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哀伤,与爱同行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分离和告别,其中最令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与挚爱之人天各一方的诀别。哀伤是人们失去亲人朋友之后自然而然的反应,极度思念逝者、渴望再次见到他/她的想法挥之不去,同时伴随着抑郁、绝望等痛苦的情绪感受,这些都是典型的哀伤反应。

哀伤反应的表现


  哀伤的过程是复杂而独特的。它既包括情绪情感反应,也包括认知、行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反应。具体来说,在情感上,丧亲者可能会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孤独、思念、内疚等感受;在认知上,丧亲者可能会产生自责、生活毫无意义、自己没有价值等想法;在行为上,丧亲者可能会有哭泣、躁动、拒绝社交、反复寻找逝者等表现;在身体反应上,丧亲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免疫系统紊乱、身体疲乏等问题。尽管哀伤反应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每个人哀伤的过程是独一无二的。



  在经历了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后,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走回生活的正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逐渐适应丧失,带着对逝者的爱与怀念继续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时间无法治愈他们的伤痛,反而让他们在伤痛中逐渐消沉,他们极有可能发展出病理性的哀伤,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可能会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他们在哀伤的幽谷中挣扎不安,此时或许他们需要一支火炬或是一个愿意相扶前行的旅伴,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的人生旅途。

关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哀伤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四千余人在此次疫情中失去了生命,在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此而陷入伤痛的家庭。此次新冠疫情暴发突然,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疫情期间的丧亲群体面临了更多的困难。
  对于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人群的亲属,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失去亲人,本身是带有创伤性质的事件,使得丧亲者对亲人离去的事实更加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患者的亲属往往不能探望和照料患者,没有见到患者的最后一面,这种遗憾可能会导致内疚、自责等情绪的出现。在疫情最严重的一段时间里,网络电视等社交媒体覆盖式地报道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使得丧亲群体暴露在创伤性的环境中,可能会加剧其愤怒、悲伤、自责等复杂情感体验。
  对于疫情期间因为其他原因丧亲的人群,尽管没有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但按照疫情防护的要求,家属无法举办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的家族聚会形式的丧葬仪式,而这种仪式是具有哀伤疗愈的意义的,社交距离的限制也使得实质上的社会支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疫情作为社会背景因素,可能对在此期间丧亲的群体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使得他们可能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专业的社会支持。

新冠疫情中丧亲者心理援助项目


  为了能够给疫情中的丧亲人士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平教授及其团队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會哀伤学组的支持下,自2020年2月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提供经费和网络技术平台支持,与著名哀伤专家香港大学周燕雯(Amy, Yin Man Chow)教授合作,并在国际著名哀伤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 Katherine Shear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中丧亲者心理援助项目,项目包含心理健康调查、哀伤咨询师培训及丧亲者的哀伤干预三部分工作。

