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后代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329066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的重要意义。古代社会最尊贵者莫过于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后代、教育得好坏,不
  仅关系到帝王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对皇室子弟教育的顶层设计
  大约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从制度层面考虑到后代的教育问题,在统治架构中设置了“师氏”这一官职。师氏除了给帝王提供政策顾问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培养王室子弟。
  如何对王室子弟进行教育?首先,师氏用当时的经典理论来教导他们,“以三德教国子”。师氏用中庸之德、仁义之德和孝德来教育王室以及诸侯子弟,并以此涵养他们孝顺、信义、恭敬的品性,对王室子弟在王位传承、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事上进行理论辅导。其次,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师氏将当时王国国政中符合礼和不符合礼的实例、掌故,讲解给王室子弟以及诸侯子弟听,让他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执政办事能力。第三,当时最高统治者规定“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是王的太子、诸侯王子以及诸侯、卿大夫中未出仕的子弟都要跟师氏学习。可见,我国古代统治者深知教育后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有一套较完善的体系。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精心写了本《帝范》—专论如何当好皇帝的书籍—赐给皇太子,书的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12篇文章。可以说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在去世的前一年,太宗郑重地将这本“宝典”交给了皇太子李治,并嘱咐他:“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此外,他还对自己作了一番剖析:“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作为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如此深刻坦诚地作自我批评,是希望他的接班人要以他为“镜子”,学习他好的方面,也能看到他身上的缺点,从而完善自我,为李唐皇室守住江山社稷,造福天下百姓。
  但是,阅历丰富、睿智清醒的唐太宗也认识到,想让后代成为好皇帝,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又对皇太子指出:“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亲身参与建国、治理天下二十多年的君王精辟地揭示出治理国家的诸多艰难,以此警告接班人一定要以善心治国,不能骄傲,不能偷懒,不能奢侈,不能放纵,否则就离失败不远了,既害自己,又害家族,更害国家。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从史料上来看,几乎历朝历代有为的帝王都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有精心安排,选派他們认为学识渊博、品行忠诚厚道的官员来负责教育皇室子弟,并给这些老师以尊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
  二、教育皇室子弟的多种方式
  古代帝王根据各自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教育后代。
  《资治通鉴》卷一二○记载,有“南朝第一帝”之称的宋武帝刘裕,开国后,专门在老家丹徒县京口里建了个皇家陈列馆,将自己早年在农村耕田种地用过的农具都展示出来,让皇室子孙参观,以此来教育子孙要不忘艰辛,珍惜当下,勤俭治国。可是,随着刘宋王朝政权的巩固,经济得到较好发展后,皇室人员生活开始奢侈,皇室子弟耽于游乐,这让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很担忧。
  公元445年九月,宋文帝刘义隆为出镇外地的将领饯行,饯行地点是城外的宣武场武帐冈。出发前,宋文帝特地告诫跟他一起参加聚会的皇子们不要吃东西,到了武帐冈有好吃好喝的。皇家队伍走得慢,到中午,大家都饿得肚子咕咕叫,但又不敢直说。宋文帝当然能看出来,他把皇室子弟们召集在身边开了个会,郑重地说:“你们一直生活在锦衣玉食的豪华宫廷之中,从来不知道民间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今天,就是要让你们亲身感受什么叫做辛苦,以后治理国家、为人处事,要懂得节俭朴素、勤政爱民。”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受到唐太宗的言传身教,继承了其父的一些治国风范,勤于政事。他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显而易见,其中必有唐太宗的教育培养之功。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比较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教育皇室子弟上有很多好的做法。
  《清稗类钞》中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对公主们进行教育的记载:“天命癸亥(1623),(清)太祖御八角殿,训诸公主以妇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骄纵,违者罪之。”这是清代对皇室女性品德教育的一个生动例子,从对公主出嫁后的妇德要求,以及惩罚的口气来看,清统治者对公主们的管束是很严格的,或许这也是有清一代没有出现过于骄横跋扈、有失妇德之公主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青少年时期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能力训练,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读书。同时,他对子孙们的教育也极其重视。
