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移民村村民重建家园后,最渴望的就是发家致富。然而农民创业的困难加上“离根离土”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异常艰难。本文基于对移民村村民创业背景和创业现状的介绍,试图从移民村村庄基本特性、村民以及政府参与主体等多个影响因素出发,探讨移民村村民创业困境的根源所在,从而深入把握移民村村民创业困境这一难题,为破解移民村村民创业困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 移民村村民 创业困境 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S村是一个小浪底移民搬迁村,2001年5月起迁入新址,进行二次创业,重建家园。S村又是一个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吉祥大道(俗称“移民道”)东西穿过村庄,上堤公路南北穿过村庄。全村分为8区、11—14排,每区6—8户为一排,整齐的布局、统一的水、电、道路规划。另外,S村交通便利,距离城镇较近。
一、S村村民个人创业现状
(一)传统种植业的局限。
1、种植业的收支不平衡。村庄人均耕地0.8亩,种植粮食作物只能满足食用,经济作物利润极低,种植业往往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除去人力和时间成本,以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为例,种植成本和收入分析如图1。由图中可以直观看出,种植业很难满足农户需要。
图1 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成本和收入分析图
2、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走样。国家为了保护种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不少措施,但这些优良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并实施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这些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说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规划失当、标准脱离实际、补贴标准偏低、总量偏小等等原因,导致农民实际受益极其有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有效提升。另外,有些地方基层政府和乡、镇种子站勾结,不直接把粮补的钱发放下去,而是通过种子站替农民“选种子”,以次充好,从中渔利。
3、“科技下乡”言行不一。近一两年,村民常常可以看到“科技下乡”的横幅、听到“科技下乡,服务大众”的宣传和免费测土之类的宣传,然而从实际上看,他们都是打着“科技下乡”的大旗,推销自己质量并不过硬的产品,使农民吃亏上当,赚走“昧心钱”后便不见踪影。现在的农业,需要科技,迫切需要真正的“科技下乡”给农民朋友讲授科学种田的方法和技术。现在的农民也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政府多些帮助和培训。
(二)副业的“鸡肋”地位。
S村农村副业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农户,主要有加工业、建筑业、农村服务业;另一种是以其他收入为主,以农业收入为辅放的农户,主要是个体户。(1)加工业。村庄有一个小型棉花加工厂,但一般只开工2、3个月。该厂年均纯利润约为3.8万元,近一年来市场不景气,基本上处于停工状态。(2)建筑业。在本地凡从事建筑业的均为在农闲时外出,村里的几个包工头组织本村及附近的泥瓦匠在附近或者外出建一些3层以内的混泥土结构的平房和砖木结构的瓦房。大工每天40—80/天,小工20—30元/天。(3)个体户。村中的个体商户,主要是百货、饭店、诊所和农药化肥店。尽管数量不很多,仍有不少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歇业状态。
(三)个人创业艰难。
虽然国家对移民有补助措施,但是很多措施只是针对第一批移民办理,到第二批、三批的时候已经基本上只是发点补助,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等措施,村民们用补偿款重建家园之后所剩无几,甚至欠下外债,因此,刚搬迁的几年里,虽然有几户人家搞创业,但是都没了下文,大部分村民则是有心无力。远离了以往的亲戚网络和社会网络,新建了房子,基本上没有了资金来搞创业,只能学习种田。学会种田之后,大家就要求富,纷纷开始尝试创业,比如买拖拉机耕地、买客货车跑运输、小型养殖、种植地黄等药材、开饭店等。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开车跑运输的,还没有很成功的。
二、影响移民村个人创业致富的消极因素
(一)“离根离乡”——社会资本重建之路的艰辛。
1、亲戚关系的远离。
亲戚关系是一系列的结构化道具和组织原则,因此是一种社会资源 。亲戚关系在乡土中国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通过亲戚关系,人们容易形成信任。人们只愿意将钱借给自己信任的人,尤其是在比较贫困的村庄和社区,农民经常从自己的亲戚和邻居那里取得或者得到帮助。其次,通过亲戚关系,在紧急或者是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为彼此提供无偿的援助。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从侧面反映出,在远离原有亲戚关系之后,移民村村民要获得精神、资金等等支持变得异常艰难,社会秩序也受到影响。
2、社会网络的脱离。
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网络在传统社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得到信息,还可以信任所获得的信息;社会网络也可以帮助获得资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经济和物质等帮助。移民在整体搬迁的时候不得不与他们原有的社会网络相疏远,也很难再从他们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需要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而这对于迁居他乡、缺少社会联系的移民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二)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行为的消极影响。
