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精髓。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也不是无能为力,而是要根据大道的本性,遵循自然的规律,于“无为”处实现“有为”。这是管理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或者说是终极的管理目标。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做到“无为而治”,达到于“无为”处实现“有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删繁就简,回归教育本质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删繁就简的目的不是为了少做事、不做事,而是“精于心,简于形”, 科学管理, 反思进取,抓住主要矛盾,不搞花架子,不瞎折腾,这样的简单才能切实高效。
1.心境宁静,淡看得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学校管理者需要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情怀,放下功利,看淡得失,才能让自己、让老师们轻装上阵、从容工作,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师生的成长、谋划学校的发展。
2.制度简约,职责分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但“制度上墙”不等于“制度入心”,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心”的人才能做得好。而且制度并非多多益善,过于繁杂的规章制度不容易执行,还会制约了自己,抹杀了师生的灵性。因此,学校制订制度要注意适合本校的实情,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学校的分工要清晰细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将管理由复杂变为简单,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努力地做好。对于上级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学校可以变应对为常态,使得各项工作更有序;而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尽量不作无效或者低效的干预。
二、润物无声,注重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理念制度、学校环境、宣传展示、课堂教学、各种活动等,而这一切外显形式的最终目标都是指向育人,即让文化内化、根植于人心。因此,学校的一草一木、宣传板报、壁画雕塑等,都应该体现学校的文化价值、特色和品位;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也应该贯穿于各科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综合实践、社团活动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甚至学校管理者也应该把自己当作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让学校文化“入眼”“入耳”更要“入心”,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两点。
1.校园环境少一些口号标语
校风校训、制度上墙,在某些场合是必要的,但事实上对师生的教育作用并不大。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照片:国外的某些景点里,专门用中文标出了“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扔垃圾”等警示语,可是这些标语并不能阻止少部分素质低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见,这些口号标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还不如把这些标语改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既鼓励了孩子们的创作,又能营造一个美的环境氛围,让师生浸润其间,接受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教育过程少一些生硬说教
经历告诉我们:看到的比听到的深刻,做过的比看过的深刻。老子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苏轼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一千遍不如试着做一遍,学生是如此,教师亦然。因此,学校管理者不妨少一些在大会小会上说教,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师生在体验中成长。还要注意率先垂范,关注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细微处更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学校的每一处视觉空间、每一刻听觉时间、都是文化育人构成,通过这些外显形式的有机构成营造成学校文化氛围。环境建设也好,教育行为也好,巧妙的“留白”,“处无为之事”,更能收到好的管理效果。
三、民主决策,追求理念认同
学校的决策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关键。自上而下的决策,虽然简单省事,但是部分教师不理解,造成工作被动在所难免;当决策有失偏颇时,还会招致老师们的消极抱怨,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订、重大事项的决定等,需要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表面上看,实行民主决策似乎比领导决策更麻烦、更复杂、更浪费时间。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民主决策不但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还有利于促进教职工对决策的理解,对理念的认同,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觉推动决策的实施,增强教职工关心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尊重差异,以点带面促发展
一支师德修养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支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师的能力素质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尤其是需要推行教育改革,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如果逼着大家同步前进,结果只能是逼着部分的老师透不过气,疲于应付,不但不能达到发展的目标,效果更会适得其反。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发现、选拔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让他们作为先行者,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感染更多的老师。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师们外出学习,在學习中更新理念,提升能力,让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由心而发,教学行为的改变从点滴做起,从而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为”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文理念下的一种柔性管理。做个学校管理的有心人,遵循规律、以人为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达到于“无为”处实现“有为”的境界。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做到“无为而治”,达到于“无为”处实现“有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删繁就简,回归教育本质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删繁就简的目的不是为了少做事、不做事,而是“精于心,简于形”, 科学管理, 反思进取,抓住主要矛盾,不搞花架子,不瞎折腾,这样的简单才能切实高效。
1.心境宁静,淡看得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学校管理者需要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情怀,放下功利,看淡得失,才能让自己、让老师们轻装上阵、从容工作,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师生的成长、谋划学校的发展。
2.制度简约,职责分明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但“制度上墙”不等于“制度入心”,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心”的人才能做得好。而且制度并非多多益善,过于繁杂的规章制度不容易执行,还会制约了自己,抹杀了师生的灵性。因此,学校制订制度要注意适合本校的实情,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学校的分工要清晰细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将管理由复杂变为简单,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努力地做好。对于上级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学校可以变应对为常态,使得各项工作更有序;而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尽量不作无效或者低效的干预。
二、润物无声,注重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理念制度、学校环境、宣传展示、课堂教学、各种活动等,而这一切外显形式的最终目标都是指向育人,即让文化内化、根植于人心。因此,学校的一草一木、宣传板报、壁画雕塑等,都应该体现学校的文化价值、特色和品位;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也应该贯穿于各科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综合实践、社团活动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甚至学校管理者也应该把自己当作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让学校文化“入眼”“入耳”更要“入心”,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两点。
1.校园环境少一些口号标语
校风校训、制度上墙,在某些场合是必要的,但事实上对师生的教育作用并不大。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照片:国外的某些景点里,专门用中文标出了“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扔垃圾”等警示语,可是这些标语并不能阻止少部分素质低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可见,这些口号标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还不如把这些标语改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既鼓励了孩子们的创作,又能营造一个美的环境氛围,让师生浸润其间,接受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教育过程少一些生硬说教
经历告诉我们:看到的比听到的深刻,做过的比看过的深刻。老子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苏轼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一千遍不如试着做一遍,学生是如此,教师亦然。因此,学校管理者不妨少一些在大会小会上说教,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师生在体验中成长。还要注意率先垂范,关注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细微处更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学校的每一处视觉空间、每一刻听觉时间、都是文化育人构成,通过这些外显形式的有机构成营造成学校文化氛围。环境建设也好,教育行为也好,巧妙的“留白”,“处无为之事”,更能收到好的管理效果。
三、民主决策,追求理念认同
学校的决策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关键。自上而下的决策,虽然简单省事,但是部分教师不理解,造成工作被动在所难免;当决策有失偏颇时,还会招致老师们的消极抱怨,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订、重大事项的决定等,需要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表面上看,实行民主决策似乎比领导决策更麻烦、更复杂、更浪费时间。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民主决策不但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还有利于促进教职工对决策的理解,对理念的认同,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觉推动决策的实施,增强教职工关心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学校、发展学校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尊重差异,以点带面促发展
一支师德修养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支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师的能力素质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尤其是需要推行教育改革,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如果逼着大家同步前进,结果只能是逼着部分的老师透不过气,疲于应付,不但不能达到发展的目标,效果更会适得其反。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发现、选拔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让他们作为先行者,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感染更多的老师。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师们外出学习,在學习中更新理念,提升能力,让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由心而发,教学行为的改变从点滴做起,从而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为”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文理念下的一种柔性管理。做个学校管理的有心人,遵循规律、以人为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达到于“无为”处实现“有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