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路在尔心,尘嚣何足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f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一次颇具浪漫色彩的经历。有一次他去青海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汽车抛锚了,手机也没有了信号,目之所见,全无人烟,一片荒野。司机满头大汗地修车,他实在无聊,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行走,漫无目的。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忽然感觉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此时他忽然看见,天与地相接的地方,落日将整个天地漂染成一个玫瑰色的梦境,他在一瞬间惊得目瞪口呆。他跟我讲述的时候我看向他的眼睛,那里满蕴着憧憬和生命的光辉。
  这样的经历常常让我想起陶渊明在采菊之时一个悠然转身后所看见的南山。生命中总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仿佛能让人在一瞬间顿悟宇宙天地间那至诚至真的道理,这种道理往往不能喻之于怀,却能使人生命中的某一个部分得以完成。尘嚣和山林,仕宦和渔樵,华厦和陋室,归结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让古今多少人艰难地徘徊着。所以当子规啼叫了,到人的耳朵里却成了一句恳切的劝告——“不如归去”。
  人的根在自然之中,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病也越来越多。除了肌体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很多人拼命工作无非为了财富,可财富到手反倒更加空虚,这又是为何?还有人厌倦了名利争斗,渴望归隐山林,我告诉他:“你果真厌倦了,现在就可以去啊。”可他却说:“等我攒够了钱,就在山中买个别墅归隐起来。归隐也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听到这里,我知道他真的误解归隐了。让我们跟随古代名士的脚步,去探寻那萦绕在古今人们心中的归隐之路。


  君子行藏,正气清扬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说君子得到重用就出仕做官,辅佐君王治国;不被重用就退隐。很多人认为这是孔夫子在无奈的情况下采取的消极做法。实际上这是大大的误解。
  君子出仕的前提是用人者与君子的价值取向一样,一定要是符合道义的。反之,不被重用就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退隐起来继续完善自己的人格。姜太公垂钓就是典型的例子。屈原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也是这个道理,君子者,一行一藏之间皆体现着对自我道德信条的坚守。
  伯夷叔齐,采薇守志
  提到固守节操并退隐山林的故事,不得不提到伯夷叔齐。他们的故事除了归隐,还有中国文人的挨饿传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二人所作的《采薇歌》更是常常被人唱起: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登上西山啊,采摘薇菜。残暴代替残暴啊,不知谁是谁非。神农、舜和禹都已经消逝啊,我们将依靠谁?去哪里啊去哪里?生命就这样衰微!)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每个人都有一份坚守。只是这种坚守也有格调高下之分。以利为利者的坚守是利,所以为了这种坚守他们可以放弃尊严、道德、正义等最起码的价值信条。而以义为利者的坚守是义,为了这份坚守他们可以放弃富贵、荣辱甚至生命。前者遭人唾弃,后者受人尊敬。归隐,要归于内心的操守。
  忘路远近,豁然桃源
  提到归隐之乐,人们定会想起陶渊明。我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陶然”这个惬意的词汇就是“像陶渊明一样”的意思。他的诗篇用语太过素朴、简洁,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稚拙的伟大力量。
  他曾一度处在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因其出生在已开始没落的仕宦大家,他的出仕可以说是背负着重振家业的厚望。但他始终都是不快乐的,否则他也不会把官场比作樊笼。使他归去的导火索于今看来也颇为可笑:上级领导来视察,别人告诉他要穿正装、扎上腰带迎接。却不想,他放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解印归去了。其实他不快乐太久了,此时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离开罢了。
  他的归隐不是因为国家灭亡,也不是因为受到诬陷诽谤,只是不快乐。当别人汲汲于富贵,争相跳入官场的时候,他却鄙夷地说自己是“误落尘网中”。只有山水田园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世人所苦苦追寻的很多东西在他这里都被放下,于是有了那篇美得惊心动魄的《桃花源记》。
  那个武陵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现桃花源的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和我朋友的经历一样,都是在一个茫然无措的时候。忘了自己走了多久、多远,忘了自己与尘嚣的万般牵挂,此时自然才会将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你。而后面的“便舍船,从口入”更重要,你一定要放下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番天地。当他出来之后“处处志之”,此中有了太多机巧的成分,结果必然是“遂迷,不复得路”。
  归隐,要归于忘机的陶然之境。
  闭门深山,心安净土
