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辫子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小时候, 我们诗书街有几个缺胳膊或少腿的人。每次偶遇他们,我都会沉默下来,不知所措地睁大眼睛。
  这几个畸零人,数郭公住得离我们家最近,只隔着两间店面。郭公的左手掉了手掌,奇怪的是,这只断手没有生理卫生课本上告诉我们的血管、骨头等,只有光秃秃的皮肤包住缺口,看上去像一把茶槌。我们诗书街的女人们喜欢喝擂茶,茶槌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若非节日,擂茶一般选在上午十点,早、中餐的中间。妈妈总是从角落里取出牙钵,扔下几片茶叶,浇点水,然后取下墙上挂着的茶槌,使着暗力把茶槌摇成一团麻花。
  妈妈将茶叶擂成茶末,浇上些许芝麻,将刚烧开的滚水倒入牙钵,这就成了待泡的茶。桌上摆一碟花生、一盘爆米花,便可以喊邻里的女人来共享了。那年月,只有碰上年节,擂茶的内容才会升级,比如芝麻多了,比如滚水换成了鸡汤或猪脚汤。时至今日,擂茶仍是诗书街女人们特别喜欢的消闲方式,只是其配料之丰富,涵盖山珍海味,已远非当年可比。
  郭公是我们诗书街最老的人。打从我有记忆时起,他已相当老了,满脸皱纹,甩着一只茶槌样的左手,走近来一股阴风。他在我们街中段开了一家米店,兼营咸杂。每次他来串门,我都躲在爸爸身后,咬着指头偷窥他。郭公总是笑哈哈地说:“小姑娘,真嫩啊,借我一块肉下酒吧!”说着用那只好手来捏我的脸,我急忙躲开,有一次躲得急了些,头一偏,竟碰上他的茶槌,我吓得大哭,委屈地缩入内院。接连三夜,我夜夜噩梦。
  虽然我对郭公的茶槌既惊且厌,然而我并不讨厌郭公一家,甚至应该说,我喜欢郭公一家。郭公的老婆胡嬷和郭公一样老,她有一张破旧的大饼脸,皱纹如蜘蛛丝般稠密,几粒黑痣如被蛛网网住的苍蝇,每当她说话或发笑时便颤动起来。郭公的孙子郭崇达英俊潇洒,十几岁混进了石帆城白字戏班,是诗书街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他四处演出,偶尔回石帆城戏剧院演出,万人空巷。为了亲近他,戏迷们是愿意付出代价的。尤其那些女戏迷。诗书街的人都在传说,有不少大姑娘不顾廉耻,跑到戏台后去纠缠他。这不,时不时地,总有一个城外的姑娘寻上郭公家门来,硬要在他们家的货仓睡觉。郭崇达的大妹郭晓冬丰乳肥臀,爱笑,弥勒佛一般,她似乎不以胸前那两颗大金瓜为累,摇着磨盘似的巨臀,给诗书街的街坊们送米。细妹郭春珊异常美丽,她是诗书街乃至石帆城最漂亮的姑娘,皮肤白如牛奶,梳着两条粗大乌亮的辫子,一旦取下橡皮筋,乌黑的发丝便鸟群般扑洒下来,密实如一株炎夏的榕树。我不止一次望着春珊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想,唉,同为女子,我要是能有她一半的美就满足了!
  人人都说春珊姐不单长得漂亮,而且口齿伶俐。我们诗书街的女人,往往都有词不达意的时候,这时候,就必须比手势、伸大腿、挤眉弄眼加以补充。而春珊姐从来没有词穷之时,还时不时带出一个成语,让街坊们心痒痒的。比如说看戏,有位街坊看了戏以后这样复述她的观感:“那个人上来了,衣服,金的,兵将,红的,手中拿个长家伙,舞了一圈,下去了。那个人又上来了,衣服,黑的,兵将,白的,手中也是个长家伙,舞了一圈又下去了。金的又上来了,黑的又上来了,两人拿着长家伙对打,打了三四下,黑的丢了家伙,金的追着,黑的丟了帽子,死翘翘了……”春珊姐讲起来则头头是道:“《百花赠剑》讲的是元代的故事……朝廷派遣御史江六云改名海俊,打入安西王军中,为安西王所赏识。安西王总管巴喇铁头嫉妒他,用酒将江六云灌醉,把他扶进元帅百花公主寝处,妄图借刀杀人。谁知百花公主见江六云气宇轩昂,不但不忍杀害,反而突破礼教束缚,托以终身,并把祖传的青钢宝剑赠与他,订下了婚姻盟约。”
  要说春珊姐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懒惰了些。可对一个美丽的姑娘来说,懒惰真的是缺点吗?
