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个性因素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7703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36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影响深远,而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张学良的个性因素来论述西安事变的发生。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使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不仅发动了举世无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且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赢得了广的中国人的敬佩和喜爱。研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些个性因素,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关键词:个性因素;西安事变;千古功臣
  
  一、张学良个性中的突出特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社会处于混乱。这也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提供了机会。“张作霖走进了东三省政治军事中枢奉天的官场,兼管了铁岭中路巡访营,兵力扩展到十五个营以上,俨然已是奉天的军事首领了。”
  第一,崇尚自由
  张学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跟着父亲来到了省城奉天。这是少年张学良第一次进大城市。当时,奉天城是东三省的军政中心,也是个复杂的国际都市。这里有日本﹑英国﹑美国﹑俄国的租界及领事馆和商务代办机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开始了他的新的学习生活。他首先学的是英文,而没有选择日语。
  张学良在奉天城与同龄的中国学生不太相合。他交上了一批英﹑美朋友,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参加基督教青年举办的演讲及各种球赛活动。从此,他开始接触西方的生活方式,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享受到一些在家里得不到的乐趣,呼吸到传统的中国家庭中所缺乏的气息。后来,他学会了网球﹑乒乓球和高尔夫球;再后来,又学会了开汽车﹑开驾驶飞机……从这些我们也能看出,张学良生性崇尚自由,喜爱自由的生活方式。
  第二,“尊听父言”,无力反抗
  幼年时张学良没有因为父亲张作霖正处于飞黄腾达的时期而自豪,相反他还不以为然。他自小过的是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兵马生活。幼年丧母,父亲热衷于权利争斗的官场,对家庭子女虽有抚育照顾之心,却分不出多少时间照料。张氏家族门前,虽然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他的心灵却是孤单与空虚的。所以他厌恶暴力﹑动荡,希望安定﹑希望和平。他不想称霸一方的草寇,也不想当什么将军。他希望能过普通人的生活,学习一门知识。正如张学良的夫人赵一荻在《张学良是怎样的一个人》一文中所说:“张学良是一个非常爱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诚实而认真,从不欺骗人,而且对他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绝不推诿。他原来是希望学医救人,但是事与愿违,他19岁就进了讲武堂,毕业之后就入伍从军。他之所以参加内战,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亦不是为争地盘。他开始时是为了遵从父亲的意愿,后来是服从中央的命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一次张学良提出去美国留学,希望能得到父辈们的支持,谁知他们抬出“父母在不远游”的千古圣训阻止他。有一段时间,张学良想成为一名学者在北京国立大学登记。但是,他的这个想法被父亲无情的扼杀了。张作霖已为儿子选择了军旅之路,少年张学良只有听任父亲的安排。
  第三,胸怀壮志,满腔热情
  由于广泛阅读,张学良熟知中外历史,尤其是军事历史。他对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方式十分推崇。1933年张学良下野去欧洲游历一年,在此期间他在意大利会见了墨索里尼。回国后即向蒋介石推崇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方式,推荐他的“法西斯统治理念”。想把党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帝国。如果说这是张学良在军事上的抱负,那么他在经济上的抱负更为远大。张学良年轻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主繁荣东北经济,发展文教事业。当时海外华侨民族民主意识普遍高涨,奋然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踊跃投资经济建设。张学良认识到华侨的巨大潜力,决定把华侨工同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行。1922年,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并退守关外。张学良给父亲提出建议:一方面广招兵马,整军经武;一方面积极招揽各方人士投资东北实业,凡是华侨回国投资,均表示欢迎。张作霖接受儿子张学良的建议,对侨胞投资东三省实业给予热情支持。1928年7月,张学良主政东北后,锐意革新。为了求得东三省的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建设,于翌年4月18日公布了华侨投资奖励 办法。由于东北华侨人数不如南方多,因此可资借助的实力也不如南方雄厚,但他不气馁,继续积极联络各方海外侨胞,并亲自过问涉侨工作,热情接待爱国华侨到东北考察﹑访问。
  张学良将军是一个极具浪漫气质的军人,他的“放荡”﹑浪漫长从他的身上不自觉的散发出来,从他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非凡气质与宏大抱负。正是这一特殊的个性因素,使张学良将军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人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有很大影响。而那些个性特别鲜明的人,往往会成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张学良正是这样的人。
  二、张学良的个性特征与西安事变
  张学良一生颇为传奇,1928年举旗东北易旨,归附中央,为众人瞩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他背负“不抵抗”的罪名,成为不抵抗将军。1936年的西安事变,他又成了民族的英雄。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1936年是个多事之秋,日本帝国主义已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蠢蠢欲动。经过935年的华北事变,人们已看清了华北尤其是平津面临危机的事实,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展开。可此时,中国最大的抗日力量蒋介石还在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仍不停止对中共红军的围剿。这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出现了一个伟人——张学良将军。是他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中华民族。张学良的个性因素对他发动西安事变有重要影响。