  《小窗幽记》说:“淡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即便未去山林中隐居,但是内心的田园是一定要有的,且要耕耘不辍。当你想要奔忙在这个尘世的时候,先检省自己是否事事都做到了心安,是否有做违心之事。如果心安了,就可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果心平了,就可以“闭门即深山”;须知心安之处皆为净土,那便是我们的世外桃源。
其他文献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吐故纳新,深刻变革将成为2016人类的主题。所有抱残守缺陈陈相因的旧思路旧观念,将在人类的变革面前呻吟。革故将成为主流,革故将成为生活方式,革故将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色调,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是新旧势力的交锋。美国大选、日本军事崛起、中东乱局、俄罗斯炫耀武力、伊斯兰国恐怖袭击、石油价格剧烈变动、朝鲜核试爆、互联网对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层影响等,世界正处于剧烈的变局
期刊
编者按: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与
期刊
日前,公司新一年经营方针目标的分解工作,各部门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论证,艰巨的目标被各部门有序地分解细化掉了,笔者走访了部分员工发现,员工对明年的目标胸有成竹、工作的激情很高。  实现下一年的方针目标,程序化管理是基础,而“激励”则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上一年年度目标的超额完成,是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显现了公司激励管理手段的成效,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激励”和充分实现“激励”的
期刊
第四站:丹凤县文化局  从商鞅封邑遗址下来,我在古城村到处找“商鞅遗址保护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走遍了整个村子,却始终没找到,无奈,只得再次返回村长家去请教,村长建议我到文化局去问,因保护站隶属于文化局。  于是我再次返回丹凤县。丹凤县的文物保护部门隶属于文化广播电视局,在一个小院子里办公,西面是平房。我敲开了文物保护执法队办公室的门,巧遇执法队张股长。张股长能讲普通话,沟通顺利了不少。  
期刊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藉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藉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
期刊
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有无相生”这些玄奥的道理后,老子渐渐把目光转向了社会现实当中。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道的根本体性和规律说了一番,归根结底还是要说我们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去治理。  老子的假想读者是谁呢?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个人说话或写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听众和读者而发的,比如《论语》是孔子的“群弟子,记善言”的结果,拿今天
期刊
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在但泽出生。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属于德意志,后来成为了波兰的领土。也许是上天注定,他将成为一个失去国籍、跨越国界的哲学家。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这是叔本华的经典名言,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精彩写照。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始终以一种有异于常人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并且在充满主观、偏执、狭隘与自私的角度中,发现了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叔本华的所思所
期刊
背景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更加深层意义的挑战。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鞭炮不能放了,娱乐只剩下一台春节晚会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
期刊
人过中年就像上满发条的钟表,总是一刻不停地跑着,转着,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停下来,休息一下。初夏,得暇,与友人驱车前往一座寺院,想去寺院里好好地静静心。寺院的住持是一位有思想的朋友,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进入他的禅房,他正与一位湖北建筑商谈寺院工程的建设,寺院正在开工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学交流中心,尽管手续完备,但还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听了住持的介绍,寻求清静之心不免忿忿不平。住
期刊
在中国文化里,“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大多数的“隐”其实是“显”,低者以“隐”为“名”,如明代的陈眉公,时人讽为“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此即鲁迅所说之“帮闲”;中者以“隐”为“退”或“伏”,如谢安之“东山”、诸葛孔明之南阳,“隐”只是一种准备或潜伏的阶段,最终还是要达到“显”;高者可算是“渔樵闲话”之“渔樵”了。但是渔樵闲话起来,仍然是历史、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