  我这么说,漏掉了重要一环。小时候,我不明白这一环有多重要,所以并没有觉得郭公一家的成员构成有什么不妥。小时候,我胆小怕事,凡事不求甚解,只觉得大人的世界满藏秘密。然而,像我这样笨的女孩,上学以后,也慢慢产生了疑问:既然郭公胡嬷是春珊姐三兄妹的爷爷奶奶,那么,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在妈妈的擂茶会上,偶尔有关于春珊姐一家的片言只语。我喜欢坐在角落里,听那些女街坊张三李四说个不停。有个女街坊总是取笑我:“长耳朵,好听话。”远在我出生好多好多年前,春珊姐的爸爸郭炳权逃港了,妈妈呢,改嫁了。就这样,春珊姐一家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不过,大约我出生那时节,春珊姐的爸爸从香港那边来了信,还寄了照片回来。那段时间,国门初开,石帆城旅港同胞潮水般涌回,带回了旧西装,带回了虎标牌万金油,半导体、录音机,最重要的是还带回了港币。在石帆城人的记忆中,这是一群富贵中人,他们集体获得了一个“香港客”的荣称,并产生了一个关于香港的小童谣:“香港客,剥宅宅(脱光光),无一千,有八百。”如今这个带着时代气息的荣称仍然沉淀在石帆城人的日常言语中,看到那些衣着新鲜、举止有派头的男女,脱口便出:“哇,香港客!”然而,春珊姐的爸爸并未出现在第一波香港客回乡的浪潮中,据说他逃港前被打为右派,他在信里对自己这样的人能不能回乡充满疑虑。他在信里还说他又娶了个菲佣老婆,生了个女儿。从照片上看,郭炳权留着一个港味的发式,和那些回乡的香港客一般无二,我怀疑这些香港客的发型皆出自同一个师傅之手;他的菲佣老婆有着一个巨臀,比他年轻好多,女儿相当漂亮。
  后来,郭炳权终于也回乡了,发现什么事都没有,也回来过几趟。不过,他大约在香港混得并不如意,从来没把香港老婆和女儿带回来过。他也不像其他的香港客,给诗书街的小孩大把大把分糖果,过年给孩子们一块钱一块钱发红包。所以,诗书街的小孩对他印象都不深。
  2
  春珊姐不分时辰来我家串门,进了我家她仿佛铁块遇上了磁石,在我小哥身后画圈,不知是看小哥作画呢还是看小哥。这时候,她变成了一个很笨的女孩,平时的伶牙俐齿不知哪去了。好不容易寻出一句话来,小哥总是爱理不理的。没多久,小哥烦了,执着笔回头让她一边凉快去。她也不生气,讪讪地来到我的房间。   春珊姐的光临让我有一种过节般的快乐,竭尽全力想招待她,然而结果却只能给她端上一杯茶、一块饼干,或者两颗糖。比起她时常带给我的蝴蝶发夹、小手绢、小瓶香油啊,等等,简直不值一提。春珊姐毫不计较,总是急着打开我二楼房间的窗户,向日葵般盯着小哥作画的背影。顺便说一句,我们家是石帆城的画像世家,我们家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曾祖父的时代。在家族的传说中,曾祖父曾有一番奇遇,救过一个流落江湖的异人萧师我,萧师我擅画人物,号称全国第十、广东第一。曾祖父得了萧师我的真传后,由一名盐农摇身一变为画师。曾祖父笃信“一艺傍身,千金不换”。画师虽不能大富大贵,但填饱肚子、养活子女是没有问题的。放眼寰宇,能做到这两样,夫复何求?因此曾祖父的画技秘不示人,只传儿子不传女儿。然而石帆城是那样的小,我曾祖父生了三个儿子,如果把顾客一分为三,很可能可以做到填饱肚子,但不能养活子女。好在我祖父三兄弟,只有我祖父对绘画感兴趣,总算避免了兄弟相争。我祖父有五个继承人,他没有曾祖父幸运,五个儿子都有绘画的天才,怎么办?总不能个个当画师吧?我祖父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五个儿子都得到了他的真传,至于他们将来如何生存,会不会兄弟同行相争,他尽量连想都不去想。我的伯伯们似乎读透了祖父的心思,先后离开了石帆城,另寻空间操持画业。因我父亲排行最末,在伯伯们的爱意中留在石帆城继承祖父的衣钵。因此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石帆城依然只有一个画师。
