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过程”而教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不应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探索“为什么”“怎么办”上. 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是以固化的文本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探索的“导航者”,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加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固化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可供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 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 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我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大胆猜想,开启“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科学家们的大胆猜想,每当一个猜想被验证,不论是证明成立还是被否定,科学发展的进程都会随之向前迈出一大步. 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著名的猜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我们首先要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够大胆地提出猜想.
  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起有关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出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在六年级上学期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这个计算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因此,学生借助直观图不难发现,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也是相等的,都等于“底面积 × 高”.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这一问题时,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想到“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从而初步建立起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可以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让学生猜想将圆锥形的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要倒几次才能倒满,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观察老师的实验. 这种“猜谜”——“揭谜底”的过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在引导学生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出示了求一种圆柱形罐头侧面商标纸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然后让学生取出各自准备的带商标纸的圆柱体实物,启发学生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在操作中学生发现商标纸平铺后是一个长方形,从而认识到沿圆柱的高把它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与圆柱体侧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还有求压路机滚筒压过路面的面积. 这个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单纯地讲解学生无法形象地理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圆柱体学具模仿压路机前轮在皱纹纸上滚动一周,学生会发现,被压平的皱纹纸部分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宽等于压路机前轮的宽,也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这种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学生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三、观察与推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图形和空间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就是对所应用的公式进行解析的过程,对问题中关键点的分析往往与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更应把公式的推理过程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合理地推导出计算公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又如在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将圆柱体教具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通过交流发现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三个重要的联系,即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
  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这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表面积呢?学生会发现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大,增加了左右两个面的面积,这两个面的面积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乘高. 这些联系是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得出的,在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把高是20厘米的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时表面积增加了160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把一个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己知长方体的长是3.14分米,高是2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就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发展数学思维.
其他文献
【背景】  小学数学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平移和旋转”内容分别放在三、四两个年级来学习,由于学习时间的跨度较长,这样的内容编排,使得教师每次教学时,学生总会出现对旧知的遗忘,教学起来难度较大,且对学生整体建构知识非常不利. 请看下面一位四年级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平移”是三年级学习的延伸,教者给我们呈现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出示方格图后,随即用
【摘要】 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 风马牛不相及的“冷酷”的数学与“多情”的音乐之间,它们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它们彼此之间是可以完全渗透、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音乐;学习兴趣;师生情感;数学美;儿歌  有人说:“十个阿拉伯数字中,少了两个数字就是音乐,音乐的八个音符(包括休止符0)中多了两个就是数学. ”这虽是调侃之词,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门将实际问题高度抽象化的科学。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自身体系得到了完善,却使数学逐渐失去了与大众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数学亲和力的回归刻不容缓。  【关键词】亲和力;数学;严密性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发现、积极思考和探究.这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对数学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重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讨论;互动;重设情景;探索;学习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
作为一个高等数学教师,特别是一个常年辅导并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老师,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建模竞赛论文与一般的数学论文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综合性.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紧密联系实际,针对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征,有分析、整理综合的过程.它包含题意解读、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使用恰当的计算方法、严格的论证和推演、明确的结论、结果的实际检验、恰如其分的评估和总结.还要有通俗简洁的语言
【摘要】通过分析十进制中的逻辑运算内涵,从中找到证明的方法,以及存在着怎么样的规律,或者有无可能存在着不足,以及是否有对其作出补充的可能.在例证解析中,通过对有限区间内的偶数、奇数、零偶各自与质数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发现其中的逻辑内涵.  【关键词】逻辑运算;与;或;非;关系运算  逻辑代数是一门主流科学,不仅仅是从它的作用非凡来证实,也可以经过数学演算来证实.证明解析过程如下:  命题 十进
无论哪门学科,除了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热情服务、制度上的奖惩分明外,在复习策略上的科学布局,是高效复习的保证. 小学数学总复习也是这样,科学布局、高效复习就是要实施“八个一”总复习策略:  一﹑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明确各阶段甚至每一课时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是师生课堂学习围绕的中心,也是通过学习力求达到的要求. 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科学布局复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
【摘要】 小学六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出口期,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至关重要,精心组织小学数学总复习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力和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复习;巩固;提高  小学六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出口期,也算是一个学校的输出窗口. 学生的毕业质量检测成绩不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它是一个重要参数. 做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工
【摘要】 思维能力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并不明显,其思维视觉和形象思维更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通过多种途径,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关键词】 思维活跃;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仍处于未完全开发的状态,因此,对于一些抽象概念不能清晰理解,但在教学中可通过生活实际,应用形象思维,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  一、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联合生活实际,活跃
【摘要】问题引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对所学的知识由易到难,形成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开拓思维,形成能力.  【关键词】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构建学习过程,挖掘学习潜力并发展其良好思维,渗透自主探索、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这是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新思路,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