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是一门蕴含思政元素的富矿,课程建设难度不大,但要把握重点:直奔课程思政改革的主题,组织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高质量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示范引领。以此为参照,每所高校类似这样的课程富矿还有零散的分布,需要全校上下进行科学探矿和合理开采,以课程建设的实效夯实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为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提供持久动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改革;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17-03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s a rich mine that contains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s not difficult, but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key points: going straight to the t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rganizing an excellent teaching team, organizing high-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and focusing on teaching demonstration guidance. Taking this as a reference, every university has such courses. It needs scientific prospecting and rational m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lasting impetus for the sustainabl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the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建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涉及诸多内容,但需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如何切实推进?笔者认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应回归课程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程建设为例,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回归课程建设是化解改革困境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课程思政改革全面进入了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视野。可以说,这既是巩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也是专业课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落实“四个服务”的发力重点。思政理论课教学如何突破“孤岛”的局限?专业课教学如何更好地上升到育人的高度?高等教育“四个服务”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都是高等教育需要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就是面对形势、解决问题的重大改革举措。
  课程思政改革问题意识明确、意义深远,但由于此项改革目标远大、牵扯面广,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推进改革的困难客观存在。症结在哪?宏观而言:一是教师共识达成的困境。教师共识是指教师就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达成一致的外在表现。任何一所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都期望全体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达成改革共识,但是,众多非思政教师认识不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政教育的功能存在低估、误估等现象,不自觉的固守经验,主动放弃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二是教学管理制度重塑的困境。教学管理制度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为了保障教学运行,以成文的形式明确的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成效要求。形成不易,改动更难。全校层面一致性的课程思政改革,虽然要尊重规律、尊重传统,但为了创新,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打破传统。在此情境下,教学开展、保障、督导、评价等诸多管理制度都可能面临重塑,改革周期长、成本高、阻力大;三是教师教学方法深度调整的困境。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走向系统化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自身个性化特点,型塑的一整套兼顾科学性和独创性的方式方法。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对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要求一线教师深度调整教学方法。对教师个人而言,操作层面存在的技术性难度是客观的,在短时间内变档升级也是极其不易的。
  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深层次的。在此情境下,又该如何抓住关键问题,从紧要处推动改革呢?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是“课程改革”,从课程切入是抓住重点的表现。课程包罗万象,改革起步阶段,无法期待每一门课都积极有效地投入课程思政改革。越是如此,越是要开好头、坚定迈出前几步。以此立论,能否打造一门或者几门覆盖全校学生、建设难度不大、对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引领作用的课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就是一门诸多高校都能培育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主题高度契合,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通识课程。
  二、支撑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建设要关注可行性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是诸多高校都可以开出的一门通识课程。此门课程内容上强调文理交叉,虽然他不是思政课,但是一座富含思政元素的富矿。其中,有科学家学术成长的生动案例,有科学家投身科学救国的鲜活故事,有现代自然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脉络追溯,有推动中国科学走向建制化的一步一个脚印,有重大科技创新的惊天动地等等。《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程建设在行业特色类高校还可以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如石油特色类高校、船海特色类高校、航天航空特色类高校,可以紧密结合行业肩负的使命,讲述科学研究、科学家成长、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工业进步和行业使命履行的紧密关系。总之,这门课程可以呈现现代科技在中国的艰难起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接力奋进、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来之不易,也能激励年轻一代肩负使命,投身科技创新,将个人的梦想与民族国家的梦想更好地对接。总之,大有益于“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2]   之所以说诸多高校都可以开出这门通识课程,主要因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有天然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其一个方向,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在此均有一定的师资储备。此外,《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属于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核心课程,此学科在理工农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与学校的重点学科都能找到交叉契合之处。例如,在航天航空类高校,零散分布有中国航天航空发展史教学和研究的师资,在医学类高校,零散分布有中国医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师资……,在此类高校,打造此门课程在师资储备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每所大学都有这个专业的人才储备,这就能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这门通识课程打造成全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样板,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不仅因为诸多高校师资储备有一定基础,更因为它不要直面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大困境:教师共识达成的困境、教学管理制度重塑的困境以及教学方法重塑的困境。《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在全校课程序列中仅仅是一门通识课程,参与人员不多,无需全校教师共识支撑;纳入通识课程管理,无需教学管理制度重塑;課程自成体系,无需教师教学方法深度调整。此外,课程建设起步要求不高,有限的经费投入,配合以十人以内的文理交叉团队,足以支撑这门课的建设。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直奔课程思政的主题,潜在影响力较大。此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具有代表性,既可以在内容层面深度挖掘,也可以在思想层面深入总结,更有自成体系的严密逻辑。只要课程内容设计有足够的吸引力,授课团队讲授精彩,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文理交叉色彩浓厚,和诸多专业课程有契合之处,只要引领的方法举措得当,就会吸引一批专业课教师的关注,进而激励他们接力奋进,努力挖掘各自教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建设要把握重点
  全国性的课程思政改革启动不久,上海市先行先试,已经摸索出一套以“中国系列”课程建设为基础的经验。这套经验的取得,本质上也是重视“课程建设”的结果。但是“中国系列”课程,与笔者强调的课程建设有所不同。现今,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院士、长江学者、著名教授资源都是稀缺的,因资源禀赋不足,难以像上海高校那样推出高大上的“中国系列”课程。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诸多高校只能从历史的积淀出发,从常规思维出发,从常规课程建设切入。建设好《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这门课程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直奔课程思政改革的主题。《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内容庞杂,有点、有线、有面,任何一所高校开设此门课程都不能穷尽点、线、面,有所取舍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如何选择?直奔课程思政主题是最佳路径。也就是说,开设此门通识课程,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围绕思政元素、开发思政元素、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引领。这也就意味着思政元素不足的素材要慎重选择,以期不冲淡课程思政的色彩。
