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的力量关怀教育现实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看到孩子们刻苦学习,从周一到周五清晨到夜间,周六周日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我就开始思考一些与时代潮流可能格格不入的问题:孩子们的童年只能用来读书吗?为什么成年人可以享受每周仅工作五天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的待遇,却不允许孩子们有片刻的喘息呢?教育的大部分内涵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就只是学业成绩吗?
  2006至2007年在伦敦所接受的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可资比照中西教育的经验,并触发了我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继续思考,同时对国内中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产生了更强烈的质疑。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孩子们的玩耍时间越来越少,成绩排名和分数至上愈演愈烈,这些残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生疑: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做着正确的事情?
  直觉对我说中国教育肯定是出了问题,并且问题不小,因为我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学校的功能变成了灌输“知识”,那实在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自小学至高中只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的话,那么孩子们的品格教育该由谁来负责?孩子们以高分数低品行跨入成人行列,是不是社会的一个灾难?
  到伦敦之前,我从事了7年的教师用书出版。那些图书是配合中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使用,主要内容均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去伦敦读书原本只是为了了解国际出版惯例,没有想到却导致了我回国后的出版转型。对中国教育的质疑使我对此前所从事的出版感到无趣,因为我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所缺乏的不是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方法,而应是全社会如何来看待和理解“教育”这两个字。
  我只是做出版的,于教育其实是门外汉。虽然我上不能影响国策,下不能教书育人,但幸与出版结缘,可以通过书籍与读者们一起寻找更完美的教育形态。2008年初从伦敦返回北京之后,尊师园团队以“尊师园书坊”为书系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深度思考教育、叩问教育真谛的书籍。于是,尊师园书坊既是一个书系名称,也是一个民营团队的出版追求。
  
  对教育多层面的思考和关怀
  
  尊师园团队希望通过出版向读者们推介对于教育有独特见解的作者,寄希望于通过传播作者们的真知灼见,改良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
  书坊的书稿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大陆作者的原创作品,二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著作,三是从台湾引进简体字版权。
  我们选择书稿的唯一标准是“思考教育”。也就是说,作者是在切实思考教育,并体现对教育的人文关怀。无论这份思考和关怀是从学术角度,还是源自实践层面。
  2008年夏,尊师园书坊通过台湾左岸文化引进了黄武雄老师两部作品的简体字版权:《童年与解放》和《学校在窗外》。黄老师所主张的“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解开了我此前苦苦思索的一个命题: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黄武雄老师在其著作《学校在窗外》中这样说“打开经验世界的同时,必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抽象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借助抽象,从特殊经验去寻找经验的普遍性,再从普遍性回来深入刻画经验的特殊性”,“只要不压抑孩子,让孩子天生的创造力自由发展,同时协助孩子与世界真正联结,孩子的创造力就会随着他的经验世界的拓广,源源不绝,并且变得更生动活泼,创造力也会与抽象能力相互攀结,两相缠绕而往高处提升。”借助黄老师的观点,其实不难发现国内教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学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其实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如果说黄武雄老师是从理论层面剖析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下这些作者则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教育。李雅卿老师的“种籽手记”,林文虎老师的《好老师在这里》,苏明进老师的《希望教室》,李崇建老师的《移动的学校》、与甘耀明老师合著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等书籍中荡漾着的是作者们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满满的爱。这份爱使得他们在教育实践的荆棘丛中摸索前行,用实际行动来体验和诠释教育,并将这些体验和诠释形成文字与读者分享。
  《家庭作业的迷思》以犀利的观点、大量数据来颠覆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家庭作业的惯性思维,让读者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假如老师和家长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在真心疼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的同时,是不是在做着未来悔之晚矣的蠢事?
  