  一次,乾隆皇帝见到皇十五子所执扇子的题画诗旁署有名号“兄镜泉”,询问后得知是皇十一子所为,他非常生气,将皇十一子训斥了一番,并教育皇子皇孙:“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有益立身行己,至寻常琢句,已为末务,何可效书生习气,以虚名相尚乎?”这是告诫皇子们要学习“讲求大义、有益立身行己”的真学问,不可养成虚浮的习气。
  关于皇室教育,乾隆皇帝有个很有代表性的理论:“我国家世敦淳朴,所重在国书、骑射,凡我子孙,自当恪守,乌可效书愚陋习流入虚谩乎?……所关非小,不可不防其渐。”并要求将这个手谕贴在上课的上书房,时刻提醒皇室子孙。
  政务之暇,乾隆皇帝还亲自检查皇室的教育情况。皇家贵胄养尊处优惯了,尤其是年纪小的,哪能吃得了每天学习的苦,“然皇孙辈皆不喜读书,泰半旷课”,对于这些“龙孙”们,上书房的教习也不敢得罪,既不严厉督促“学生”按时上课,也不敢汇报给乾隆皇帝。于是,这些皇孙们的功课实际上就相当于荒废了,“上书房各师傅遂有间六日不到者”,学生们不来,老师们也稀松疲沓了。   这一情况被乾隆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至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正在年幼勤学之时,岂可稍有间断?”乾隆皇帝在训斥皇室孙辈们的同时,更将那些负责给皇室子孙上课的近20名官员分别给予警告、打板子和革职的处分,一时震惊官场。此后,上书房的老师与“学生”们,谁也不敢懈怠了。
  三、皇室后代教育失败的警示
  古代历史上,因皇族教育缺失,或对皇室子弟管束不得法,而惹祸遭殃甚至影响统治的例子亦不在少数。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萧衍的侄儿临贺王萧正德,曾是梁武帝的养子,少年时就不爱学习,而爱胡闹,为人邪恶,纵容手下在他的属地吴郡“杀戮无辜,劫盗财物”,在江乘“夺人妻妾,略人子女”,长期干着强盗行径,品德极差。
  历史上,梁武帝的弊政之一是过于包容、优待皇室成员,但是对于如此不学无术、无法无天的侄儿,也实在看不下去,他气愤地对侄儿说:“难道你狼心不改,要败坏国家大计才开心吗?”于是把萧正德罢官削爵,发配远方。但萧正德还没抵达发配之地,梁武帝就心软了,又赦免了他,还先后让他担任丹阳尹、南兖州刺史这样的实
  权官职。
  实际上,作为梁武帝的侄儿、曾经的养子,萧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为,都没有得到有效提醒和警告;作为皇室的“家长”,梁武帝出于对皇室子弟的宠溺,无底线地宽宥,无形之中助长了皇侄的为恶之心。这位皇侄根本就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最后豢养了一帮死士勾结侯景,于公元548年反叛梁朝。即位早期励精图治、颇有政绩的梁武帝,没有教育管束好皇室子弟,换来的是误国的恶果。后来,这个恶皇侄被他的“朋友”侯景杀害。
  历史上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的唐朝,竟然出现了不少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公主。
  先来看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生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她深得武则天喜爱,从小娇生惯养,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生活极其奢侈。唐中宗年间,贪官宗楚客被抄家,太平公主早就听说他的府邸极其豪华,特地赶到宗家去参观。过后,她因羡慕嫉妒恨,感叹道:“见其居处,吾辈乃虚生耳。”这位皇族公主不是以贪官抄家作为反面警示教材,唾弃其贪赃行为,反而生出艳羡之心,可见李治和武则天对这个女儿的教育是失败的。后来的历史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太平公主利欲熏心,“田园遍于近甸膏腴”。她还把持朝政,最后因涉嫌谋反,被侄儿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在查抄太平公主府邸时,金银堆积如山,奇珍异宝可媲美皇宫大内,她家牧场与圈里的马、羊之类牲畜,以及庄田菜园里的租金利息,让一大帮监察官员忙了好几年还没有忙完,“收之数年
  不尽”。
  还有一位唐朝公主叫李裹儿,姿色美艳,聪明伶俐,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于是李裹儿从小就养成了骄傲任性、蛮横霸道的脾气。这个李裹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乐公主,虽名为“安乐”,却从来没有“安分”过,各种欲望都很强,既卖官鬻爵,大肆捞钱;又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还想成为女皇帝。
  唐中宗夫妇对安乐公主的溺爱程度从一个细节上即可见一斑。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上面绣了花卉鸟兽,极其华丽。而且,裙子在太阳下,在阴凉处,在有光、没光的不同地方,“日中影中,各为一色”,为旷世珍品。这裙子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唐中宗特地派军队到岭南地区捕鸟,收集了千百只名贵飞鸟的羽毛织成的。
  这个从小缺失良好教育的安乐公主“侵百姓田业”,这还不能满足她的“胃口”,她还想得到皇城内的昆明池,但碍于皇家规矩,皇帝没把昆明池给女儿。安乐公主顿时发火,要父皇用国家的钱为自己建造“定昆池”,皇帝爸爸立即同意,在竣工宴会上,他还要求百官写诗纪念。
  最能体现安乐公主品性的是,为了让妈妈韦皇后能像她奶奶一样掌权,而后“自为皇太女”,她竟“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毒死了皇帝爸爸。唐中宗至死也不会想到他的“贴心小棉袄”竟然是“毒棉袄”。皇太子李重茂即位后,安乐公主还不死心,试图掀起宫廷政变,把她的叔叔(后来的唐睿宗)和姑妈太平公主除掉。但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先行下手,唐朝皇宫刀光剑影,“韦(皇)后惶惑走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于(李)隆基。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军士斩之”。毒死老爸、怂恿老妈当皇帝的任性公主就此落得悲惨下场。
