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串”,提高有效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打造有效数学课堂?这是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如何创设数学问题串是非常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创设 问题串有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近几年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研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过度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1:在学完七年级(下)第1章节《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ACB=80°,则∠P=
  问题2: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60°,则∠P=
  问题3: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则∠P=
  问题4:已知△ABC中(如 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问题5:已知△ABC中(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通过上述问题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系统地掌握了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的度数与角∠A的数量关系。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攻坚克难
  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知不觉地顺利渡过“难关”。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创设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案例2:如何“引导”与“激发”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下面一道题:
   若 ,求 的值。
  在讲解那个题目之前,我预先设计了下面几个小问题:
  问题1:若实数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2:.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3: 若 , ,则式子 的值是。
  问题4: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5: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通过铺设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效果很好。创设有效问题串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设计开放化的“问题串”,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重讲解、重记忆、重模仿、轻思维。”如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我在上《一次函数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象信息题,我以下面这道题为题材,进行了问题串设计。
  题目:九年级同学到市府广场去春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步行的同学先出发,如图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步行的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早出发几分钟?
  问题2:谁先到达终点?比另一队早几分钟?
  问题3: 骑车的同学在出发后多长时间追上步行的同学?
  问题4: 你根据函数图象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在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他们的出发地相同” “骑车的同学追上步行的同学时离开出发地有多远?”有三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回答的三个同学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多组同学的相互补充,共从图上罗列了近20条信息。
  这种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的机会,表达他们对问题的多层次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课堂上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问题.为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经之一便是与课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就可以获得.
  总之,数学课堂,无论课型如何,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并正确运用。可以说,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维《创设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科研2008,12
  (2)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 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语文生活教学 回归生活 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语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
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习作则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和理
义务教育,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当作大幅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确立,它不仅仅可以为各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人才,还能直接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进入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学科,生物学科由于具有极强的实验性、探究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利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攻坚不断深入,旧的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逐渐形成,加之当前经济社会领域政策法规存在诸多不足与漏洞,而作为重要对外交流和促进发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为基础,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一、新课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教师通过创设一
公共政策中的听证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以及美国的正当程序理论,对于现代政治民主和科学的行政程序具有重要的作用。政策听证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形式,它可以促进公共政策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保证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更加公开、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有效地降低行政服务成本,对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法治化,具有重要的和其他制度不能代替的作用。政策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
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已走入中小学课堂,小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地改变,但当前课堂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生源质量差,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缺少自信。有的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从未主动举一次手,发一次言。2.课堂教学仅限于教师讲,而学生仅限于听,听
反腐倡廉需要“三种人”和“三种力”,他们之 间是间接的、或然的关系.“三种人”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三种力”是在“心力”的作用下通过行为形成并得以强化的.“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犯错知错改错中成长,教育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的错误,控制自己的绪少点呵斥,少点体罚,采取智慧的人情的教育方式来面对学生的错误!给孩子一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