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懂“这一篇”散文叙事与主题的关系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其典型事例的选取表现了“这一篇”的叙事与主题的关系,即所有事件都是为了指向“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一主题。通过意脉分析法和追问事件的聚合关系,抓住文本的矛盾,能有效地探究“这一篇”的叙事与主题的关系。
  关键词 意脉分析;聚合关系;叙事与主题
  《藤野先生》是统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典型的事例安排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思,并将散文的叙事性与抒情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本文将从结构入手,通过意脉分析和追问事件聚合关系的角度,探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的叙事与主题的关系,抓住矛盾,理解其情感的层次变化。
  一、 意脉分析:事件的排列是情感转变的过程
  将《藤野先生》全文的事件进行梳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事件:在东京、到仙台、初见藤野、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离别赠送照片、怀念藤野。在这11件事情中,直接刻画藤野先生的事件只有5件,其余6件事情写“我”的经历。也就是说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一向惜字如金的鲁迅先生是何用意呢?题目是《藤野先生》,作者却安排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例,这矛盾吗?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文中的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在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东京,又到仙台学医的经历,通过对关键字句的解读,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大概物以稀为贵吧”等,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先生的处境,他的心理状态是焦灼的、内心是十分孤单的。据考证,当时的鲁迅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仙台学医的中国人,但是通过这些反语的描述,可以看出鲁讯并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胞,在鲁迅的心中,这些同胞不是中国的代表。其次,作者选取与藤野先生有关的5件典型事例,还原了藤野先生在鲁迅心里的形象,即治学严谨、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让鲁迅感到一丝温暖,但当时他感受还没有那么深刻。接着,鲁迅通过对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的记叙,将旁人与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愈发突出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最后,在文章结尾的三个自然段中,鲁迅直接抒发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通过关键词“伟大”,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强烈地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安排,表面看似乎关联不大,但其内在的情感意脉引领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系列事件发展线索是:“我”与藤野先生相识前——初识——熟识——相知——怀念;而在这一系列事件发展过程中,“我”的情感也不同层次地发生了转变:失望、愤懑——感受藤野先生的尊重、同学的歧视——选择弃医从文——怀念藤野先生。
  因此,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却在为表达“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这一主题做铺垫。鲁迅在东京、去仙台与藤野先生无关吗?不,有很大的关联。鲁迅对中国留学生的批判,是为了表现“我”的失望,为接下来的心路历程由失望、愤懑到感到温暖、勇气的转变蓄势,也只有理解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才能更深刻地明白藤野先生于“我”的意义!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与藤野先生无关吗?不,也有很大的关联。鲁迅先生一想到这两件事情,就能想到藤野先生。因为同学的歧视和冷漠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带来的温暖。藤野先生与鲁迅当时的心境发生了联系,藤野先生的温暖与当初的记忆发生了独特的联系,以至于看到藤野先生的画像,似乎都在提醒“我”不忘初心:弃医从文。
  二、 组合与聚合:事件的指向是主旨的集中表达
  在“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中,从相识到相知,发生的事情应该不少,为何作者会选取这11件事情呢?这需要还原作者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事件被记住,是因为与作者的情感发生了联系,事件的“典型化”显示出藤野先生对鲁迅有独特的意义。相识前,文章安排了在东京和去仙台这两件事,描述了留学生的文化空虚和精神空洞,作者交代了自己学医的原因,也为后文由医学转为文学做了铺垫。相识中,在添改讲义和纠正解剖图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藤野先生的科学精神影响了鲁迅对文学的态度,即文学也应如医学一样求真,贴切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而不是粉饰或修正客观存在;在关心解剖和了解女人裹脚的事例中,体现藤野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即面对国民劣根性,文学创作也像解剖尸体一样需要勇气。为何作者会选取这些事件来继续藤野先生?从聚合的角度来看,这五个典型事例的指向都是表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这一主题。一方面,典型事例中多次出现“叫我”,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我”是主动关心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藤野先生形象的塑造,表现出藤野先生尊重他人,具有科学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而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的安排,正是将藤野先生对“我”的尊重与当时其他日本人对“我”不尊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典型事例的安排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主旨,藤野先生在“我”当时的处境下,给予“我”关心,给予“我”尊重,就像是黑暗中的温暖,鼓舞着“我”向前行进,这也是藤野先生于“我”最大的意义。
  从组合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的事件安排对应的是“我”对藤野先生情感的变化。初见时,鲁迅用调侃的语气描述这位老师“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此时的鲁迅对待这位老师没有特别的情感,因为没有建立任何情感的连接,藤野先生在鲁迅心里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医学老师。鲁迅当时的状态是孤独、愤懑的。相处后,藤野先生多次给予“我”关心,为“我”修改讲义,关心“我”解剖等,从文章中的“我还不太服气”“不太用功很任性”这些关键词句,可以看出当时的“我”虽然对藤野先生有感激之情,但并不强烈。因为藤野的关心和尊重,鲁迅当时的状态是感到稍许慰藉。熟识后,“我”经历了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急剧升温,因为其他日本人对“我”的不尊重更加突显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更加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好是很难得的。也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我”决定弃医从文。此时,鲁迅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他受到藤野先生的鼓舞,渴望在精神上拯救国民。离別后,鲁迅先生回忆起那段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回忆起与藤野相处的事件,对他的情感直接迸发出来,并用“伟大”一词形容他,这说明鲁迅先生用现在的“我”审视过当年的“我”。通过这种审视,鲁迅提醒自己,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尊重和关心是毫无民族偏见的,也正是在藤野先生的影响下,“我”决定弃医从文。因此,在鲁迅感到前路艰难时,只要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便会重新有了勇气,继续将笔杆子作为武器,战斗到底。藤野先生就像是黑暗中的那束光,不仅带给他温暖,更为他指引方向,鞭策着他不忘初衷。藤野先生对“我”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怎么能不怀念藤野先生?