  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一家三口的悲剧结局,可悲又可叹。
  为什么唐朝会出现公主失德失范的行为呢?细究起来,这跟当时皇室氛围,以及对皇族女性后代的教育管束不力密切相关。
  首先,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上封建皇权的最高峰,极大地提高了皇室女性地位,但同时也助長了皇室女性后代的物质欲望和政治野心,“宗室诸女皆以骄奢相尚”,“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并开府,置官属”。而且,唐朝公主们常放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当然这个“志”不是志气的志,而是为所欲为的意思。
  二是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公主的胡作非为有些是向父母学来的。比如为了给女儿太平公主找驸马,武则天不惜把人家原来的妻子杀掉空出“位置”来,这样的“任性妄为”让人瞠目结舌!上行下效,妈妈“任性”到这个级别,女儿想不“任性”都不可能!
  三是公主们恶习的养成,更多地是皇族“家长”长期娇惯形成的。唐中宗的两个女儿长宁公主、安乐公主,需要奴仆的时候,就直接叫手下到大街上去随便抓人,官员汇报到皇帝那里,皇帝爸爸根本不当回事,一切听之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在“金枝玉叶”们的眼里,就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不能做的!
  对公主们一味纵容娇惯,家教缺失,家风不正,引发了很多皇室的悲剧,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史实为我们留下的镜鉴。
其他文献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在《尚书》《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等文獻中。周公一生政绩显赫,他协助文王创业,使周族不断壮大;他辅助武王克商,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摄政当国,其间平定了地方叛乱,营建了洛邑,分封了诸侯,从而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局。此外,他还以殷亡为鉴,提出“敬天保民
期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元散曲》)  【品读】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途中,他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此曲即为其
期刊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c,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  之d,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e。子不佣矣。  
期刊
人生在天地间,无日不动念,就有个动念底道理;无日不说话,就有个说话底道理;无日不处事,就有个处事底道理;无日不接人,就有个接人底道理;无日不理物,就有个理物底道理。……细行小物尚求合则,彝伦大节岂可逾闲?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戴天覆地之宜。(卷一《存心》)  人生天地间,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就要有个思考的道理;没有一天不说
期刊
海瑞,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名臣,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之俊杰,是吏治之标帜,官员之楷模。他与包拯、况钟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一、从一介书生到县学教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因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学者称其为刚峰先生。他的始祖可以上追到南宋的海俅,海俅从福建迁到广东,落籍在番禺,因此海瑞在自述中称自己是“番禺人”。又因为海瑞的高祖海答儿在明初从军而到了海南岛,所以
期刊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
期刊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
期刊
怎样与下级或员工沟通?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曾子说孔子的为人准则是“忠”“恕”两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是“忠”和“恕”呢?“忠”就是给别人带来好处,“恕”就是不给别人带来坏处。“忠”就是尊重对方、帮助对方,“恕”就是理解对方、不伤害对方。  “忠”是对别人忠诚。孔子把“忠”看作最高道德修养“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态度稳重端庄,工作严肃认真,为人忠心耿耿,就是到
期刊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朋友一伦亦与人之为学最相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
期刊
有一种颜色离我们很近,我们时刻处于它的环抱之中。它是澄澈天空的颜色,是明净湖泊的颜色,是浩瀚海洋的颜色。它就是我们美丽星球的主打色——蓝。  “蓝”上“艹”下“监”,“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监”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近。一般认为,“蓝”最初是指一种叫做蓼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靛青,用作染料,例如《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用于“染青”的草不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