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参观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参观型”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通过知识点的讲授,选择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基地或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从而获取并验证所学知识,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克服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突出了社会教育功能和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参观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教学方法;参观型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下,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如何使青年学生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中,依据系统论原理,探索并设计、实施了“参观型”教学法。
  “参观型”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通过知识点的讲授,选择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基地或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从而获取并验证所学知识,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直接触动,体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克服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突出社会教育功能和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是中学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参观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随着政治教育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同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参观型”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明显的特点在于: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论认识的深化。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思维相结合,强烈的现场参与感可以触发和增强理论思维的兴奋点。“参观型”教学通过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某一事理,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观点在参观中去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理论认知在参观体验中得以深化。
  二是促进学生人格品德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人格品德的养成,既需要教师的理论传授,更需要一个养成的客观环境。“参观型”教学所选择的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场所,是学生人格品德养成的最佳客观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人格品德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
  三是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知识传授的“信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很强,他们以一种怀疑的心态看待纯理性教育,对教师的“苦口婆心”难以“接受”。总认为教师讲的“太虚”。通过“参观型”教学,学生深受典型事例的感染和革命先烈闪光事迹的熏陶,增强对教师理论知识讲授的“信度”,增加了对国家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认同和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二、“参观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扎根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呈现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景象。“参观型”教学必须着眼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结构的需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和转化。
  (一)更新观念,走出教学误区
  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重结论轻过程,冷落和忽视发展、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机械接受,评价标准单一等,弊端甚多。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阻碍学生成长,岂不是误人子弟?新课程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强调,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反对重结论轻过程、重关注学科轻关注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尽快走出以往的教学误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把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观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持新理念进行创造性教学。
  (二)区分对象,选准教学内容
  “参观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组织学生参观,不同于一般的参观访问,更不是观光旅游。政治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活教材”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内容时刻“衔接”生活,精选素材,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脱掉政治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因此,必须选准选好符合中学政治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具有典型教育功能的参观场地。如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等,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饱含历史精神的场所进行参观,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与政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知与认识,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带领学生到一些红色革命圣地,让学生通过亲临伟人当时生活、工作过的环境,受到党性教育,从而更加坚定信仰,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摒弃铺张浪费、金钱主义的不良观念。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思想政治。
  (三)周密筹划,科学组织实施
  “参观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减轻学生的责任,反而要求学生精心地进行教材解读。为了使“参观型”教学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引起重视,教师在参观前要做好动员,提出要求。同时,要布置参观教学任务,如做好参观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回校进行讨论等等,使学生觉得参观不是旅游,而是学习,在接受教育。考虑到“参观型”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在参观现场进行,一般需要聘请参观指导教师,如参观单位领导或有经验的讲解员,任课教师事先要与参观指导教师充分沟通,说明教学的主要内容、参观目的、学生基本情况、参观要求等,让对方做好参观教学的准备。参观过程中,还可预先参与被参观单位协商,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实践,从而加深对参观内容的认同。   (四)着眼实效,做好教学总结
  “参观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教学活动结束后,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总结,深化参观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体会或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评比;或以“参观型”教学内容为主题,组织开展演讲比赛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又能通过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真正达到“进头脑”的目的。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小结,指导学生理性分析参观教学内容,总结参观教学感受,要把“参观型”教学总结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促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努力构建课堂与现实结合、校内与校外互为补充的“网络全景式”教学模式。
  三、“参观型”教学的管理机制
  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点,获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适当加以处理,转化为教学情境,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思想政治课灵动教学的一种常态。离开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灵动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观型”教学是由组织、制度、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教学活动。为了保证“参观型”教学的顺利进行及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机制,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有厚实的基础,灵动教学才能有施展拳脚的舞台;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有旺盛的活力,灵动教学才能绽放生命的时空。
  (一)组织领导管理
  加大对“参观型”教学的扶持力度,把“参观型”教学内容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逐步完善各个环节、细节的管理,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手段,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相应的教学效果监控体系,实施正规的教学管理。同时,“参观型”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有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还需要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所有这一切,仅仅靠教学负责单位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要有校领导的重视、参观单位的协助才能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施过程管理
  实施过程管理重在检查。学校应建立不同层次的领导、督导检查制度,对“参观型”教学活动进行随机检查和监控。各级领导检查的重点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纪律等。同时,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以征求意见、问卷调查和调研等形式,收集参观基地、学生、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对“参观型”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对后续“参观型”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文件管理