  胸怀宽广
   在张学良陷入剿共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时,在他逐渐意识到“剿共”不能与抗日并存时,他决定寻找新得出路。1936年张学良再上还秘密会见了爱国进步认识杜重远,坦率说了自己的打算并征求他的看法。杜给他指出了一条走联合抗日的道路,实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张学良对杜重远精辟的分析表示赞同。他对联合杨虎城盛世才信心十足,但对联合中共还有顾虑。杜重远因此对少帅说:“共产党是忠于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险的危机时刻,能主张同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团结起来,足以看到其诚意,是不容怀疑的。”张学良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秉性爽快的人,听了杜重远的这番话,打消了疑虑,决心联合抗日。他尽弃前贤,寻找多种渠道,联系共产党。在上海,少帅还约见了从苏联回国归来的东北义勇军将领李杜,寻求与共产党的联系与沟通。总之,当张学良认识到只有中共是真正的抗日力量时,便抛弃以前的政见﹑党派之争,多方联系﹑打通共产党的通道,以求与之合作,进行抗日。
  伟大的爱国思想
   笔者认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之一还与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有很大关系。国难当头之时,他抛弃狭隘的党派利益,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还在1935年10月时,因奉蒋介石之命对陕北红军进行围剿,屡屡惨败,打破了他信奉蒋介石的“剿共胜利后再抗日的”梦想。此时,他对蒋介石的“平定内乱的国策”产生了怀疑和动荡。他省悟到“剿共”与抗日不能共存。从此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不再一味盲从﹑迷信蒋介石。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是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三省。眼见自己的家乡被日寇践踏,父老乡亲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作为东北的统帅,张学良旧恨新仇交织,本应与日寇决一死战,但却只能听命于中央,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遭到了全国舆论的一致谴责。他沉痛的表示:“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坟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之东北,余心永远不安。”
   有史学家认为西安事变的发动是激于张学良对国难家仇的义愤。他反对内战,主张枪口向外,是绝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私人利害的。在张学良看来,北伐之后,他为谋求国家统一,不惜自弃历史,毅然“易帜”,归顺中枢。如今外患急于燃眉,蒋公必欲置中共全军于死地,不灭不休,毋乃太过。张学良对蒋进行哭谏,不但没有得到蒋的同意,反而被蒋大骂。蒋介石骂张学良说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是非不分。事已至此,张学良知道只靠言语是说服不了蒋介石的,为了民族的利益,张学良决定实行兵谏,并希望蒋公不为已甚,张氏这种心理基础,盖亦为史家所不容否认。皇姑屯事件,使张学良深刻的认识到日本侵占东北的野心。“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视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家统一。我自1926年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成统一了。”
   第三,勇于牺牲的精神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赢得了民族的希望,但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险些丧命,终生失去了自由。这对酷爱自由的张学良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是勇于牺牲自我的伟大军人﹑爱国者。其实在事变之前,张学良的许多幕僚对西安事变的发动意见不一,毕竟事变的对象是当今中国的最高统帅,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失败,谁都难逃其咎。即使张学良本人也不是不知道事变的后果;作为蒋介石的拜把兄弟,他更是了解蒋介石得为人。但为了整个东北军的前途,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为了早日把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他可以牺牲自己一个人,来换取国共双方的交战,换取中华民族的未来。但是,他的行为毕竟为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终于离开了抗日战线,此后没有参加过一次抗日的战争,一个有家国之仇的将军由于自己的过失不能指挥军队在战场杀敌,报仇雪耻,为国效力,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张学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张学良的这种精神让所有人不管是好友还是政敌都极为佩服,对于事变后的结局之一‘被终生监禁,失去自由’更是深深的同情与内疚。宋美龄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们对不起汉卿”,“他发动西安事变,不要钱,不要权,更不要地盘,他要的只是牺牲。”
  敢做敢为的个性
   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事后处理体现了他敢做敢为的个性。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对事变得处理比较明智。在共产国际和平解决的方针下,在全国国民要求和平解决的民意的推动下,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参与下,终于和平解决了事件,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和内战;他送蒋回到南京,挽回了事变造成的国家形象的损失,体现了他敢做敢为的个性;他接受了审判,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体现了对大体和大局的觉悟。
   研究张学良的个性特征,不难看出他的远大抱负,宽广胸怀,以及爱国的情怀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等许多个性因素,这些因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成为他发动西安事变的众多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11.