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 为咨询师及督导师
  提供专业培训
  国内对哀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哀伤干预培训,更缺少专业的哀伤咨询师和督导师。本项目参考美国哀伤咨询师的培养体系,从中国的文化特点和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出发,首先筛选在临床与咨询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成熟咨询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哀伤咨询系统培训并进行考核,使其在具备基本胜任力的同时提升哀伤胜任力,并同期考察该培训方案对咨询师胜任力的影响。
  ◎ 为丧亲人士
  进行哀伤咨询及干预
  项目计划为疫情期间的丧亲人士提供至少100人、每人6-8次(每次60-90分钟),共计不少于800人次的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 丧亲后的心理
     病理学机制研究
  ※ 了解疫情期间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 制定专业的哀伤咨询师培训方案,探讨该哀伤干预培训对咨询师胜任力的影响;
  ※ 为疫情期间丧亲者提供哀伤干预,探究干预效果。
  ◎ 哀伤知识科普
  项目组于3月成立了宣传与科普小组,并在“临床与咨询心理实验室”公众号上创建专栏“看见哀伤:哀伤学组在行动”,专栏包括哀伤咨询理论技术、哀伤咨询应用和哀伤基础知识三大板块,主要内容涵盖数十场培训讲座文字稿整理、项目咨询师感悟分享(经确认符合伦理要求)、专业人士科普文章投稿,截至目前已发布原创文章30篇,总浏览量五万余次。
  截至九月初,项目共提供了14场由国内外哀伤领域专家主讲的培训,保证咨询师的胜任力和专业性;共有超过140名来访者报名咨询项目,团队中79名咨询师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近800人次,14个督导小组为咨询师们进行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督导,14名督导师定期接受国内外专家的督导。
  从项目开始构思、筹备以来,在王建平教授的带领之下,哀伤学组分别组建了培训专家团队、督导师顾问及危机团队、督导师团队、咨询师团队、评估团队、干预研究团队、工作组团队以及项目志愿者团队。各个团队之间紧密合作,为这次疫情期间的丧亲者及其家庭提供哀伤心理咨询服务,保证项目的服务专业性、伦理规范性和科学性。整个项目以行动研究作为总体思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希望能初步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哀伤咨询服务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方案的有效性,同时培养中国大陆首批哀伤咨询师和督导师,为疫情丧亲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致谢:感谢《新冠肺炎疫情中丧亲者心理援助》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感谢参与资料提供和整理的研究生们:徐鑫 焦克媛 唐任之慧 钱文丽 申新兰
其他文献
父母不理解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不曾被理解  我们依然从小z的来信说起。小z在信中多次问到:“为什么他们(父母)不能理解我?”。我感受到她的这句话更多的不是在寻求答案,而是一种倾诉,一种抱怨。但是,包括小z在内的孩子们,是否真正想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理解自己的孩子呢?是他们不愿意?碍于面子?还是,他们也许根本不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去真正地理解一个人?理解
期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过去一年所有的欢乐、难忘、遗憾、伤痛将随着时间一点点淡去,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你有什么愿景吗?  众多《心理与健康》杂志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与邮件互动方式给我们留言,以下是从众多留言里选中的新年心愿。  @喵喵:2021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考取心理治疗师中级的目标,不断助人且自助,逐漸摸索出适合自己走的路。不求迷雾完全散去,只盼看得见远方的灯塔。然后,脚踏实地,满载着希望与
期刊
想过辞职吗?想过的。  工作了五年,突然想辞职了。冲动之下,洋洋洒洒写下了几千字的辞职信。写完大哭了一场,觉得轻松了许多。  始终觉得做心理老师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各种不被理解,各种被边缘化,各种被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  同事  不理解  很多人都觉得语数外忙,但一想到心理,就觉得我们很清闲。其实,我们的忙是看不见的忙,是隐形的忙。做了无数个咨询,不能说。做完咨询
期刊
小周是个20岁的大三女生,近一个月饭量明显增加,虽然每顿吃的是以前的一倍,可还是感觉饿得心慌、手抖、出汗、乏力。经常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小周猜想可能是因为考试压力太大造成的,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近一周开始出现失眠,容易紧张,经常感到心慌、心悸,坐立不安;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经常跟同学、舍友发生摩擦;话多,声音大,活动多,经常半夜起床看书或者
期刊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期刊
在大自然中体验“心流”  夏日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青砖路面,长出片片碧绿的青苔。一只金黄色透明的蝉壳,安安静静伏在青苔上,旁边灰色的西瓜虫围着蝉壳晃动着细细的小脚想爬上去。妙趣横生,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蹲下来仔细观察蝉壳和西瓜虫。  灰色的西瓜虫听到脚步声,迅速团成一个小球躲避危险。但是不一会儿,小家伙又仰天舞动着小脚,开始肆意地张扬着生命的活力,—转眼又翻过身,围着蝉壳转悠起来
期刊
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人好客,每逢佳节、喜事总会约三五好友相会聚餐,把酒言欢。近日朋友庆生,在酒桌上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自报酒量,但报出来的量总会超过其真实喝掉的量。若被人提出质疑,则言词凿凿地说别人喝少报多,而不说自己谎报“酒”情。争论到酣处,还找了些佐证,再三地强调自己比别人喝得多。  你也谎报过酒量吗?如果没有,下面的情况是否在你身上发生过呢?  考试得了高分,是自己努力;考砸了,是因为题型
期刊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医护人员掌握了较多的传染病及防控知识,  对疾病的恐惧较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所致:◎ 物资和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的初期,个人防护物资较为缺乏,加上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物资供应逐渐丰富以及对疾病的了解不断深入,因准备不足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缓解。◎ 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挫折  导致本次疫情的
期刊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本期策划栏目中,让我们从3个不同的角度了解精神卫生事业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全国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疫斗爭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直面病毒,拯救患者于水火;疾控工作人员为阻断病毒传播,工作
期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的同时,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无疑给滞留在海外的国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海外的国人可能因长期不能归国产生焦虑情绪;对当地的疫情发展、社会局势产生悲观恐慌看法;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各国即复工复产,加重了个人对自身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担忧;感染或近距离接触感染者也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海外國人亟需帮助  面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