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旨在说明在语篇翻译实践中,不仅需要根据主位推进模式准确地理解原文,更需要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和习惯,对主位推进模式进行相应的转换。
〔关键词〕 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转换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Abstract〕 This thesis proved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when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language into consideration, so is the analysis on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of source language.
〔key words〕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Textual translation Language differencesShift
1引言
将主位结构的基本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领域,对语篇翻译的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准确地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语义网格和推进路线,以及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并为译者构建译本的语篇布局提供了重要参照。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并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到译文中。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主位推进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根据译入语的特点与习惯采取有益的转换。
2理论回顾
1844年法国古典学者Henri Weil初步形成了主位与述位的思想,受其启发,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第一任主席Vilem Mathesius在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了主位与述位的概念[1] 。Vilem Mathesius把语篇中的语句(小句)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Danes以及Frise和Firbas等布拉格学派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主位与述位的研究。其中捷克语言学家Danes第一个提出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概念。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话语的出发点,通常是已知信息;述位是对该对象的说明,通常是新信息是话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小句中除主位以外的成分均为述位。随着新旧信息多种形式的交替出现,即主位述位的交替推进,整个文本逐渐扩展, 直至衔接成能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语篇。Danes将主位、述位的概念用于语篇分析,不仅研究说话者、作者选取何种成分作为出发点,还研究了这些“出发点”如何在后面的语篇被重新拾起、详述或舍弃。这些主述位成分在语篇中的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主位推进[2]。Danes归纳了五种主位推进模式[3]:
2.1简单线性推进模式或链式推进模式(Simple Linear or Chained Progression)。前句的述位(R1)或述位的一部分( 2.2连续主位推进模式或主位同一推进模式(Continuous/Constant Theme Progression)。各句主位相同,述位不同。例如:I((T1) am a teacher(R1). I(T2) am teaching English(R2).其表达式为:T1-R1→T2(=T1)-R2
2.3派生超主位推进模式(Derived Hyperthematic Progression).各个小句的主位不同,但均与超主位(HT)相关联。超主位可在语篇中任一小句而非一定在第一下句中。例如:He(HT) is an orphan(R1). His mother(T2) died when he was 3 years old. His father(T3) abandoned him one year after his mother’s death.
其表达式为:HT-R1 → T2-R2 → T3-R3
2.4分裂述位推进模式(Split Rheme Progression):第一小句的述位由两个以上成分构成,它们分别作为其它小句的述位或主位。例如:The teacher took out a basketball,a Barbie(R1). Tom chose the basketball(R1.1). Mary chose the Barbie(R1.2)。其表达式为:T1-R1(=R1.1+R1.2)→T2-R1.1→T3-R1.2
2.5跳跃主位推进模式(Skipped Theme Progression):前一小句的主位作下一小句的述位。例如:Mary(T1) is my best friend. I often hang out with her (R2)on Sunday。其表达式为:T1-R1→T2-R2(=T1)。
基于对Danes提出的五种模式的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胡壮麟提出的三种推进模式[4];朱永生总结的四种模式[5];黄国文归纳的六种模式[6]。但都是基于Danes五种模式的衍生体或变体。
3导致主位推进模式转换的因素
翻译是以尽可能准确地保留原文信息为目的,对原文进行解码再用译入语进行有效编码的过程。而主位推进模式是原文语篇信息的框架和语义脉络的外现,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原文进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为译者提供了对原文进行解码的有效途径,也为译入语编码即译语语篇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迥异,多数情况下直接套用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反而会造成的译文的晦涩和语义的断裂。如果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无法在译语中自然地再现,这时必须保证译文具有自己的推进方式并具有自身的连贯性[7]。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因素来分析导致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实践中的转换情况:意合与形合;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
3.1意合与形合。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8]。英语强调以形显意,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强调句与句之间的显性衔接。汉语则强调以意显形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行文较少用形式衔接手段,而是靠语义间的逻辑关系等隐性衔接来实现篇章的连贯。这一差异使得译者必须准确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理清汉语语篇中的隐性语义脉络并转换为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的显性连接。
如下例:例(1)原文:张献忠的脾气(T1)更古怪了(R1),不服役纳粮的(T2)要杀(R2),服役纳粮的(T3)也要杀(R3=R2),降他的(T4)要杀(R4=R2),不降他的(T5)也要杀(R5=R2)——(鲁迅“灯下漫笔”)。
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为:T1—R1 → T2—R2 → T3—R3=R2 →T4—R4=R2 →T5—R5=R2。
如果依照原文的推进模式其译文如下:Zhang Xianzhong was even more eccentric: those who refused to do forced labor or pay taxes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worked and paid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opposed him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surrendered will be killed。
显然译文毫无连贯可言,意思零散含混不清。为了套用原文模式,译文用了被动语态,但是被动语态在这里不能说明动作的发出者是“张献忠”,因此失去了与第一句的衔接。此时,为了译文语义流畅和形式连贯就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推进模式。
原文中从第二小句到第五小句采用的是述位同一模式推进。而第一小句和后四小句之间外显形式是断裂的。断裂是由于原文的后几句中省去了动作的发出者“张献忠”导致的,因此在译文中必须将这一隐性衔接转化为显性,并参与到译文的主位推进中。正如杨宪益先生对译文的处理:Zhang Xianzhong(T1) was even more eccentric: he(T2=T1) killed those who refused to do forced labor or pay taxes, as well as those who worked and paid; he(T3=T2)killed those who opposed him as well as those who surrendered.(杨宪益译)。
经转换后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T1—R1 → T2=T1—R2 → T3=T1—R3=R2,即上文提到的连续主位推进模式或主位同一推进模式。这样的推进模式更能使译文语义流畅连贯,意思清晰明了,且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
3.2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语言,而汉语是一种话题突出(topic-prominent)语言。英语小句的主位通常就是其主语,并由主位引发信息的延伸致使语篇层层展开。而汉语多数情况习惯以话题为主位来推进语篇的发展和衔接。因此英汉翻译时,必须注意主位在原文与译文间的转换。
下面以例(2)[9]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例(2)原文:My feelings(T1)ranged from grief to abandonment, fear and overwhelming anger that my dad was miss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my life. I(T2) became completely uninterested in my upcoming graduation,the senior class play and the prom.
