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者,听从内心的声音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诗人陈抟是个十足的归隐者,他在《归隐》一诗中写道:“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在他看来,惟有归隐,才能拥有心灵自由,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最自然、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命时光。
  文学上颇负盛名“竹林七贤”,个个好酒。有一幅刻砖壁画《竹林七贤图》,图上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抚琴,阮咸摇扇,刘伶捧杯,阮籍、山涛、王戎席地而坐,面前置有酒杯,向秀颓然似醉,七人各具独特情态。他们常纵酒清谈,遗落世事。
  清酒之外,“竹林七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另类”的一群人,他们把酒作醉的归隐行为,原本是时代造就的。
  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归隐者。2000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女医生如是,37岁那年,因厌弃喧嚣都市中教人身心疲惫的生活,和丈夫双双辞职,放弃都市,到终南山租下一处居所,开启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如是和丈夫的选择,是想让生活的节奏慢一点,远离城市的拥挤、污染、雾霾和垃圾食品,而不是颓废,更不是逃避现实。春去秋来,女医男耕,度过七年之痒的“如是夫妇”,在时光静好的山林里互相陪伴。饮泉、品茗、读书,岁月忽然慢了下来。山间的习习清风,让曾经劳累的心变得晴朗、安宁;门前的春华秋实,抹去了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的痕迹。“归园山居烹药引,竹影花香静炼丹”,没有了各种应酬、交际、人情往来,这样的生活,好不惬意自在。在如是看来:与相爱的人在喜欢的地方一起生活,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更多的是忍世。忍世,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等待伺机而发。围棋战术中,有个棋局叫珍珑棋局,白方杀死自己一片棋子,故意舍弃很多棋,黑方还以为白方糊涂。到最后,真相大白,白方非但没输,反倒拥有了海阔天空的回旋之地。
  李宗谔的父亲李昉是宋太宗时的宰相。他在父亲执政时,为了避嫌疑,远离权势,常常车马俭朴,与贫寒的官员没有什么区别。一天,李宗谔在路上遇见父亲的官轿,李昉马前的官员不知道他是本家公子,就严厉呵斥他并侮辱了他。此后,李宗谔每见到这个人,就自己躲了起来,以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感到惭愧。这是成语“呵辱自隐”的出处。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善良、大忍之心,李宗谔终成为一代英杰。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归隐之人,都有其因由,真正的归隐,绝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心灵的抉择。唐朝诗人白居易《中隐》一诗有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中也说过:“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避也好,忍也罢,作为归隐行为,都是顽强地生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归隐者,“内心无杂念,灵台常空明”,他们所听从的,永远是来自内心的声音。
  程应峰,湖北省作协会员,《读者》《博爱》《格言》等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童心坐标》《阳光有声》《智慧的花朵》《世界的苍凉,等你用手指弹开》《给生命一个弧度》《心灵比眼睛更可靠》等。
其他文献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一次颇具浪漫色彩的经历。有一次他去青海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汽车抛锚了,手机也没有了信号,目之所见,全无人烟,一片荒野。司机满头大汗地修车,他实在无聊,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行走,漫无目的。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忽然感觉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此时他忽然看见,天与地相接的地方,落日将整个天地漂染成一个玫瑰色的梦境,他在一瞬间惊得目瞪口呆。他跟我讲述的时候我看向他的眼睛
期刊
编者按:如是,现代生活的新隐士。与传统的隐居生活不同,她并非为了躲避都市灯红酒绿的热闹繁杂而客居深山,享受山水田园的恬静淡雅。而是一种“吾心安处便是家”的情怀,城市与山林一样,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据点。对她而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无需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的释放本性,如是而已。  终南山,这个历代有着贤达名仕隐居的名山,以前是如是经常采药的地方,那时对它早已是心向往之。山林是一个能量回归之所,它总是能
期刊
如同心灵鸡汤总是要将老禅师作为男主角拿出来讲述一番一样,论道说禅在明人小品文中已成风尚。张潮继承和发扬了谈禅的传统,在《幽梦影》中道家美学追求和佛禅的意趣可谓是随处可观。张潮善于利用清风明月、空林松风来引发禅意诗情,将其创作格调和对生命的体悟都牵涉进入别样的禅地画境。正如林语堂所言:“这是一部文艺的格言集,这一类的集子在中国很多,可是没有一部可和张潮自己所写的比拟。”而《幽梦影》中所展现出来的清新
期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清政府吓破了胆,急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准备进攻武汉。  但民众似乎并不打算与统治者坐同一条板凳,就在清政府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北京老百姓纷纷奔向银行用纸币兑换银洋,市面一片狼藉。10月14日,翰林徐兆玮在日记里说:“金融恐慌已极,钞票纸票纷往取现,信成银行门口以警察守
期刊
每个人的周围肯定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跟你聊天,一聊天就大吐苦水。上司如何冷血讨厌,同事下级如何愚蠢懒惰,他付出很多却总有人跟他作对。  还有另一些人,在你接受领导安排的一项又一项工作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以前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你:“别那么傻!他们凭什么这样使唤人?给你多发多少薪水,值得你这样拼命啊?”  无论哪一种人,都是慢慢的负能量。为什么总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他们为什么总用别人来折磨自己
期刊
清明过后,东风一阵暖一阵寒来得不太分明,却在一朝间染绿了树梢,任浅浅碧色于它不甚温柔的掌间上下飘忽,就像此时的一捧春茶,在水的沉浮中,慢慢打开了蝶样的诗谣。  饮一杯四月的清茗迎接拂晓,这样早早的诗情最适合品读《诗经》的味道,这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第一部诗集。诗三百,恰如三千年前,一盏好茶蔚然成香。  因为是最初,所以正如大地的头一缕春意来不及细细梳理,还裹着泥土的不拘气息,潮腥带雨地沁人心脾。
期刊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从面对死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不同。面对死亡,人类感到格外惶惑,格外恐惧,因为他是有理性的存在,他意识到死亡而活着,他是走向死的生。一次,一位古罗马统帅率领着他的百万大军行进。百万大军行进,场面该是何等壮观
期刊
诗中之意非常明确,就是艺术高于一切。这个以诗言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书法大师米芾。  米芾,字元章,生于1051年,殁于1107年,一生痴于书法艺术,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字,淋漓畅快、奇变纵横。传世墨迹颇多,其中尤以长卷及小品为最重。  米芾自幼即聪慧过人,酷爱诗书,尤好古人翰墨。八岁临帖,十岁即迷上碑刻。但最初几年,米芾的长进不大。为此教他的私塾先生很不耐烦,先生的态度让
期刊
卫鞅是卫国的公子,姓公孙,名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领导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还未来得及推荐他,他就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公叔痤,说,你病得这样,不能主持政事,咱们国家如何是好。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公孙鞅年龄虽然不大,很有才能,希望你把整个国家交给他领导。魏惠王不以为然而冷笑。公叔痤在魏惠王临走的时候,偷偷告诉惠王,王上不用公孙鞅,一定得杀了他,不让他出境。惠王答应了。公叔痤又召见了
期刊
文言汉语本来是成熟语言,言简意赅,一字一意。可惜所谓白话文运动把汉语推回到幼稚阶段,用两个字组成的同义词(字)、近义词(字)甚至是反义词(字)取代原来的一个字。啰里啰唆不说,可恶的是,经常这么用,导致后世模糊了近义词的区别,互相取代乱用,甚至把反义词当同义词用,造成汉语失去了严谨的内涵,使得人们交流出现众多歧义,更使人在阅读古籍时出现偏狭,最终使得人的思维变的浅薄粗糙。  比如说“身体”。在今人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