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亿之后,娃哈哈迷失?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间竞争的结果,是群体思维的对抗与较量。娃哈哈应该依靠强大的品牌以及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发挥优势,驾驭市场。
  
  自07年与达能的商标权之争以来,娃哈哈这家素来低调的公司以正式进军奶粉行业的“噱头”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此前在2009年,娃哈哈就突破性实现了436亿元的营业收入,并因此成为了饮料行业最赚钱的公司。继此之后,娃哈哈频频爆出要实行多元化发展的声音。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更是在诸多媒体前提出要在适当的时候进入调味品、奶粉、零售业务等不同的行业。
  
  多元化扩张
  
  23年的时间,娃哈哈仅靠18万贷款,就从一家校办工厂发展成为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巨无霸,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种不可撼动的地位。自从这家企业进军饮料以来,就已经开始不断将“触角”伸向各种饮料之外的领域。这家企业似乎想做一个全能选手,在所有的行业中都能大展拳脚:从瓶盖、瓶坯以及设备的加工制造,到果冻、瓜子、童装、矿业等产品的批量入市,娃哈哈的产品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娃哈哈的多元化扩张“历史”已经很多年了,但遗憾的是,无论前几年推出的瓜子、果冻、方便面,还是后来的日化产品在市场上都逐渐销声匿迹,甚至还没来得及与消费者“亲密接触”,就匆匆离去。而如今,这家企业又高调推出了奶粉,娃哈哈这种又一多元化的举措会继续重演其他产品的历史,还是会将企业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些目前都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品尝了百亿成果之后的娃哈哈,想要快速实现自己的千亿梦想昭然若揭。
  
  速度的背后
  
  所谓有因必有果,娃哈哈如此速度的发展与其恰当的市场策略密不可分。企业通过向饮料设备制造业延伸来降低成本,也节约了原材料、水、电等资源。在销售上,娃哈哈采用了销售额定岗定编,考核销售额人均贡献率,有效了低了销售过程中的人员成本。同时,娃哈哈采用区域营销的模式降低运输半径降低了成本,并以此打造了一些区域性强势产品。在管理模式上,娃哈哈得益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这使得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渠道管理模式并拥有资金链优势。
  但是,这些成绩远远不能遮挡所面临的困惑。近些年来娃哈哈所涉及的产品,败多成少。这并不是企业品类延伸的宿命,而是其策略上的问题。娃哈哈大多采取跟进超越的方式,对市场上畅销的一线产品,模仿跟进,而后降低成本激励渠道辅以广告支持,这也让产品确实取得迅速超越同类产品的效果,但所反映出的弊端也同样明显。
  当处于品牌竞争初期时,单一的模仿品牌比较容易,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企业赚钱速度快,“催生”出的新品牌也打理容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上品牌竞争的加剧,只是一味的模仿,会使自己本身的品牌被“稀释”,管理起来更加混乱,也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固定的形象,最终导致品牌的分裂。
  如今的娃哈哈,业绩的高速增长,整体销售额已经十分巨大,即便对市场上的一线产品模仿跟进很成功,也难以支持其高速增长的要求。娃哈哈需要为其充裕的资金寻找新的用途,需要为集团拓展新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点似乎才是王道。
  