译文:我的情绪(T1)随之波动起伏,时而悲哀凄凉,自暴自弃,时而又恐惧万分,怨气冲天,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事(T2)父亲是无缘亲眼目睹了。对于临近的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T3),我变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例(2)中原文两句的主语与主位重合,且两句的主位为所属关系,采用了主位同一的推进模式,即T1—R1→ T2 4结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众多,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生搬硬套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不可取的。而且语言差异并不是一定单一的出现在语篇中,通常多种差异是交叉出现,相互影响,因此在通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原文的同时要注意两种语言间的多种差异;主位推进模式同样不会单一地出现在语篇中,因此准确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构建译文语篇,即在尽量保留原来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转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V.From Comparative Word Oder Studies[J]
. Casopis pro Moderni Filoligii,1942:45~49
2陈艳琳等.主位推进理伦背景以及存在问题[J]. 海军
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3;6(1):66
3Danes, F.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C]. The Hague Mouton, 1974:118~119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1
5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95(3):11~15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
7BakerIn Other Words[M].Beijing: Foreign Langua-
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8
8杜鹃.翻译中导致语篇主位推进改变的因素[J].江苏科
技大学学报, 2004(4):82
9李运兴.语篇翻译学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1:202
〔关键词〕 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转换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Abstract〕 This thesis proved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when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language into consideration, so is the analysis on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of source language.
〔key words〕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Textual translation Language differencesShift
1引言
将主位结构的基本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领域,对语篇翻译的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准确地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语义网格和推进路线,以及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并为译者构建译本的语篇布局提供了重要参照。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并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到译文中。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主位推进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根据译入语的特点与习惯采取有益的转换。
2理论回顾
1844年法国古典学者Henri Weil初步形成了主位与述位的思想,受其启发,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第一任主席Vilem Mathesius在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了主位与述位的概念[1] 。Vilem Mathesius把语篇中的语句(小句)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Danes以及Frise和Firbas等布拉格学派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主位与述位的研究。其中捷克语言学家Danes第一个提出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概念。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话语的出发点,通常是已知信息;述位是对该对象的说明,通常是新信息是话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小句中除主位以外的成分均为述位。随着新旧信息多种形式的交替出现,即主位述位的交替推进,整个文本逐渐扩展, 直至衔接成能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语篇。Danes将主位、述位的概念用于语篇分析,不仅研究说话者、作者选取何种成分作为出发点,还研究了这些“出发点”如何在后面的语篇被重新拾起、详述或舍弃。这些主述位成分在语篇中的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主位推进[2]。Danes归纳了五种主位推进模式[3]:
2.1简单线性推进模式或链式推进模式(Simple Linear or Chained Progression)。前句的述位(R1)或述位的一部分(
2.3派生超主位推进模式(Derived Hyperthematic Progression).各个小句的主位不同,但均与超主位(HT)相关联。超主位可在语篇中任一小句而非一定在第一下句中。例如:He(HT) is an orphan(R1). His mother(T2) died when he was 3 years old. His father(T3) abandoned him one year after his mother’s death.