移民前的生活方式致使创业的积极性不强,主要是信心不足。一方面,长期在豫西山区生活积累的生存智慧就是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在移民搬迁前,村中有小煤窑、硫磺矿,村民挣钱相对容易,大家普遍认为做生意是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才能干的。搬迁新址之后,只能靠农业养家,日子实在难过,大家才陆续想办法创业,行动就不免过于被动和谨慎。另一方面,正如俗话说的“人穷志短”,大部分村民有很大的致富意愿,但缺少资金,不能正确对待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遇到失败就担心再次投入仍会打水漂。
(三)创业信息的缺乏。
村民们搞创业都是自己学习一切,把握市场是靠参照去年或是别人家的收益情况,没有办法及时、准确得到市场信息,更别提预测市场走向。据长期在镇政府帮忙的该村大学生村官介绍,他不介入村庄具体事务,主要是负责向村民们介绍市场信息,但是村里的电脑被封了,他也无能为力。
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组织,文化娱乐生活也很单调,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据镇邮局的邮递员介绍,S村没有个人订阅报纸,只有村委和一个企业订了几份。在走访对象的家中,看到的多是过期的几张报纸。村里家家户户通了有线电视,按说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但是中央台的农业频道介绍的信息很有限。
(四)政府政策扶持在实践中的“走形”。
1、政策扶持方面。按照国家的规划,河南省和M市移民局都有不少扶持移民村稳定、发展的政策,这里只介绍近年的关于创业方面的政策。根据河南省移民办2005年79号文《关于移民后期扶持的有关规定》和《M市移民局生产开发工作意见》。为落实移民“搬的来、住得下、富得快”的总体要求,结合该市移民生产、生活现状,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分批、分类、分期对移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但是,对于移民局的文件和宣传,村民们反映,以前只知道村里通知领什么补助款了才会听到一些政策介绍,平时没听到政策宣传;现在也根本没有什么培训,要交钱才能到市劳动局报名学习两天,然后就被分批带出去打工了。
2、资金扶持方面。在农村创业,最缺的就是钱。移民村村民大都是从山区出来,本身缺少资金积累,村庄外出精英很少回村投资,加上移民导致村民的亲戚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都不同程度的弱化、断裂,都导致以往熟人社会中相对容易的借钱变得极其艰难。亲戚们离得远了,走动不方便,关系就越来越淡了,借钱不容易;当地村民可能有钱,但是大家互相不熟悉,借不成钱;本村的人都是熟人,但是大家都刚刚重建家园,很多人自己都顾不住,没法借钱。最后只能是贷款,据村民们反映,大家都是老实巴交的种地汉,很少会去贷款,没有和银行打过多少交道,不知道国家的政策,高利贷又不敢贷。
另一个资金扶持来源是移民后期扶持。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发放标准按照中央统一规定,每人每年600元,每半年发放一次。 根据政策,后期扶持资金可以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进行项目扶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村庄采用的是每人每年600元,每半年发放一次。这虽然可以保证国家的帮助细水长流,防止出现部分村民拿到钱就乱花的现象,也使创业的村民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以应对需要。
3、技术扶持方面。村民创业的技术缺乏。几年来,镇上一直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站,大部分村民也没有一技之长,都大多按照移民前的方法和思路。村、镇有时会搞技能培训班,但往往刚开始的劲头很大,后来就往往半途而废。据调查了解,村庄2008年举办了2次培训,培养了45人次,镇政府举办过几次养殖业讲座,但很多村民不知道。村里也来过人搞培训,但是主要是推销农药、化肥。村民创业的技术一般靠自己通过亲戚关系或者是社会网络学得,也有自己尝试后积累的。
三、结论和反思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移民村村民创业限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政府扶持政策的走形、村庄公共权力对村民创业扶持的缺失和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行为的消极影响,导致移民村村民的个人创业陷入了困境。
对于异地安置的移民村,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尽快致富”,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首先,需要切实改变移民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支持、引进的项目当成政绩工程的观念和做法,建立长期扶持、指导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移民村进行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并落到实处;其次,提升移民村村庄公共权力的效用,组织各类合作组织,提高村民创业的互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从移民搬迁前后社会环境变化的角度入手,提高村民创业意识和奔向幸福生活的自信心。鼓励、引导他们参加村庄各种互助合作组织,构建新的社会网络,锻炼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村民富裕和村庄和谐。□
本文得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百村十年观察项目支持。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发展与农村政治)
注释:
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M市移民局文件.移民"3111"培训.http://www.mengzhou.gov.cn/zfxx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63。
