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深入开展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相关学习。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选定了纸盒包装设计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研究,以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为开展载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选题研究,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文献资料研究、美术设计学习研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设计的实际应用的深入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绘画设计的意义,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关键词】设计·应用;第二课堂;纸盒包装
小学生的《美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内容的说明中定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开设的设计·应用课程是面向普通民众的普及性设计教育。
一、深入开展小学“设计·应用”课程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又要谈及深入开展小学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呢?其意义又在哪里?先来看看《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通过“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从这三点的学习目标中,不难看出培养学生逐步关注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勤于观察、敏于發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这两点是最难达成的。但是这些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要素。《美术课程标准》针对“设计·应用”课程提出的这两点目标其实是着落在对“设计·应用”的准确认识中的。
“设计·应用”教学不同于纯美术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实用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更关注“人”,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学科。在保证作品的美观的前提上要必须重视设计的实用性,也就是要确实了解使用的人到底需要什么。在实现实用性和人文性的过程当中我们自然需要观察、发现、计划、借鉴,在实现产品的过程中自然需要精于制作、耐心细致、团结合作。于是,这些能力品质都能够得到培养。所以深入研究“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着必要性。
二、选择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深入教学的原因
在我们明白了深入开展“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的重要性后我们也要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在小学开展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来看一般每班一周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设计·应用”只是四大美术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显然,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难以让学生深入探讨“设计·应用”中所包含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的。再从其他方面考虑,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设计领域感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虑到操作制作的时间等等,都可以看出如果要展开深入学习就需要另寻途径。
在正常教学之余,第二课堂是一个可供利用的有效时间。首先,第二课堂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安排。其次,美术老师对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安排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掌控性。可以针对“设计·应用”课程的人文性和实用性进行深入地教学。第三,第二课堂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老师可以从各个班级中选择合适的学生人选作为深入学习“设计·应用”课程的对象,便于老师观察和设计教学。第四,这一部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可以反过来在平时的课堂当中成为其他学生的带领者,作为团体学习中的引导者,帮助更多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从而以点带面共同成长。
三、逐步深入开展“设计·应用”课程教学
针对我校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深入学习,笔者也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笔者选择了六年级“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当中针对纸盒包装的设计应用课程作为研究尝试的目标,在各个年级中选择了一些学生进行任务教学。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在探索尝试过程中开展的步骤。
1.选择合适的主题方向为切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选择纸盒包装作为课程开展的载体,主要是因为:(1)纸盒包装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纸盒包装接触的经验,方便学生观察、了解和认识;(2)纸盒是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便于学生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3)纸盒便于携带,方便学生带出学校,实际检验自己的设计效果。
在确定好以纸盒包装为设计的载体后,笔者考虑了选择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具备明确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方便学生初次学习时更好地研究和观察。结合市场和我们所处的佛山地区的地域特色,笔者确定了第一次带着学生深入学习的对象为“佛山盲公饼”。佛山盲公饼是佛山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佛山地区的文化特色,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产品,它的纸盒包装一定也具备了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同时作为一种常见物,随处可以购买,购买的受众广泛,方便了解。这些都符合我们开展课程学习的需要,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分析了解产品及产品的纸盒包装
确定了切入点之后,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佛山盲公饼,通过组织学生在网上查找佛山盲公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让学生了解佛山盲公饼的历史由来,了解为什么佛山盲公饼能成为代表佛山的一个重要的特产手信,它有什么特色,它的外包装经历过怎样的变更等等。其次让学生到超市、商店中寻找和购买佛山盲公饼,观察它现有几款包装、售价以及引导学生观察盲公饼的外形特点,手感和口感特点,分析它需要的外包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3.做调查切实深入实际
