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背后不止十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者:张国文,作家
  《我们长大啦: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十年成长记》编辑整理者:唐博
  口述时间:2018年5月3日
  中国人造“感谢”两个字,是非常有讲究的,它既要走心,也要发之于口,而且时间还不能拖得太久,所以“感谢”是一项即时表达的真诚的人际交往活动。
  地震在我人生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76年,大家知道那一年发生了许多事,其中一件是唐山大地震,四川也震得厉害。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天,夜已经很深了。我父亲正在几里外的山上烤烟,他看见头上的马灯晃动不已,我父亲就用他的大嗓门朝山下喊:“地震了,地震了!”在深夜把我们一个生产队的人叫醒。
  醒来后,一家人只好呆在空地上,不敢回屋。雪上加霜,来了一场狂暴的雷雨,持续时间很长,雷雨加重了我们对地震的恐惧,我们以为雷雨是地震的先导,更不敢回屋去了。那个雷鸣电闪的夜,我们在野地里成了落汤鸡,吓了个半死。
  后来工作,阴错阳差地走到图书策划、编辑、销售的路上来了。新千年前后,做一本图书的策划,那本书的书名叫做《你的家宴是什么颜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的作者叫樊小玉,这个大姐是电影学院毕业的,跟严歌苓、陈冲她们很熟。我在跟她的交谈中,知道了一件事,就是1999年,台湾省发生了9.21地震,那时大姐有一篇小说《野草莓》在台湾的联合报举办的征文中获奖,得了十万块钱。
  樊小玉就跟评委会写信去,大概说,得知台湾省发生了地震,不知能够为灾区做点什么,就请把我的奖金全数捐给灾区吧。
  这件事情,那边的人非常感恩樊小玉大姐,专门投文给四川的媒体,报道了大姐捐钱给地震灾区的事。
  这件事对我有影响,第一是那笔钱,是个不小的数目;第二,大姐的视野超脱于小我,这让我很佩服,也感动到了我;第三,这是我看到的我们四川人向宝岛台湾的人们情感投射的一件事,人家感受到了。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台湾省民众踊跃捐款,给了四川大力的支持,我想这种人溺己溺的情谊,四川的樊小玉有,台湾省的广大民众有,在特殊事件发生的时候,最容易看到我们内心那种大爱的本底。
  去年,高雄那边发生了地震,我就想向灾区表示一番心意,却不知如何进行。这时,四川省作家代表团要去台湾省访问,我就拿出一千元交给其中一位作家,请他带过去。老实说,我并不富裕,我也并没有好高的境界,但我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假设把四川当成一个人,你突然遭了难,很多人帮了你,让你挺过了大难。往大了说,人家是“如天的大爱”,往小了说,是人情。你四川欠了大家一个大人情的,得还,还不了,至少要记住。这代人记住了,还不行,要让后辈人也记住,并且,记别人的恩,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
  2008年地震发生之后,我就发念要做一本书,一本感谢的书,没有想到,做成了两本。一本是《我们在长大》,出版于地震后;一本是《我们长大啦》,出版于地震十周年前。
  这两本书里,记录的都是地震中受到苦难但坚强生活的孩子。在十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来说说他们的故事,我觉得是对这十年历史的最好纪念。
  中国人造“感谢”两个字,是非常有讲究的,它既要走心,也要发之于口,而且时间还不能拖得太久,所以“感谢”是一项即时表达的真诚的人际交往活动。
  例如我们写过的一位小女孩何亚军。她从废墟中被救出来,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头上还裹着纱布,却拿笔写了这两个字:感谢。
  这样的孩子如何长大?她会长成什么样子?我就非常好奇,我甚至想弄明白她十年之后她还葆有初心么?
