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要重点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高師资队伍能力、创新培训管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关键词:教育教学 协同育人 师风师德 能力提升
一、“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师资队伍现状
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高,教师教学与管理脱节;教师参与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不高,有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双高教师(高学历、高职称)和在行业有影响力的教师数量较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不大。
实施“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将教学环节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书”和“育人”相互融合贯通,课堂教学融入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与较高职业素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高职人才。在推荐教改模式顺利进行中,建设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对师资队伍的高要求
1.转变陈旧理念,学习新的教改理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掌握现代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是成为一名思想之师、智慧之师的首要条件。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改革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促使教师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求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专业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管理脱节,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中渗透人文关怀,并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实践与科研活动中去,使教学与管理不再脱节,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解决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将教改落实为自觉行动、主动成长,彰显教书育人的本质。
2.掌握宽泛的专业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宽泛的专业基础是指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他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他去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他去学习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他认为,这些东西对于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学森讲这番道理,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同样是有必要的。面临教学改革,专业教师如何打破陈规,创新思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只有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改的顺利进行。
3.练就娴熟的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化能力。专业技能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指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能,比如说项目的开发与管理、设计的流程、操作的过程、工具与仪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实际操作技能无法从教材里完全反映出来,需要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操作,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教师除了是教学能手以外,不仅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与技能,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社会化能力(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有效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之总和),善于与社会(企业)沟通交流,熟知行业所需人才,设计课程,实施教学。
三、“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推进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变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学、轻管理的局面。主要表位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充实队伍,改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等途径,争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上有大的发展。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立足学校现有师资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内涵建设,实现总体水平的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师德建设,渗透人文关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共同活动的特殊认识过程,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于校内外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师风师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监督与评价,及时宣传与表彰,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营造崇尚高尚师德的氛围,建立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树立教师的榜样形象,以教师崇高的人格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将师德要素纳入绩效考核项目,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将教师的德与利关联起来。
2.创新导师制度,提高队伍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一对一”转化为“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形式,即由一个有扎实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业务水平的老教师,与企业中德高望重的资深管理者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一起,负责带一个年轻教师,承担传、帮、带培养任务,辅助年轻教师的成长。不仅要组织他们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当好教师的基本要领,掌握教学艺术。安排企业专家定期来校授课、参与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的信息交流,使教师适时掌握行业动态,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娴熟的技术带进校园,传播于课堂。
3.提升培训管理,服务教师发展。师资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师资的能力要求,对每个教师进行能力结构分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有效合理的培训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一是校内加强校本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促使教师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落实,不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二是加强各类专项与定向培训,如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安全处置等,促使教师从书本中抬起头来,拓宽视野,提升教师的社会化能力。三是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或者挂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品牌文化、产品工艺、材料运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级各类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宝贵之路,只有从学习中感悟,从感悟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培训的功能,提升教师的整体内涵,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四、结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关键所在,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必须加大力度,走“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利群、林大静,以实施新教学模式为契机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教育教学 协同育人 师风师德 能力提升
一、“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师资队伍现状
面对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不高,教师教学与管理脱节;教师参与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不高,有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双高教师(高学历、高职称)和在行业有影响力的教师数量较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不大。
实施“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将教学环节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书”和“育人”相互融合贯通,课堂教学融入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与较高职业素养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高职人才。在推荐教改模式顺利进行中,建设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对师资队伍的高要求
1.转变陈旧理念,学习新的教改理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掌握现代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是成为一名思想之师、智慧之师的首要条件。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改革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促使教师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求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专业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管理脱节,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中渗透人文关怀,并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实践与科研活动中去,使教学与管理不再脱节,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解决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将教改落实为自觉行动、主动成长,彰显教书育人的本质。
2.掌握宽泛的专业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宽泛的专业基础是指除了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他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让他去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他去学习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他认为,这些东西对于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钱学森讲这番道理,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同样是有必要的。面临教学改革,专业教师如何打破陈规,创新思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只有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改的顺利进行。
3.练就娴熟的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化能力。专业技能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指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能,比如说项目的开发与管理、设计的流程、操作的过程、工具与仪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实际操作技能无法从教材里完全反映出来,需要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操作,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管理,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要求教师除了是教学能手以外,不仅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与技能,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社会化能力(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有效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之总和),善于与社会(企业)沟通交流,熟知行业所需人才,设计课程,实施教学。
三、“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推进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变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学、轻管理的局面。主要表位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充实队伍,改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等途径,争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上有大的发展。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立足学校现有师资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内涵建设,实现总体水平的提升。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师德建设,渗透人文关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共同活动的特殊认识过程,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于校内外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师风师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监督与评价,及时宣传与表彰,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营造崇尚高尚师德的氛围,建立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树立教师的榜样形象,以教师崇高的人格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将师德要素纳入绩效考核项目,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切实将教师的德与利关联起来。
2.创新导师制度,提高队伍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一对一”转化为“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形式,即由一个有扎实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业务水平的老教师,与企业中德高望重的资深管理者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一起,负责带一个年轻教师,承担传、帮、带培养任务,辅助年轻教师的成长。不仅要组织他们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当好教师的基本要领,掌握教学艺术。安排企业专家定期来校授课、参与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的信息交流,使教师适时掌握行业动态,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娴熟的技术带进校园,传播于课堂。
3.提升培训管理,服务教师发展。师资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师资的能力要求,对每个教师进行能力结构分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制有效合理的培训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一是校内加强校本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促使教师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落实,不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二是加强各类专项与定向培训,如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安全处置等,促使教师从书本中抬起头来,拓宽视野,提升教师的社会化能力。三是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考察、学习或者挂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品牌文化、产品工艺、材料运用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各级各类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宝贵之路,只有从学习中感悟,从感悟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培训的功能,提升教师的整体内涵,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四、结语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关键所在,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必须加大力度,走“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利群、林大静,以实施新教学模式为契机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郑启明、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