  其次,组织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既然出发点是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打造成课程思政改革的样板,教学团队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特别要明确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建构高水平教学团队,开发高效的人力教学资源,最为关键的是完善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3]此外,团队组成既要考虑到教师的兴趣,也要考虑文理交叉,更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看起来有难度,其实,以全校之力打造一门这样的通识课程,只要领导重视、协调到位、保障有力,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高质量组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品质对任何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课堂教学成效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效的关键,需要每一位主讲教师“尽可能地把握每一堂课的内在本质,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当下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品质”。[4]《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虽然只是一门通识课程,但因为其肩负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使命,课堂教学赢得全校上下的关注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更要努力取得正向轰动效应。若有了正向轰动效应,定有助于引领全校教师就课程思政改革达成共识,有助于加快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重塑,有助于推动全校教师深度调整教学方法。
  最后,注重教学示范引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这门通识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打造样板,进而引领全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此,宣传层面,课程建设要轰轰烈烈,课程教学开展要轰轰烈烈,课程改革示范效应的推广也要轰轰烈烈;组织层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开课学院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指导和支撑此门课程建设;制度层面,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教改课题申报、教学成果评奖等诸事项中,给予此门课程建设一定的倾斜。总之,能选出这样一门能撬动其他多门课程投身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课程,实属不易。既然选择了,就要高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改革旨在推动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就任何一所高校而言,一致推进此项改革,阻力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改革的困境,回到问题本身找寻答案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回到课程建设本身。大学的课程数以千计,蕴含思政元素多少不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一座能够开发的思政元素富矿格外重要,《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就是这样一门值得建设、能够建设好、且能起到引领作用的重要课程。以此为参照,可以设想,高校类似这样的富含思政元素的课程富矿还有零散的分布,需要全校上下进行科学探矿和合理开采,以课程建设的实效夯实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2.
  [3]谭培文.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164.
  [4]周彬.课堂现象学论纲——兼论课堂教学研究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5):100.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认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立统一的两种能力,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该各有侧重。研究型大学应侧重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兼顾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型、教学科研型高校应该侧重实践应用能力为主,兼顾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科研型地方院校的财税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了分类分层培养模式改革,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基地,实施教学范式改革,以实现两种能力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培
期刊
摘 要: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职称改革的方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职改办法和人才发展方案。文章主要从当前A学院教师发展现状出发,探究独立学院在职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职称改革;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3-01
期刊
摘 要:厘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相關工作理念和活动形式,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学支持内容主要包括咨询、研究生和博士后培训班课程、工作坊和教师学习社区等几个方面借鉴出我国应主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教学学术、强化教学助理的培训和使用、构建专家型为主的教学服务机构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关键词:美国加州大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高速普及化的一个重要受众,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益显著。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从新媒体的使用现状、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金华市出台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设计了包含人文交流行动在内的“六大行动”载体,开展了多项涉外交流活动,提高了金华在海外的知名度。文章以在金100余名本科院校英语志愿者的网络问卷调查、部分志愿者的访谈、高校实践教学为基础,对志愿者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探索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面向国际交流的英语实践教学与志愿者培训策略。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逐渐走入我们大众生活,一度成为最热门的新兴专业,但由于高校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下降,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低迷和滞后发展。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为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带来了新的生机。文章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现状,以及“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意义和影响,从计算机专业发展规划上来阐述“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互联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医科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与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兴趣、完成技巧与完成效果的评估。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昆明医科大学2016级、2017级不同专业共784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项目式学习模式所设计项目的学习兴趣、项目完成和个人语言能力等相关问题,问卷采用多选一式。结论 项目式学习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有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革,将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文章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目前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在泰山学院进行普通话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习理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混合式;普通话;线上线下;网络  中圖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因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文化背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内地高校大学生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多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等实证方式,在把握当前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
期刊
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找到“契合点”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建环专业的《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认识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空调冷热源技术;教学改革;工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