  所以我们十年后又找到了她。她已经长成一位内外兼修的美女。一个内心充满感恩的人,就该这么美!她在十年后又写了一次“感谢”,画了一张微笑的笑脸,她的内心被阳光充溢着。
  何亚军只是这群少年中的一个,但她几乎就是他们的集体精神象征。这个少年群体每个人说得最多的是“长大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特别要说一点,他们在那场地震中救人,被人救,他们对前去拯救他们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是非常感激的,不少男同学长大后,就进入到军营之中,在部队这个大熔炉内做得很出色。比如,贾孝龙入伍,成了北京某消防部队的一员,在工作中舍生忘死,与战友一道,先后救出了三十多名受困群众,荣立两次三等功,這个战士,是把“感谢”融进了自己的事业之中。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端口,述说历史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内心里最真实的欲望。  划定2008年5月12日到2018年5月12日这十年,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一次普通人的口述实录,显然不纯因为它在形式上的纪念意义,更在于它作为人类灾难史中的一个典型题材,承载了极强和极易引发共鸣的情感价值。  时间不远,记忆清晰。普通人物,平凡口述,或长或短,或悲伤或释然。无论
期刊
讲述者:李春,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整理者:草人  口述时间:2018年5月3日  经历创伤的北川人,一路走过来非常艰辛,他们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图书馆正是人们需要的精神家园。  我没想到我还能活下来。当我被成功救出后,才知道自己在废墟里被困了75小时,我的父亲、大哥和干女儿远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种心灵的痛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进了医院之后,死神再一次向我“招手”,我的左手左
期刊
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更受到全球各国人民的喜爱,世界自然基金会就以大熊猫为标志,大熊猫也成为我国外交中的重要使者,去往世界多个国家的动物园传递友好。不过,你知道吗,第一只活着抵达西方的大熊猫,竟然是以哈巴狗的名义,被偷偷带出海关的。  1869年,一位名叫戴维的传教士从中国四川带回来一张大熊猫的兽皮,轰动了西方世界。其后不断有探险家、猎人前往中国,试图带回一只活的大熊猫,但都没有成功。1936年
期刊
讲述者:廖智,最美志愿者  整理者:于川  口述时间:2018年5月7日  每个日,我们都会以私人名义发起聚会,邀请使用假肢的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鼓励他们去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己的“不完美”,传递着“你可以很自信、很有尊严地去生活”的信念,也改变社会对所谓弱势群体的认识。  我的家乡在汉旺镇,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小镇,曾经被誉为全国一百个明星小镇之一。因为富饶的矿产资源,有一个大型的机械加工厂
期刊
细读李商隐.方知“无隔不成诗”,“无离不成诗”。正是被他人、更被自己隔离的人生,李商隐的诗歌才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了整个如隔如离的晚唐。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汉诗诗人大沼枕山曾说: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中国著名文史大家顾随曾说:倘若说唐诗的四个时期一一初、盛、中、晚譬如花木,则初唐是含苞时期;盛唐,自然是盛开;中唐是残花,说得好一点,结果了,还带点酸;晚唐则是果子的成熟期,甜了,而且说坏一
期刊
讲述者:杨建芬  整理者:木土杜  口述时间:2018年5月10日  有时候,我也会看看微信群里,有着同样遭遇的爸爸妈妈们,看着他们分享新生活。这个群是我创建的,我就是群主,我给它取了个名字:永不放弃。  5月的巴拉恰即将迎来旅游旺季,夜晚的商业街下,啤酒瓶的碰撞声清脆而响亮,北川又热闹起来了。  记者说要来采访我,让我口述。见面的那天,北川下着小雨,我在微信上给他发去地址一一尔玛小区D区。这是地
期刊
讲述者:朱成,著名雕塑家,“阳光母亲”基金会发起人之一  整理者:成豫  口述时间:2018年5月8日  对我而言,这十年,我参与了“阳光母亲”,“阳光母亲”也一直在感染着我。  5.12地动山摇之后,我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去了灾区,尽一份心力。但是,我不敢去,我甚至有点刻意回避。我的神经太敏感,只是在网上看了一段灾区的视频,脑海里的景象就一直挥之不去,对于自己能不能承受现场的冲击实在没有信心。  我
期刊
中华民族的色彩里,这翠绿的一部分,便是被这一种植物一一茶的一片片叶子数千年之间酿造的、浸泡的。  从寒武纪走来的一株草,经过蜀人的巧手,变成了我们今天精神生活的必需,证明了蜀人创造力贡献之巨大。  我们看到了茶在行走,我们看到了东坡与蜀茶的情缘。我们也看到,在今天的四川与成都。不计其数的大小茶馆、茶楼、茶铺、茶肆,仿佛都是这一株“草”的纪念馆。  如果要在今天找一处回到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在成
期刊
講述者:徐献,摄影师,拍摄四川羌族地区十余年  整理者:刀哥  口述时间:2018年4月27日  我庆幸我的镜头曾经记录了这个民族的美好生活和经历的苦难,我相信将来他们还会一直坚韧地生存并发展,而我也将一如既往地拍摄下去。  我至今仍记得我2005年11月第一次走进汶川阿尔寨时的感觉,那个距离汶川县城30多公里的龙溪乡阿尔寨,让我走得非常辛苦,不过那一次拍摄,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阿尔寨
期刊
6月,成都博物馆的重头戏《影子之城》展拉开大幕。现场展出的图片。从营造学社留下的500多张珍贵照片中遴选而出,龙居寺、龙兴寺、城隍庙、关岳庙、娘娘庙、文庙、牌坊、潮广会馆、溪南祠,那些或消失或破败的古建筑.为我们还原了四川广汉这座西南小城的沧桑往事。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贡献,毋庸置疑。从1932年4月开始,他们带领营造学社,在中国170多个县市进行了古建筑调查。1932到193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