其表达式为:HT-R1 → T2-R2 → T3-R3
2.4分裂述位推进模式(Split Rheme Progression):第一小句的述位由两个以上成分构成,它们分别作为其它小句的述位或主位。例如:The teacher took out a basketball,a Barbie(R1). Tom chose the basketball(R1.1). Mary chose the Barbie(R1.2)。其表达式为:T1-R1(=R1.1+R1.2)→T2-R1.1→T3-R1.2
2.5跳跃主位推进模式(Skipped Theme Progression):前一小句的主位作下一小句的述位。例如:Mary(T1) is my best friend. I often hang out with her (R2)on Sunday。其表达式为:T1-R1→T2-R2(=T1)。
基于对Danes提出的五种模式的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胡壮麟提出的三种推进模式[4];朱永生总结的四种模式[5];黄国文归纳的六种模式[6]。但都是基于Danes五种模式的衍生体或变体。
3导致主位推进模式转换的因素
翻译是以尽可能准确地保留原文信息为目的,对原文进行解码再用译入语进行有效编码的过程。而主位推进模式是原文语篇信息的框架和语义脉络的外现,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原文进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为译者提供了对原文进行解码的有效途径,也为译入语编码即译语语篇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迥异,多数情况下直接套用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反而会造成的译文的晦涩和语义的断裂。如果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无法在译语中自然地再现,这时必须保证译文具有自己的推进方式并具有自身的连贯性[7]。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因素来分析导致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实践中的转换情况:意合与形合;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
3.1意合与形合。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8]。英语强调以形显意,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的完整,强调句与句之间的显性衔接。汉语则强调以意显形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行文较少用形式衔接手段,而是靠语义间的逻辑关系等隐性衔接来实现篇章的连贯。这一差异使得译者必须准确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理清汉语语篇中的隐性语义脉络并转换为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的显性连接。
如下例:例(1)原文:张献忠的脾气(T1)更古怪了(R1),不服役纳粮的(T2)要杀(R2),服役纳粮的(T3)也要杀(R3=R2),降他的(T4)要杀(R4=R2),不降他的(T5)也要杀(R5=R2)——(鲁迅“灯下漫笔”)。
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为:T1—R1 → T2—R2 → T3—R3=R2 →T4—R4=R2 →T5—R5=R2。
如果依照原文的推进模式其译文如下:Zhang Xianzhong was even more eccentric: those who refused to do forced labor or pay taxes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worked and paid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opposed him will be killed, those who surrendered will be killed。
显然译文毫无连贯可言,意思零散含混不清。为了套用原文模式,译文用了被动语态,但是被动语态在这里不能说明动作的发出者是“张献忠”,因此失去了与第一句的衔接。此时,为了译文语义流畅和形式连贯就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推进模式。
原文中从第二小句到第五小句采用的是述位同一模式推进。而第一小句和后四小句之间外显形式是断裂的。断裂是由于原文的后几句中省去了动作的发出者“张献忠”导致的,因此在译文中必须将这一隐性衔接转化为显性,并参与到译文的主位推进中。正如杨宪益先生对译文的处理:Zhang Xianzhong(T1) was even more eccentric: he(T2=T1) killed those who refused to do forced labor or pay taxes, as well as those who worked and paid; he(T3=T2)killed those who opposed him as well as those who surrendered.(杨宪益译)。
经转换后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T1—R1 → T2=T1—R2 → T3=T1—R3=R2,即上文提到的连续主位推进模式或主位同一推进模式。这样的推进模式更能使译文语义流畅连贯,意思清晰明了,且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
3.2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语言,而汉语是一种话题突出(topic-prominent)语言。英语小句的主位通常就是其主语,并由主位引发信息的延伸致使语篇层层展开。而汉语多数情况习惯以话题为主位来推进语篇的发展和衔接。因此英汉翻译时,必须注意主位在原文与译文间的转换。
下面以例(2)[9]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例(2)原文:My feelings(T1)ranged from grief to abandonment, fear and overwhelming anger that my dad was miss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my life. I(T2) became completely uninterested in my upcoming graduation,the senior class play and the prom.
译文:我的情绪(T1)随之波动起伏,时而悲哀凄凉,自暴自弃,时而又恐惧万分,怨气冲天,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事(T2)父亲是无缘亲眼目睹了。对于临近的毕业盛典,还有毕业班的演出和舞会(T3),我变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例(2)中原文两句的主语与主位重合,且两句的主位为所属关系,采用了主位同一的推进模式,即T1—R1→ T2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众多,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生搬硬套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是不可取的。而且语言差异并不是一定单一的出现在语篇中,通常多种差异是交叉出现,相互影响,因此在通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原文的同时要注意两种语言间的多种差异;主位推进模式同样不会单一地出现在语篇中,因此准确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构建译文语篇,即在尽量保留原来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转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V.From Comparative Word Oder Studies[J]
. Casopis pro Moderni Filoligii,1942:45~49
2陈艳琳等.主位推进理伦背景以及存在问题[J]. 海军
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3;6(1):66
3Danes, F.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C]. The Hague Mouton, 1974:118~119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1
5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95(3):11~15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8
7BakerIn Other Words[M].Beijing: Foreign Langua-
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8
8杜鹃.翻译中导致语篇主位推进改变的因素[J].江苏科
技大学学报, 2004(4):82
9李运兴.语篇翻译学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