  [2]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上)[代序][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11.
  [3]王连捷.浅议东北救亡运动与西安事变[A].千秋功业——纪念西安事变六十周年文集[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13.
  [4]邢安臣.论张学良将军的祖国统一思想[A].千秋功业——纪念西安事变六十周年文集[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30.
其他文献
摘 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洞开,近代基督教渗透到中国的内地边陲,一批女传教士来滇。由于目前学术界的对近代女传教士在滇活动研究少有涉及。本文对女传教士在滇的活动进行探析,得出女传教士在滇人数相对较少、活动特对不独立的特点,分析其活动对滇的近代化影响,从而更为客观、公正的展现近代女传教士在滇的传播历史。  关键词:近代云南;女传教士;文化影响    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福音奋兴运动, “
期刊
摘 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爵士时代”的现象的描述是一大特色。该小说反映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上层阶级对金钱至上的生活的追求。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映出的“爵士时代”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爵士时代;新历史主义     一.“爵士时代”的背景  美国历史上,“爵士时代”是指1918年——1929年即自一战结束至经济大萧条的时期
期刊
摘 要:由于在证据收集和运用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我国目前存在对介绍贿赂犯罪打击不力的现象。本文分析了介绍贿赂罪证据的特征以及对该罪侦查过程中的难点,提出引入刑事免责制度的必要性,然后对刑事免责制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对介绍贿赂犯罪侦查中引入刑事免责制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字:介绍贿赂罪;证据;刑事免责制度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沟通关系、撮合条件,使贿赂交易得以实现,情
期刊
摘 要:新军事变革不断纵深发展,战争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国内环境的严峻形势等新时期新形势对政工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校环境的特殊性也迫切需要军队院校政工干部素质的提升,本文就新时期军校学员的特点讨论了军队院校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关键字:军队院校;政工干部;素质    政工干部是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军队院校担负着向基层部队
期刊
笔者参与了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目前担任山东省金乡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团长,也曾经担任过包村工作团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人认为,作为团长,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中是“第一责任人”,更应该带着感情去帮扶,带着任务去帮扶,带着责任去帮扶,具体工作就是抓管理、抓指导、抓协调。抓管理就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所有帮干部干好工作,并且不出任何问题;抓指导就是及时掌握情况,明确工作重点,推广先进典型,
期刊
摘 要:高校全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结合水电供应中心职能谈谈如何学习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水电供应中心;践行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
期刊
摘 要:理论界对我国的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和政治效应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笔者在综合各家观点后认为,信访制度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权利救济和权力监督;信访制度的效应主要包括政治合法化、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和政治稳定。  关键词:信访制度;政治功能;政治效应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信访制度的政治效应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目前,理论界对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与政治效应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鉴
期刊
摘 要:迪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不仅为社会学确立了独立研究对象,也建立了相应的方法论体系,从而为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研究具有同质性,因此该书为社会学研究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的同时也应被政治学研究充分汲取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事实;客观性;启示    迪尔凯姆的一个非常重要贡献就是他把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后依
期刊
一、信息化条件下地方支援力量动员的特点    1、要求时效性强  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往往是瞬间爆发,地方力量动员几乎没有准备时间,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与作战的快节奏相适应,具备与作战部队同步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时效性要求极强。  2、高科技含量高  信息化条件下的应急行动,在物资供应上,一般生活物资的消耗将会减少,科技含量高的生活物资需求将会显著增大。因此现
期刊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思想道德教育尤为突出,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分析其浅在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自幼年的时候就缺少父爱、母爱,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主要是因为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再者隔代家庭让孩子接受教育意识淡薄,农村教育文化资源贫瘠及教育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