L市移民局文件.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C0550-0202-2008-00002).http://www.lyymj.gov.cn/Html/ruler/135747122.html。
关键词 移民村村民 创业困境 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S村是一个小浪底移民搬迁村,2001年5月起迁入新址,进行二次创业,重建家园。S村又是一个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个村庄呈长方形,吉祥大道(俗称“移民道”)东西穿过村庄,上堤公路南北穿过村庄。全村分为8区、11—14排,每区6—8户为一排,整齐的布局、统一的水、电、道路规划。另外,S村交通便利,距离城镇较近。
一、S村村民个人创业现状
(一)传统种植业的局限。
1、种植业的收支不平衡。村庄人均耕地0.8亩,种植粮食作物只能满足食用,经济作物利润极低,种植业往往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除去人力和时间成本,以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为例,种植成本和收入分析如图1。由图中可以直观看出,种植业很难满足农户需要。
图1 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成本和收入分析图
2、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走样。国家为了保护种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不少措施,但这些优良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并实施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这些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说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规划失当、标准脱离实际、补贴标准偏低、总量偏小等等原因,导致农民实际受益极其有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有效提升。另外,有些地方基层政府和乡、镇种子站勾结,不直接把粮补的钱发放下去,而是通过种子站替农民“选种子”,以次充好,从中渔利。
3、“科技下乡”言行不一。近一两年,村民常常可以看到“科技下乡”的横幅、听到“科技下乡,服务大众”的宣传和免费测土之类的宣传,然而从实际上看,他们都是打着“科技下乡”的大旗,推销自己质量并不过硬的产品,使农民吃亏上当,赚走“昧心钱”后便不见踪影。现在的农业,需要科技,迫切需要真正的“科技下乡”给农民朋友讲授科学种田的方法和技术。现在的农民也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政府多些帮助和培训。
(二)副业的“鸡肋”地位。
S村农村副业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农户,主要有加工业、建筑业、农村服务业;另一种是以其他收入为主,以农业收入为辅放的农户,主要是个体户。(1)加工业。村庄有一个小型棉花加工厂,但一般只开工2、3个月。该厂年均纯利润约为3.8万元,近一年来市场不景气,基本上处于停工状态。(2)建筑业。在本地凡从事建筑业的均为在农闲时外出,村里的几个包工头组织本村及附近的泥瓦匠在附近或者外出建一些3层以内的混泥土结构的平房和砖木结构的瓦房。大工每天40—80/天,小工20—30元/天。(3)个体户。村中的个体商户,主要是百货、饭店、诊所和农药化肥店。尽管数量不很多,仍有不少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歇业状态。
(三)个人创业艰难。
虽然国家对移民有补助措施,但是很多措施只是针对第一批移民办理,到第二批、三批的时候已经基本上只是发点补助,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等措施,村民们用补偿款重建家园之后所剩无几,甚至欠下外债,因此,刚搬迁的几年里,虽然有几户人家搞创业,但是都没了下文,大部分村民则是有心无力。远离了以往的亲戚网络和社会网络,新建了房子,基本上没有了资金来搞创业,只能学习种田。学会种田之后,大家就要求富,纷纷开始尝试创业,比如买拖拉机耕地、买客货车跑运输、小型养殖、种植地黄等药材、开饭店等。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开车跑运输的,还没有很成功的。
二、影响移民村个人创业致富的消极因素
(一)“离根离乡”——社会资本重建之路的艰辛。
1、亲戚关系的远离。
亲戚关系是一系列的结构化道具和组织原则,因此是一种社会资源 。亲戚关系在乡土中国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通过亲戚关系,人们容易形成信任。人们只愿意将钱借给自己信任的人,尤其是在比较贫困的村庄和社区,农民经常从自己的亲戚和邻居那里取得或者得到帮助。其次,通过亲戚关系,在紧急或者是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为彼此提供无偿的援助。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从侧面反映出,在远离原有亲戚关系之后,移民村村民要获得精神、资金等等支持变得异常艰难,社会秩序也受到影响。
2、社会网络的脱离。
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网络在传统社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得到信息,还可以信任所获得的信息;社会网络也可以帮助获得资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经济和物质等帮助。移民在整体搬迁的时候不得不与他们原有的社会网络相疏远,也很难再从他们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需要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而这对于迁居他乡、缺少社会联系的移民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二)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行为的消极影响。