对产品有了认识了解和一定的判断之后,笔者带领着学生对体现实用性的一个重要要素——人(目标消费者)进行了解分析。对于消费者的了解分析,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学习尝试。其中一个是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的基本要求和一些共性需要。而且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涉及到问卷设计、问卷制作、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统计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团结协助共同解决问题,问卷调查要求的严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工作态度。同时,这一次问卷调查的尝试也让学生习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将能够把问卷调查的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中去。另外一个则是访谈法,这个方法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盲公饼的消费者进行访问,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纸盒包装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就一个问题跟身边的大人进行详谈。当然在这一部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有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帮忙,主要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一个这样的学习体验,知道一个东西的实用性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设計是为“人”而存在,并不是要把学生像一个真正的专业设计人才一样进行培养。
4.结合实际与综合所学知识设计新包装
在学生深入了解产品的人文内涵和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喜好和要求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开展了实际的包装设计制作工作。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东西与自己的创意结合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注意保留了孩子设计中的童稚性和创造性,这是孩子创作中最重要的闪光点,一定要避免设计表现成人化。
(1)针对新包装再做调查并及时改进
当学生完成了包装设计之后,为了检验实用性,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工作习惯。笔者还安排了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制作进行检验,拿着做好的盒子找身边的“盲公饼”消费者进行访问,并听听他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再进行适当的修改。
(2)完成作品后总结分析
最后一个学习的步骤是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这个学习过程进行一次总结分析,提炼学习经验。这一个步骤非常的重要,是这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生能否把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进行迁移,用于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一轮深入学习的完美收官。
四、总结
这一次针对学生深入学习“设计·应用”课程的尝试研究,所有教学步骤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以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当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重点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当学生完成了从了解认识产品、访问调查目标消费者、进行整合分析、设计制作、再调查及修改和最后的总结分析的所有流程之后,孩子真正深入地认识到设计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完整的走一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体验和培养。当然,这个过程还体现了很多老师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受传统教育和教学影响的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例如,容易急着为学生下定义,唯方法和技巧论,容易过多地为学生打点一切,不太相信学生的能力,等等。幸好,老师也是不断地学习和进行自我调整,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这一次研究尝试使我获得了相当多宝贵的经验,让笔者有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尽可能地设计更好的“设计·应用”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设计·应用;第二课堂;纸盒包装
小学生的《美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内容的说明中定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开设的设计·应用课程是面向普通民众的普及性设计教育。
一、深入开展小学“设计·应用”课程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又要谈及深入开展小学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呢?其意义又在哪里?先来看看《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通过“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从这三点的学习目标中,不难看出培养学生逐步关注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勤于观察、敏于發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这两点是最难达成的。但是这些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要素。《美术课程标准》针对“设计·应用”课程提出的这两点目标其实是着落在对“设计·应用”的准确认识中的。
“设计·应用”教学不同于纯美术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实用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更关注“人”,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学科。在保证作品的美观的前提上要必须重视设计的实用性,也就是要确实了解使用的人到底需要什么。在实现实用性和人文性的过程当中我们自然需要观察、发现、计划、借鉴,在实现产品的过程中自然需要精于制作、耐心细致、团结合作。于是,这些能力品质都能够得到培养。所以深入研究“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着必要性。
二、选择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深入教学的原因
在我们明白了深入开展“设计·应用”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的重要性后我们也要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在小学开展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来看一般每班一周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设计·应用”只是四大美术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显然,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难以让学生深入探讨“设计·应用”中所包含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的。再从其他方面考虑,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设计领域感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虑到操作制作的时间等等,都可以看出如果要展开深入学习就需要另寻途径。