  由上可见,通过对《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情感意脉进行梳理,结合事件的组合与聚合,可以看出,所有典型事件的选取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主旨,即“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表面上是叙事,实际上是作者的心路历程,由孤独、愤懑——感激——弃医从文——怀念。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解读了藤野先生对“我”独特的意义,也就更清楚“这一篇”的叙事与主题的关系,即事件的指向是主旨的集中表达。
  [作者通联:佛山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可运用过程写作的方法展开作文教学,让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实现“真”与“实”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体验,提高写作素养。   关键词 过程写作;写作教学;写作知识;学习支架;评价与修改   早在十五年前,王荣生教授就明确提出: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在常见的写作教学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关系型的主题还要揭示二者的有机联系。掌握以上审题要点可以有效提高审题的准确性,但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要注意甄别,灵活處理。   关键词 材料作文;全国高考卷;写作教学   近两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有主题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处理,要以革新精神创造开放形态,努力彰显课文特征、学科本色与教学个性:理解课文,在求异时直击特征;提炼课文,从规整中走向精雅;使用课本,于批判后实现重构。这样就有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材处理;求异显质;规整精雅;批判重构   开展语文教育,必须忠实施行反映新时代精神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植入革
期刊
摘 要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明确思路,设置合理的学习项目。每一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博观约取定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大处着眼,先分
期刊
摘要高中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和读不深。其主要原因是古诗词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有效缩短这一差距,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助读作用,通过使用多元化的助读方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深入思考和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质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助读方法;阅读分析策略  高中古诗词学习是学生最难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普遍存在读不懂的情况,阻碍着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
期刊
摘要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开展文言文教学,并且在具体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正确掌握注释和工具书的应用方法,深刻理解文言文词句含义,有效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向学生传递文言文的“文学味”。  关键词文言文;文学味;中学语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味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思维角度为分析点,从命题者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者思维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解析比较命题者思维及答题者思维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失分来指导评讲者的授课思维,进而在全面分析认清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基础上,实现对高考题型及相关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引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   关键词 命题思维;答题思维;思维差异;纠偏策略   原题再现: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期刊
摘要本文所阐述的“整本书阅读”,原本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读书方式,在被现代白话文下的“短篇课文”冲淡一个世纪后,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的强烈呼唤下,再次被“重新拾起”并逐步实现“自然化回归”之旅的语文阅读活动形式。尤其在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特质不断加剧的今天,“碎片化阅读”“信息化阅读”以及“快餐型文化”的强烈冲击现象,更加凸显“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阅读活
期刊
摘要从思辨性角度进行名著阅读,是指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将其运用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促使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塑造理性人格,核心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首先分析了思辨性名著阅读的内涵与特征,并重点阐述了基于思辨性角度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站在文本的角度、自身的角度去理性地分析文本中传达的思想意蕴,并能够从名著阅读中形成属于自身的独
期刊
摘要材料作文主要是指根据给出的材料和具体要求写文章的一种形式,其中材料的中心便是文章中心确立的重要来源,要避免脱离材料中心写作。对于材料的审读直接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考察学生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审题立意,写好材料作文。  关键词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写作教学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新题型,重点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进行考察。在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