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这节课应该到哪儿去上?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到户外!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门口的小河边,在茂盛的树下、在不时传来的鸟叫声中与学生一起欣赏完了这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二胡这种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许多学生甚至好奇地问:这么简单的两根弦的二胡居然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当然有些音乐不是采用描绘性或情节性的手段来表现,而是一些抒情性的或“空篮子”式的音乐,令学生难以凭头脑的感知来对音乐进行想象,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多下功夫。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来实现,通过创设一个最佳的审美教育场,集合所有的审美因素,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诱导美感发生发展,使学生走进音乐,达到对学生的启迪、激励、教育等效应,从而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实践,在新奇的“刺激”中领悟音乐美
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而好动与爱美又是儿童的两大特征,他们将心里的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独特“刺激”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开展演唱、演奏、自创舞蹈、小品、编故事等。确实,活动的内容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与教材紧密结合,这样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龟兔赛跑》这种带有情节性的音乐更为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让学生随音乐形象自己创编动作扮演两种小动物,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自创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动作,顿时各种代表兔子骄傲自信、得意洋洋的样子,和乌龟虽然行动迟缓但坚持不懈的形象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得到及至的发挥。类似这种安排增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捷性和对乐曲的旋律、节奏的感知,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劳动者,同时培养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一位音乐家说:“如果一个儿童从小懂得了什么是美,那么他一生都会追求美。”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的效应上。对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懂得美。所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审美经验的不足,审美能力偏低,再加上音乐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使小学音乐欣赏课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美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的教育将是无源之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学活动中,应以音乐的美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上好她呢?笔者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丰富课型,在学习的欲望中感受音乐美
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将小学音乐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整节课时间进行教学的专题欣赏,另一种是与知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综合课。如果欣赏内容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完整集中进行教学时,可以用整节课时间作专题欣赏。例如:四年级欣赏交响乐曲《彼得与狼》,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边听边集体编童话故事。不是照着老故事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得体地想象。音乐将美传达给学生,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篇幅,小学音乐欣赏课适宜以综合课为主。如欣赏孟加拉民间音乐《脚铃舞曲》,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音乐节拍和情绪的变化,充分绽开舞蹈场面的想象,作品中清脆的鼓声和悦耳的脚铃声,把孩子们带到了美丽的孟加拉,伴随热烈欢腾逐渐加快的节奏足之蹈之。学生边听边分析,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渗透在审美体验中。感受音乐美是由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乐美、歌词美以及形象美组成的,进而把握住音乐的总体形象。
二、走进自然,在大地的怀抱中体味音乐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生产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和应用认知成果,使学生学习的乐趣与情感得到充分满足。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固定性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理解与演绎的想象空间。例如:民族乐器介绍和民乐欣赏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学生对民乐曲和民族乐器并不感兴趣。在教学《空山鸟语》时,我向学生大体介绍了作品的内容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这节课应该到哪儿去上?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到户外!于是我把学生带到校门口的小河边,在茂盛的树下、在不时传来的鸟叫声中与学生一起欣赏完了这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二胡这种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许多学生甚至好奇地问:这么简单的两根弦的二胡居然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当然有些音乐不是采用描绘性或情节性的手段来表现,而是一些抒情性的或“空篮子”式的音乐,令学生难以凭头脑的感知来对音乐进行想象,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多下功夫。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来实现,通过创设一个最佳的审美教育场,集合所有的审美因素,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诱导美感发生发展,使学生走进音乐,达到对学生的启迪、激励、教育等效应,从而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实践,在新奇的“刺激”中领悟音乐美
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而好动与爱美又是儿童的两大特征,他们将心里的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独特“刺激”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开展演唱、演奏、自创舞蹈、小品、编故事等。确实,活动的内容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与教材紧密结合,这样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龟兔赛跑》这种带有情节性的音乐更为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让学生随音乐形象自己创编动作扮演两种小动物,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自创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动作,顿时各种代表兔子骄傲自信、得意洋洋的样子,和乌龟虽然行动迟缓但坚持不懈的形象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得到及至的发挥。类似这种安排增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捷性和对乐曲的旋律、节奏的感知,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劳动者,同时培养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一位音乐家说:“如果一个儿童从小懂得了什么是美,那么他一生都会追求美。”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的效应上。对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懂得美。所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审美经验的不足,审美能力偏低,再加上音乐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使小学音乐欣赏课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我们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