  品牌硬伤
  
  品牌,是消费者的一种需求。当市场上同类产品品牌少、影响力小时,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品牌知名度,谁的知名度高就偏爱谁,不需要什么品牌核心价值。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品牌就是在这个黄金期崛起壮大的,这是抓住了中国市场被激活放大的机遇。
  但是,当一个品类中的品牌多了,竞争就会升级,竞争也会向着更加深刻的品牌内涵层面发展。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以“美汁源”健康清新传递品牌形象,而养生堂又以“农夫山泉”“农夫果园”“清嘴”“水溶C100”颇具创意而贴近消费者。而相比之下,娃哈哈似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传神的诉诸品牌形象与这些竞争对手抗衡。笔者不禁联想到一些似乎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娃哈哈多年沉淀下来的品牌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是什么?娃哈哈扩张市场又依靠着什么样的优势?娃哈哈实施多元化,最有利的武器是什么?为什么娃哈哈近期推出的产品不尽人意……这些也都能证明如今的娃哈哈品牌名声大,品牌影响力却日渐空虚。
  概括来讲,娃哈哈真正的硬伤在于品牌系统管理。这也是国内很多快消品企业较为普遍的通病与硬伤。娃哈哈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思路,即以生产思维为导向建设品牌,凭着“上级”的感觉去界定产品的方向。然而就饮料行业而言,最终为产品买账的就是普通消费者,只有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产品的品牌、定位恰当结合,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这也给娃哈哈指出了一个方向:应该更多的注重研究目标消费者的心智认知,研究消费者的偏好。笔者认为,娃哈哈如今已经成为了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的知名品牌,也具备了系统提升其品牌的基础,可以针对其品牌及旗下核心产品进行周详的消费者调研,研究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系统的调研娃哈哈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个性、品牌联想。
  不仅是娃哈哈,很多企业都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品牌知名度的打造,而忽视了品牌认知度与品牌联想的提升以及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培养。高频次广覆盖的广告只能渲染品牌知名度,对其认知度的提高并不一定起到很好的帮助,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群体思维的对抗与较量。娃哈哈应该依靠强大的品牌以及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发挥优势,驾驭市场。
其他文献
人员增加的速度非常快,大家还不知道你是谁我是谁,更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特长和处世的风格。他们有许多纷乱的焦虑、困惑和不安全感。    销售团队初创期,新团队成员既兴奋又紧张,他们往往带着很高的期望,他们会试探新环境和销售经理,在短期内很难准确的自我定位。另外,新工作环境里的规划、新团队里的人际关系、销售经理是什么样的人、公司会怎样发展、自己需要怎样去做销售等等,都是新团队成员所困惑的。他们有许多纷乱
期刊
在初创期这个发展阶段,销售经理最适合的领导方式应该是“命令式”。    销售经理要想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须要对自己所带领的团队进行定位,而弄清楚团队特征是对团队定位前必做的功课。  那么,初创期的销售团队都具备怎样的一般特征呢?在团队的初创期,新业务员们既兴奋又紧张,新鲜感特别强,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充满期望(高期望);但每个人都有些焦虑、困惑和不安全感,自我定位不清晰(试探环境和核心人物),同
期刊
重新挖掘以前的经历及所受到的教训,并把它们充分运用到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上,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2004年冬天,当招聘人员找上门的时候,迈克·戈尔登正心满意足地负责科勒公司的家具部门。他并不想找寻新工作,但是当他得知这个上市公司的全部董事都在等着面试他时,他再也无法抗拒了。原来这家公司就是史密斯·威森公司(Smith & Wesson),它是一家拥有150年悠久历史的枪械生产商,而如今却陷入了
期刊
借助新兴市场的“中国化”趋势,中国企业有可能最终打破“代工不挣钱、品牌不值钱”的死结。    小事凭“是”,大事凭“势”。小事只要做对了就行,而要成就大事,非得借势不可。  电子产业从模拟向数字技术的大转移,造就了三星和LG。“电信的黄金十年”成就了Nokia,也铸就了华为的辉煌。而全球制造业的大迁徙,则将大半个凋敝的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然后,金融危机来了。GE公司CEO伊梅尔特说,金融危机
期刊
引导团队产生充分的“化学反应”,从而达成绩效上的突破及相对稳定。    当销售团队的稳定期结束后,整个团队将迎来黄金阶段——高产期。高产期销售团队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团队成员逐渐具备了娴熟的销售技巧,能够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团队业绩越来越稳定;团队内的派系观念基本消除,成员们开始愉快的合作,能够及时沟通,协力解决各种销售问题,能够自由分享观点与信息;士气空前高昂,成员能力往往超出预期,并能为领导
期刊
即使消费者认同贵州醇的酿造环境,但他们会认同这个美酒标准吗?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酒文化,是酒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2008年中国白酒产量约572万吨,2009年中国白酒生产总量达到706.93万吨。虽然白酒已经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但是,何为美酒,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市场上销售的品种繁多的白酒,消费者也只能从自己的口感和其广告上进行判断,并不能进行科学的辨别。  据报道,9月初,在白酒市场
期刊
作为雇主,如果你认为某位员工会对排名做出积极回应,你当然可以这样鼓励。但重要的是,必须根据个人情况区别对待。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衡量指标和各类排名的世界里。消费者使用它们来比较最新的产品,父母和决策者分别依靠它们来评估学校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水平。但是,当排名被用来评价员工表现时,结果又会如何呢?    疑问    人们常常会认为,彼此之间进行表现对照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持自己的高
期刊
“如果富人都是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话,也许我的境况会稍微好点。”    陈光标在他的名片中如此介绍自己,“中国首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十大优秀志愿者。”  公开资料显示,陈光标,199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曾经做过针灸、推拿大夫。2
期刊
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上下结合,适者为上,这是销售团队管理的原点。    2007年,我正为湖南的一家快销品企业服务。在这家企业上半年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会议上,长沙市场的李经理和郑州市场的陈经理成为这次会议上的批评典型。  长沙市场是公司的战略性区域市场,在李经理手里也运作5年了,市场基础较好也比较成熟,2007年上半年虽然比去年同期销量增长了30%,但费用却增长了35%,而且管理比较混乱,离公司
期刊
产业集团和投资集团不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在具体运作上有很大的差别。    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涉及能源和矿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高档物业、物流等行业的民营多元化企业集团,刚开始是将煤矿等业务整体当作一个产品投资,等增值后就把矿产卖掉来获取收益。后来集团老总看到矿山发展得非常好,不但企业本身在增值,而且投资的金属矿、煤矿等产品也在增值,于是转而去经营矿山,做矿产的开采和销售等业务。虽然集团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