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有一个“物理环境”,物理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有人形象地称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味”。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应怎样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课本上的知识虽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正确的,但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要想完全掌握这些知识,还必须按照认识论,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首先在物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的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但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是千变万化的,是较难捕捉的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可根据教学需要,把一些物理现象,有控制地重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特别是中学物理所讲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力的三要素的概念、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使学生建立起物理概念,确切掌握物理规律,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如在讲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时,我们就可结合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理性的东西变成具体的感性的呈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了,另外在得出规律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由学生亲自参与做物理实验,对巩固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二、通过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1)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人曾总结过: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一做,这说明了动手做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正提倡素质教育,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再是那种高分低能的庸才,故在初级教育阶段我们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而实验教学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首先应多提供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在物理教学中,不能由教师满堂灌,而应有的放矢的敞开课堂,多提供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可让每位同学用小平面镜看自己的脸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改变镜到脸的距离,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得出结论。
其次应让学生都“动”起来。应尽量创造让学生分组实验的条件,并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分组实验时,应尽量避免少实干多旁观的现象,强调学生:实验时应齐动手,齐出力或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条件,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如果善于引导,必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演示“大氣存在压强”的“水杯倒置”实验时,如课本上的图用硬纸片或塑料片把装满水的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先启发学生思考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再验证说明纸片不落,水也不流出,说明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然后让学生思考若将杯口朝侧面,又有什么现象,并让学生演示,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说明大气压强在各方向都存在。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杯子中的水不满实验能成功吗?试试看并分析其原因。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说,有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如果加强实验,就可把一堆枯燥的概念规律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喜欢它。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凡是有实验的课,效果特别好,不管从哪个学生身上,我们都可捕捉到兴趣和好奇的影子。例如:纸杯烧水的实验,手影游戏,马德堡半球实验都能引人入胜,并发人深思,学生一定会想:“我们用的锅都是金属的呀,怎么纸锅在火上不被烧着?”手影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呢?……中学生好奇、好动,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就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跃跃欲试。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引起更浓厚的兴趣。鉴于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巧借物理实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但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手段,而且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并且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一、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课本上的知识虽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正确的,但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要想完全掌握这些知识,还必须按照认识论,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首先在物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的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但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是千变万化的,是较难捕捉的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可根据教学需要,把一些物理现象,有控制地重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特别是中学物理所讲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力的三要素的概念、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使学生建立起物理概念,确切掌握物理规律,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如在讲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时,我们就可结合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理性的东西变成具体的感性的呈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了,另外在得出规律后,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由学生亲自参与做物理实验,对巩固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二、通过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1)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人曾总结过: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一做,这说明了动手做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正提倡素质教育,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再是那种高分低能的庸才,故在初级教育阶段我们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而实验教学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首先应多提供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在物理教学中,不能由教师满堂灌,而应有的放矢的敞开课堂,多提供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可让每位同学用小平面镜看自己的脸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改变镜到脸的距离,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得出结论。
其次应让学生都“动”起来。应尽量创造让学生分组实验的条件,并鼓励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分组实验时,应尽量避免少实干多旁观的现象,强调学生:实验时应齐动手,齐出力或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条件,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如果善于引导,必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演示“大氣存在压强”的“水杯倒置”实验时,如课本上的图用硬纸片或塑料片把装满水的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先启发学生思考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再验证说明纸片不落,水也不流出,说明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然后让学生思考若将杯口朝侧面,又有什么现象,并让学生演示,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说明大气压强在各方向都存在。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杯子中的水不满实验能成功吗?试试看并分析其原因。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说,有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如果加强实验,就可把一堆枯燥的概念规律变成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喜欢它。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凡是有实验的课,效果特别好,不管从哪个学生身上,我们都可捕捉到兴趣和好奇的影子。例如:纸杯烧水的实验,手影游戏,马德堡半球实验都能引人入胜,并发人深思,学生一定会想:“我们用的锅都是金属的呀,怎么纸锅在火上不被烧着?”手影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呢?……中学生好奇、好动,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就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跃跃欲试。学生动手操作,则能引起更浓厚的兴趣。鉴于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巧借物理实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不但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手段,而且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并且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