  教学文件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和记录性的所用。教学文件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各种有关“参观型”教学的规章制度,教学过程记载、教学效果评估资料等。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可以规范各类教学参观行为,指导参观活动,对违规的以及未达到要求的教学行为起到約束作用,从抓教学文件管理入手,可以掌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进展,便于监控和指导。
  四、“参观型”教学的意义
  “参观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和指导、组织管理学生进行实践性参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知识,从而达到体验式教学的效果。
  (一)对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加强专业能力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方面,“参观型”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的改革有导向性作用。它超越了式样和形式设计教学的层次,将重心放在概念设计教学。教师因此对整个专业知识结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有更进一步的体验性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形成以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主干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思路,真正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践要求。由此,形成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各种具体场景的生动感受经验,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其寻找新的设计思想,有助于学生理性思考和积累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形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更新。“参观型”教学,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对环境的各种认知和设计思路,更适宜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参观型”教学既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更新的过程,又是其开展基于实践要求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改革的驱动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生成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是按照“传递——接受”的模式进行灌输,学生对知识掌握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不深,部分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难以升华为学生的素质。“参观型”教学,形式上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挥,重点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其核心理念是要追求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它既不是脱离书本的一味社会活动,不是完全的课外活动,也不会达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高度,更多的是基于学科教学。该教学法的运用,使知识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参观基地中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自主地构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的结果,而不是外在塑造的结果。“学习即成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生成的观点强调学生“由内向外”“自然而然”“符合发展规律”地发展。“参观型”教学法,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将内化于心的各种品德知识不断升华为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信念并转化为品德行为,进而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信念与品德行为融为一体,思想品德进一步得到巩固,从而实现品德行为的习惯化,学生素养得以内在的生成。学生内在素质的生成是在参观实践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内在生成是“参观型”教学法有效运用的目的和归宿。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都在担负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重任。但毫无疑问,思想政治课更有独特的地位,思想政治老师需要每节课都触及甚至震动学生的灵魂,立足于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的教学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政治老师既要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又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课外去观察,让自然、社会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我们需要启发学生在课下做深层次的思考。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指导,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肖建湘,尤强.“参观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03).
  [2]张虹.对改进优化思品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5).
  [3]陈君生.“参观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艺术,2005(02).
  [4]胡勤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法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围绕体验式教学,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课堂活动、拓展课外活动、设置开放性问题等五方面入手,优化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体验式教学;课堂教学  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日常生活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品德,使小学生能够在意识初步形成的时候通过一定的亲身体验,形成自己的观察能力和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化已经覆盖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活力,特别是近几年微课的兴起,给我们的各科教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近年来,微课在高中物理这门学科中也被广泛应用,但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效果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结合课题研究实践,就高中物理习题微课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習题微课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应把兴趣摆在第一位,让幼儿对阅读充满热情和渴望。关注山区留守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家园合作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幼儿感受阅读的快乐,积极参与阅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山区;留守幼儿;早期阅读   目前全社会都在推广阅读,随着中高考的改革,阅读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凸显。幼儿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弘扬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改革之间的完美结合,许多老师开始重新调整教学策略,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相联系,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该学科知识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及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效课堂、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
一、情境呈现  三角洲作为河流与海洋的连接带,是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也是陆相细粒泥沙入海后的首要沉積场所。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洪水时漫流淤积,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城市,在近两千年的河流堆积作用下不断形成,但随着人类活动对长江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的形态和水文特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滩是否面临着再次
【摘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思维的动力,并在解决探索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引出-分析-应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雨春笋般不断涌现。学校对生本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生本教育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识字教学,还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识字教学课堂,从而使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生本教育观;小学;识字教学  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阶段教育状况下,生本教育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意
【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讨论、解决问题、积累成功经验,建立勇于探索的自信与能力。改革课堂教学,落实课题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练习内容,学用结合,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与生活;高效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在教
【摘要】成长记录袋被小学许多学科广泛应用,它的本质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通过一定的资料积累,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成长记录袋是体育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关注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做好学生体育学业过程性评价,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的功能。我校设立专项课题,深入开展实践研究。现将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情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科学,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唯一的标准。学生在八年级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处于新的认知,如何通过良好的教学使学生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认识物理世界,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初中物理;信息化;实验教学  2015年,我国首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