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语言观”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改革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以“整体语言观”为理论依据,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做了初步探讨,旨在通过学科内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整合,提高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英语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构建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整体语言观;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147-3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39
   1 .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视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轻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各自为阵,分立而设的。这种设置方式表面上是各门课程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是却往往会出现知识内容的脱节或重复。从“教”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的角度来看,重复内容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知识的脱节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试以“整体语言观”为理论依据,通过课程整合来解决这一问题。
  整体语言观(The Whole Language Theory)为英语专业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整体语言观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凯·古德曼所倡导的一套关于教学语境的理论和原则,具有“整体性”“交际性”和“主动性”三个特点。他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注重语言技巧的同步发展,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语境;整体语言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利用语境和情景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整体语言教学体现学生本位,学生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有机融合,实现平等的对话与协商(何静秋、杨劲松,2011:47-53)。
   2 .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就近年来对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研究来看,不少学者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却不多见(潘文晗、伍彩芬,2011:127-128)。
  另一方面,就目前各大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来看,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目标与教学效果的脱节。英语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教学效果则往往以应试模式指导下的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语言的实践能力的评价。第二,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误读。英语专业各门学科在教学中被分割为一个个单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的相互脱节或重复,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置了障碍。第三,“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倒置。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形式为主,教学内容围绕着单调的应试要求来安排。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独立思维能力不足。第四,及时反馈和长效机制的缺席。期末考试常常是检测学生每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水平的主要方式,轻视对平时作业的及时反馈和学生应用能力养成的衔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3 .“整体语言观”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改革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这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导向性特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面向“应用”的英语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等英语实用型人才。以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为指导,以“整体语言观”理论为依据,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3 . 1 课程目标的设定与专业方向特色结合
  《高 等 学 校 英 语 专 业 英 语 教 学 大 纲 》(下文简称“《大纲》”)自2000年正式实施以来推动了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这十几年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作为一份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对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不可能给出过于具体、清晰的描述。因此,各大高校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大纲》,而是可以在不违背《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因校制宜,根据各自的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灵活地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确立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也就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实施和评价,也是界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阮绩智,2005:26-31)。目标与专业方向特色结合有利于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3 . 2 课程内容的安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
  整体语言观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整体性的,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语言教学应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对听、说、读、写进行同时的、整体的教学。对英语专业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整合可以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各类英语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英语专业不同课程被划分为输入课和输出课,但是语言习得是语言输入、吸收和语言输出的一个完整过程。“除了合适的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及可理解性输出对语言习得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入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和前提,输出是保证,但输入不可能自发转化为输出。输入只有经过学生理解、吸收,并伴以实践和输出,才能被内化和掌握。因此,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提高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对教学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奇民,2003:66-69)。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将作为输出课的写作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英语读译写”将英语阅读、翻译及写作三种课程进行整合,教师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课堂结合代表性个案阅读、翻译及写作讲授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侧重写作的输出,使写作的输出更高效(邓丽君,2011:101-103);“(阅)读—议(讨论)—写(作)”三位一体的“读议写”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输入(读)与输出(议,写)相结合,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带动学生阅读技能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写作的核心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邓云华、李炎燕、陈洲建,2010:188-191);“听—说—初写—泛读—改写—精读—再改写”的课程模式,更加关注书面语输出在各个输入阶段后的动态发展,对主题语境的创设更加全面深刻。   3 . 3 课程实施的规划兼顾阶段性和系统性
  考虑到语言综合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本身所具有的衔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该兼顾阶段性和系统性,即:课程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及侧重点最终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应尽量体现整体语言法原则,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同时,各个阶段有所侧重,充分注意到各项技能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从而使听、说、读、写有机地融为一体。
  3 . 4 课程评价的设置突出学生能力本位的考核
  作为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的依据,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存在平时作业反馈滞后性和期末考核内容及方式单一性等问题。作业批改形式由教师评价改为学生相互间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自评和他评“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便诱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李清华,2006:87-9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进行期末总结性评价时,除了期末考试这种对知识水平和技能的评价方式之外,有必要将学生的交际能力、职业素养等因素作为评价的补充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表现,除了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问题进而提高自我的全真环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
   4 . 总结
  “整体语言观”涉及到与课程模式相关的各个方面,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具有指导作用,而课程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以应用性为导向,以“整体语言观”为理论依据,在保持专业学术性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和深造方面的竞争力,扩大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路。
  参考文献
  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 57.
  Freeman, Y. S. Whole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992.
  邓丽君.课程整合理论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101-103.
  邓云华、李炎燕、陈洲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读议写课程的教学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88-191.
  何静秋、杨劲松.以写作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整合模式构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1):47-53.
  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87-95.
  潘文晗、伍彩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模式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127-128.
  阮绩智.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外语界,2005(3):26-31.
  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J].外语教学,2003(3):66-69.
其他文献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释英语语篇及语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强调应以语篇、语境推动外语教学,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扩充文化知识。同时总结了基于语篇、语境的教学策略:包括
WILL做情态动词时,具有丰富的情态意义。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对WILL情态意义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至关重要。本论文依据F.R.Palmer的情态著作《语气·情态》中对情态系统
本文基于对许渊冲教授“三化”翻译理论和“三之”翻译目的的思考,认识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将译文读者的实际情况作为采取何种翻译理论为
电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项艺术,而电影的字幕则是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引导着整场电影的进程。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结合,英语电影逐渐在我国电影行业中兴起,这对我国电影行
在文学教学中,海明威作品中的男性"硬汉"形象被认为是作者的标签,通常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海明威也被批评在作品中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在教学中被忽略。
近年来,中国特色文化词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众多译者关注的对象。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如何将此类词汇准确地翻译成英文,是译者关注的焦点。《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s of ancient China, which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reflecting the profou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将博客——这一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成果。博客的写作平台超越了以往各种网络表现形式,简单易用而且形式
独特的叙事风格是区别欧·亨利与别的作家的关键因素,欧·亨利的小说大抵上都采取明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的方法对故事进行阐述,而这两条线索都会在故事的结尾碰撞交织
贵州少数民族理工科大学生基本来自教育资源稀薄的偏远地区,受地区发展条件的限制,英语基础及其学习能力较差,对于科技翻译工作往往十分困难。利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