在正常教学之余,第二课堂是一个可供利用的有效时间。首先,第二课堂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安排。其次,美术老师对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安排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掌控性。可以针对“设计·应用”课程的人文性和实用性进行深入地教学。第三,第二课堂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老师可以从各个班级中选择合适的学生人选作为深入学习“设计·应用”课程的对象,便于老师观察和设计教学。第四,这一部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可以反过来在平时的课堂当中成为其他学生的带领者,作为团体学习中的引导者,帮助更多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从而以点带面共同成长。
三、逐步深入开展“设计·应用”课程教学
针对我校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深入学习,笔者也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笔者选择了六年级“设计·应用”领域课程当中针对纸盒包装的设计应用课程作为研究尝试的目标,在各个年级中选择了一些学生进行任务教学。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在探索尝试过程中开展的步骤。
1.选择合适的主题方向为切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选择纸盒包装作为课程开展的载体,主要是因为:(1)纸盒包装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纸盒包装接触的经验,方便学生观察、了解和认识;(2)纸盒是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便于学生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3)纸盒便于携带,方便学生带出学校,实际检验自己的设计效果。
在确定好以纸盒包装为设计的载体后,笔者考虑了选择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具备明确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方便学生初次学习时更好地研究和观察。结合市场和我们所处的佛山地区的地域特色,笔者确定了第一次带着学生深入学习的对象为“佛山盲公饼”。佛山盲公饼是佛山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佛山地区的文化特色,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产品,它的纸盒包装一定也具备了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同时作为一种常见物,随处可以购买,购买的受众广泛,方便了解。这些都符合我们开展课程学习的需要,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分析了解产品及产品的纸盒包装
确定了切入点之后,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佛山盲公饼,通过组织学生在网上查找佛山盲公饼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让学生了解佛山盲公饼的历史由来,了解为什么佛山盲公饼能成为代表佛山的一个重要的特产手信,它有什么特色,它的外包装经历过怎样的变更等等。其次让学生到超市、商店中寻找和购买佛山盲公饼,观察它现有几款包装、售价以及引导学生观察盲公饼的外形特点,手感和口感特点,分析它需要的外包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3.做调查切实深入实际
对产品有了认识了解和一定的判断之后,笔者带领着学生对体现实用性的一个重要要素——人(目标消费者)进行了解分析。对于消费者的了解分析,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学习尝试。其中一个是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的基本要求和一些共性需要。而且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涉及到问卷设计、问卷制作、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统计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团结协助共同解决问题,问卷调查要求的严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工作态度。同时,这一次问卷调查的尝试也让学生习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将能够把问卷调查的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中去。另外一个则是访谈法,这个方法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盲公饼的消费者进行访问,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纸盒包装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就一个问题跟身边的大人进行详谈。当然在这一部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有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帮忙,主要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一个这样的学习体验,知道一个东西的实用性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设計是为“人”而存在,并不是要把学生像一个真正的专业设计人才一样进行培养。
4.结合实际与综合所学知识设计新包装
在学生深入了解产品的人文内涵和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喜好和要求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开展了实际的包装设计制作工作。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东西与自己的创意结合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注意保留了孩子设计中的童稚性和创造性,这是孩子创作中最重要的闪光点,一定要避免设计表现成人化。
(1)针对新包装再做调查并及时改进
当学生完成了包装设计之后,为了检验实用性,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工作习惯。笔者还安排了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制作进行检验,拿着做好的盒子找身边的“盲公饼”消费者进行访问,并听听他们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再进行适当的修改。
(2)完成作品后总结分析
最后一个学习的步骤是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这个学习过程进行一次总结分析,提炼学习经验。这一个步骤非常的重要,是这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生能否把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进行迁移,用于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一轮深入学习的完美收官。
四、总结
这一次针对学生深入学习“设计·应用”课程的尝试研究,所有教学步骤的提出和实施都是以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当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重点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当学生完成了从了解认识产品、访问调查目标消费者、进行整合分析、设计制作、再调查及修改和最后的总结分析的所有流程之后,孩子真正深入地认识到设计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完整的走一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体验和培养。当然,这个过程还体现了很多老师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受传统教育和教学影响的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例如,容易急着为学生下定义,唯方法和技巧论,容易过多地为学生打点一切,不太相信学生的能力,等等。幸好,老师也是不断地学习和进行自我调整,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这一次研究尝试使我获得了相当多宝贵的经验,让笔者有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尽可能地设计更好的“设计·应用”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