移民前的生活方式致使创业的积极性不强,主要是信心不足。一方面,长期在豫西山区生活积累的生存智慧就是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在移民搬迁前,村中有小煤窑、硫磺矿,村民挣钱相对容易,大家普遍认为做生意是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才能干的。搬迁新址之后,只能靠农业养家,日子实在难过,大家才陆续想办法创业,行动就不免过于被动和谨慎。另一方面,正如俗话说的“人穷志短”,大部分村民有很大的致富意愿,但缺少资金,不能正确对待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遇到失败就担心再次投入仍会打水漂。
(三)创业信息的缺乏。
村民们搞创业都是自己学习一切,把握市场是靠参照去年或是别人家的收益情况,没有办法及时、准确得到市场信息,更别提预测市场走向。据长期在镇政府帮忙的该村大学生村官介绍,他不介入村庄具体事务,主要是负责向村民们介绍市场信息,但是村里的电脑被封了,他也无能为力。
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组织,文化娱乐生活也很单调,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据镇邮局的邮递员介绍,S村没有个人订阅报纸,只有村委和一个企业订了几份。在走访对象的家中,看到的多是过期的几张报纸。村里家家户户通了有线电视,按说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但是中央台的农业频道介绍的信息很有限。
(四)政府政策扶持在实践中的“走形”。
1、政策扶持方面。按照国家的规划,河南省和M市移民局都有不少扶持移民村稳定、发展的政策,这里只介绍近年的关于创业方面的政策。根据河南省移民办2005年79号文《关于移民后期扶持的有关规定》和《M市移民局生产开发工作意见》。为落实移民“搬的来、住得下、富得快”的总体要求,结合该市移民生产、生活现状,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分批、分类、分期对移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但是,对于移民局的文件和宣传,村民们反映,以前只知道村里通知领什么补助款了才会听到一些政策介绍,平时没听到政策宣传;现在也根本没有什么培训,要交钱才能到市劳动局报名学习两天,然后就被分批带出去打工了。
2、资金扶持方面。在农村创业,最缺的就是钱。移民村村民大都是从山区出来,本身缺少资金积累,村庄外出精英很少回村投资,加上移民导致村民的亲戚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都不同程度的弱化、断裂,都导致以往熟人社会中相对容易的借钱变得极其艰难。亲戚们离得远了,走动不方便,关系就越来越淡了,借钱不容易;当地村民可能有钱,但是大家互相不熟悉,借不成钱;本村的人都是熟人,但是大家都刚刚重建家园,很多人自己都顾不住,没法借钱。最后只能是贷款,据村民们反映,大家都是老实巴交的种地汉,很少会去贷款,没有和银行打过多少交道,不知道国家的政策,高利贷又不敢贷。
另一个资金扶持来源是移民后期扶持。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发放标准按照中央统一规定,每人每年600元,每半年发放一次。 根据政策,后期扶持资金可以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进行项目扶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可以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村庄采用的是每人每年600元,每半年发放一次。这虽然可以保证国家的帮助细水长流,防止出现部分村民拿到钱就乱花的现象,也使创业的村民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以应对需要。
3、技术扶持方面。村民创业的技术缺乏。几年来,镇上一直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站,大部分村民也没有一技之长,都大多按照移民前的方法和思路。村、镇有时会搞技能培训班,但往往刚开始的劲头很大,后来就往往半途而废。据调查了解,村庄2008年举办了2次培训,培养了45人次,镇政府举办过几次养殖业讲座,但很多村民不知道。村里也来过人搞培训,但是主要是推销农药、化肥。村民创业的技术一般靠自己通过亲戚关系或者是社会网络学得,也有自己尝试后积累的。
三、结论和反思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移民村村民创业限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政府扶持政策的走形、村庄公共权力对村民创业扶持的缺失和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行为的消极影响,导致移民村村民的个人创业陷入了困境。
对于异地安置的移民村,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尽快致富”,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首先,需要切实改变移民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支持、引进的项目当成政绩工程的观念和做法,建立长期扶持、指导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移民村进行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并落到实处;其次,提升移民村村庄公共权力的效用,组织各类合作组织,提高村民创业的互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从移民搬迁前后社会环境变化的角度入手,提高村民创业意识和奔向幸福生活的自信心。鼓励、引导他们参加村庄各种互助合作组织,构建新的社会网络,锻炼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村民富裕和村庄和谐。□
本文得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百村十年观察项目支持。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发展与农村政治)
注释:
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M市移民局文件.移民"3111"培训.http://www.mengzhou.gov.cn/zfxx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63。
L市移民局文件.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C0550-0202-2008-00002).http://www.lyymj.gov.cn/Html/ruler/13574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