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如何上好初中语文古诗词,这是大家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受到了古典诗词之美,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简单看法。
  一、借助网络资源,走进诗人
  古诗词说到底,年代久远,不单从语言习惯上还是从行文结构上与现在孩子们有不少距离。对于孩子们来说,反感没有,毕竟诗词读起来是朗朗上口的。如何消除诗人与孩子们的距离,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温庭筠、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从而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横向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果孩子们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反复吟诵,体会抒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诵读特有的功效。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词是语言艺术,学诗词就要朗读。因为对于诗词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了诗的意境中。我在教学中用了三步法来指导吟诵:一是听我范读,感受语调;二是自读,找节奏;三是放声诵读,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完成此三步和诗词的理解感悟息息相关,学生的理解到位了,吟诵的感情自然就到位了。在教学《破阵了·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我先让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学生情感体验有了,吟咏起来就真的有了实实在在的感情,我能感受得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悲愤)——自己已年过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酬。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让人读后扼腕长叹——可怜白发生!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两个典故,表明作者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志向。其爱国之心一览无余!曹操的《观沧海》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理解曹操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心潮澎湃,有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以天下为己任,志在一统神州,再造太平盛世的胸怀。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历代而不衰的经典。既然能称之为经典,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考验,是因为作品含有永恒的东西,这种超越时代的内涵,不是通过哪一位老师分析讲解就可明白晓得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通之情,晓之理。
  三、发挥想象,丰富诗意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創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如教学《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让学生展开联想: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范仲淹站在山头上,放眼望去,茫茫戈壁绵延千里,大漠中升起袅袅炊烟,直上苍天,飘散,远去,已是夕阳时刻,日落千嶂,荒芜。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城门禁闭,仿佛紧锁着将士们内心的无奈,他们望着遥遥远方,故乡的温馨,怎不令人思念?描绘的是一幅壮阔悲凉的边塞黄昏景象,暗示着边塞将士内心的恐惧、孤独、思乡的无奈,以及讨厌战争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四、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我在教学时也因实际进行。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上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如教温庭筠《望江南》中,让学生发挥想象,极力描写思妇对丈夫思念之切和思之不得见的痛苦之深;教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进行再创作,改寫成一篇景物描写短文。通过用散文化的语言把温庭筠的《望江南》、王湾《次北固山下》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本人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神秘之美。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好文章都是不断改出来的。可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師并不重视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教师辛苦地批改作文,学生麻木地看评语”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老师始终居高临下,学生始终被动接受,因而学生不容易将教师的批语和评语的理论转化为一种写作的实践。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
期刊
来信一:程序设计读者陈文来信:我是一名应届生,本科学习电子商务,现在面临毕业,却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对计算机语言比较熟悉,
期刊
Radeon 9800SE,开心还是悲愤?    9800SE本是ATI供给OEM的芯片产品(仅具备4条渲染管线)。9800SE在中国发布的第一天就冠以了限定中国市场的名号,并被涂上浓重的中国特色——改造!虽然管线破解有一定的成功率,但是通过软件改造成功后完全可以媲美9800Pro核心。但随后褒贬不一的评价也伴随着它走过了它的一生。缺陷产品的屏蔽,向中国倾销库存品,免费的午餐果然不是好吃的等等……
期刊
随着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已成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技能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要素,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再处理,吸纳相关教学素材,使其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都在提倡探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因为过去是接受性学习的,现在要采取矫枉过正的宣传,而是达成科学课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与农村的界限越发模糊,原来所谓农村人与城镇人的叫法儿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现在的城乡结合部或者距离城镇比较远的农村,存在这样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青壮年农民子弟外出到城镇务工,以维持或者追求生活质量。随之而来的最大问题是,青壮年农民子弟外出务工后,其子女就被成为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往往长期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只能跟随其父母的长辈们一起留在农村。由此而来的留守儿
期刊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方式,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恰当呢?  一、在学生独立思考或解题遇到障碍时开
期刊
当今世界,是数字化信息网络教育时代。原有的课堂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困扰英语教师的一大重要问题。要想达到在英语教学课堂上,中小学生能“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动评价”这一低负高效的教学目的。作为21世纪的英语教师就必须变革现有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
期刊
学习是件苦恼的事情吗?当然不苦恼,现在《电脑爱好者》将会以在线广播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什么?最酷的硬件知识、最新的导购技巧、更多的网购信息、软件使用经验之谈!总之,学也要让大家学得高兴、学得快乐,掌握实用的知识,总不是件坏事吧!
期刊
老同学我可找到你啦    放假回家,忽然想组织同学聚会,平时光和几个死党联系了,其他人呢?  直接在“找人”一栏里输入要找同学的姓名,这么多重名的人啊!那就点击旁边的“高级搜索”吧(见图1),按照图示的详细个人信息(生日、家乡、星座、高中、初中、小学),再筛选一下,不信找不到你。直接选择准确的地区及学校、班级,就可以直接通过班级搜索同班同学了,避免了一个个名字输人的麻烦。
期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这都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是提升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