  在书里寻找更完美的教育形态
  
  尊师园书坊希望读者阅读这些书籍之后能开始反思中国教育的现状,厘清什么才是教育的真义。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教育的过程是无法还原的。如果一个陶瓷在经过了原料选择、素烧、釉烧、彩烧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之后发现是次品,是不令人满意的,大不了砸碎了重新来过。但这无法应用在人的身上。我们是否需要对于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慎之又慎呢?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是否需要一再省思呢?我们是否真的有把握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是优质品呢?如果是次品,责任和后果该由谁来承担?
  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小孩子喜欢读书坊的书籍。一位老师在博文中这样写道:“……我为他的阅读很是发愁,可有一次意外地发现推荐给他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他看得津津有味,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点,他的需求点就是对自由学校的向往,对被人尊重的期待……”我不晓得尊师园书坊是否适合小孩子阅读。这些图书所展现的教育型态与中国当前教育现实出入太大,我担心会给孩子们带来无谓的心理落差。
  如果这些书籍影响到的读者中有一位老师,那么我相信这位老师所带班级的孩子们会多一些快乐。虽然这位老师不见得可以撼动整个教育体制,但是他(她)至少可以给所带班级的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空间。就像上面博文中小孩的心声,这位老师可以稍稍满足孩子们“对自由学校的向往,对被人尊重的期待。”
  如果这些书籍影响到的读者中有一位家长,那么我相信这位家长应该不会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未来的安身立命之间划等号,应该会意识到功课的学习不能充斥孩子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们需要时间去玩耍、去接触自然,孩子们也需要时间给自己留白,哪怕是发呆、什么都不做。
  一位读者这样评价他所看到的书坊:“尊师园书坊的主题落在教育的原点……从黄武雄先生的书开始,是对理想教育和理想学校的追求;‘种籽学苑’、‘全人’……是对人的本质的重视、关注、护养……;‘好老师’里所谈的经验很少是纯粹就做法而言,而是满溢希望、爱与祝福——还有什么比这三者更符合教育、靠近心灵、涵养人生?现实难以超越,阅读携我前行,确实,读‘尊师园’的书,我有着深深的感动与感恩,我能够看到‘更多、更完美的教育形态’,我也愿意去寻找,哪怕只是且只能在书里……”
  如果家长和老师们通过阅读尊师园的书,可以了解到这些优秀的作者们对于教育的行动和思考,并由此引发自己对于教育的反思,这应当就是尊师园书坊存在的价值了。
其他文献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祥地,诞生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等众多实力雄厚、影响深远的出版机构,云集了邹韬奋、胡愈之、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郑振铎等一大批出版大家和文化巨匠,优良丰厚的出版传统源远流长。目前,上海出版正面临着与台湾出版同样一个新的课题,即在高科技对新闻出版业态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时代,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传统出版业态如何与新业态齐头并进、共赢共荣。但
期刊
21世纪无疑已经进入跨媒体出版时代。随着各种电子阅读产品的产生,实体书将逐渐消退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2010年6月,Q2 Kindle电子书与实体精装书的销售比例为 180:100,而2010年全年则达到143:100。今年Amazon(卓越亚马逊)电子书销售量也已经超越精装书。当然,截至2010年7月,Amazon也只拥有63万本电子书,和好几百万本的实体书比起来仅是冰山一角,而且电子书只贩卖了
期刊
数字出版是海峡两岸出版同仁、乃至全球出版同仁、社会公众近来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其来也迅疾,其势也磅礴,为我们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如何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让其以更强大的力量来促进我们两岸的出版合作和提升华夏文明在全球的影响力,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下面是我对有关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海峡两岸拥有文化传播最基础的优势,就是拥有相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我认为
期刊
近几年,数字出版在国际出版业内得到快速发展,大陆和台湾也在紧跟国际潮流,将数字出版看作出版领域新的战略支点和经济增长点。两岸出版业应审时度势、共谋合作,推动数字出版,应在华文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等方面,形成共识,谋求共赢。关于构建数字平台,繁荣华文出版,本人略陈管窥,建议以下几点:  一.华文出版物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厚资源和广阔空间,需两岸出版人共同研究与开拓。在我看来,内容
期刊
曹昇是位极其低调的作者。除了新书宣传期偶见他抛头露面外,很难再听到和他有关的消息。他隐于人前,不喜热闹的日子,过着简单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15岁便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岁毕业,是早慧的少年。而后一直生活在这座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和优美风光的城市。他沉迷于历史的研究十余年。2007年,他在天涯上连载的李斯的故事出版成书,在当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该书被读者评为“年度
期刊
电子出版时代来临,对两岸出版业来说,似乎冲击盛大,因为网络普及与电子科技轻松转换语言与文字,将会导致大者恒大,小的就慢慢消失,而其中出版集团的营业额与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电子化时间长短与出版质量等的纵深影响,两岸该如何因应呢?  笔者试着再剖析两岸华文市场未来定位时,发现载体(手持阅读器)的多元不会影响华文电子书内容发展,而市场才决定一切。市场绝对不单靠大陆内需市场,国际化才是重点。若要走向国际化,
期刊
这是一种敏感体质    书香:我之前看您的blog,上边写《西夏旅馆》新书发表会时您的感觉,觉得自己像“卖洗发精的夜市摊贩”。当时是不是很紧张?  骆(笑):还好,在台湾后来那些年跑习惯了。  书香:之前看《联合报》报道,您和罗智成老师有过一个对谈,他说您实际上会有一点点内外分裂,您文字内蕴的能量和待人接物的害羞,形成鲜明对比。  骆:这是体质啊。我后来确定我大儿子也是这样。我20岁之前,就是高中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    近几年,各种媒体崛起,为出版界注入新鲜血液,图书出版百花齐放。特别是不断涌现的畅销书,为读者奉上丰厚文化大餐,带给读者更高的阅读热情,直接推动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每一本畅销书,都有一个成功的策划故事。本刊有意对近几年两岸知名的畅销书进行详细的调查。我们选择七类图书,其中包括经管类(营销企管、财经投资等)、科普类(计算机、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家庭百科等)、社科类(心理励
期刊
作为一个读者,只要你没有因为资讯爆炸、选择瘫痪而得了“精神厌食症”,未来只会更方便、更有效率、甚至更便宜地阅读。  想想看,没有网络经济前,你就已经有去书店买书、图书馆借书、站在书店偷偷或光明正大把书看完、租书店租书或者跟别人借来读等多种途径。  现在有网络了,还可以在网上订购实体书,有些书甚至可以在网上搜到全文阅读,当然现在也有网上分章或整本租阅的平台、或者下载电子文件后在手机、平板计算机或其它
期刊
如今,Kindle、iPhone、iPad等电子阅读产品,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出现重大突破,也让数字内容发展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新的阅读器与内容集结,是新阅读行为形成的重要关键。而且,不管是日本、美国、台湾或大陆,纸本实体书出版的营业额或销售状况都呈现往下走的趋势,举世皆然。网络多样化,在线内容愈来愈丰富,人类寻求解答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前,透过到图书馆查书籍数据,现在,靠Google等搜索引擎就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