  春珊姐长时间地盯着小哥的背影,目不转睛地看着小哥很艺术地挥动手臂,她简直像我崇拜她一样崇拜着我小哥。和春珊姐在一起,我总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细腻,指甲不够紧致,上学以后,我在书上认识了一个词——自惭形秽,我想用在这里特别恰当。偶尔小哥会站起来,伸展伸展手脚,或打一个哈欠,每当这个时候春珊姐都赶紧收回目光,装作去看邻里间隔开天井的那道墙。
  我们诗书街是石帆城上一个繁华时代的遗存、缩影,在我们石帆城,只要你说住在诗书街,听者多半会羡慕地说:“富人区啊!”整条街的房子皆统一格式,两层,骑楼式,临街是做生意的店面,楼上囤货,遇有过夜的客人,可以打个便床。后门通向一个天井,天井里一般栽着一株树,或桂树,或玉兰,或叫不出名字的阔叶木。我们家栽着一株龙眼,中秋节前后,总可以吃到饱满甘甜的龙眼。春珊姐家栽着忍冬,暮春时节挂满金银花。吃住在后楼,也是两层,楼下是厨房、食厅兼客厅,还有一间卧室,楼上两间卧室,还有个小小的阳台。诗书街是石帆城的富人区,然而我们的房屋相当袖珍,卧室、食厅具体而微。卧室里摆下一张眠床,已很少有转动的余地;客(食)厅摆下一张桌子和八张椅子,基本上都不能转动。厨房也同样,生活该有的东西总算一样不少,除此之外,只能容纳母亲在里面忙碌。
  春珊姐不厌其烦地向我打听小哥的事情,比如小哥每天早晨打的是什么拳,比如小哥除了读书还喜欢什么,那个偶尔来找我小哥的女孩子是谁。
  我和春珊姐其实并无多少共同语言,年龄差距放在那里。好在小哥是我们俩百谈不厌的话题。有一次我玩弄着春珊姐柔滑的发梢,没话找话说:“春珊姐,你要当我的嫂子该多好呀!”
  春珊姐抖了一下,脸红到耳根,涩涩地说:“你小哥哪里看得上我?”
  “你这样漂亮,小哥肯定看得上。”
  “真的呀!”春珊姐认真地看着我,確认我不是撒谎后,搂着我甜腻地说:“那你就是我的小姑子了。”
  我兴奋起来说:“那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春珊姐敷衍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才说:“你长大后,总要嫁出去的。”
  “我才不嫁呢!”我嘟起了嘴。
  “好好,不嫁,不嫁,小公主。等你多长两岁,看你还说硬话不。”
  我明显地感到,我和春珊姐的差别不单在于美貌,还在于思想,一时有些怅然。
  3
  郭公来我们家,主要是找我小哥谈天。这一老一小,为什么能够建立谈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个谜。我不明白,小哥对春珊姐爱理不理的,对郭公却颇热情,冲上一壶茶,一老一少竟可以谈半个钟头。大概世上万物,自有它独特的缘分吧。高考落榜后,小哥表面上毫不在乎,却变得沉默,整天窝在家里作画。爸爸妈妈心里着急,背后没少讨论这件事,但面上若无其事。看得出来,郭公找我小哥聊天,爸爸妈妈并不反对,大概希望多多少少能让小哥从沉重的阴影中稍稍移开吧。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当年12月,大哥和全国570万名考生一道走进高考的殿堂。次年,大哥接到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消息传来,轰动了整条诗书街,轰动效应漫延至石帆城,并迅速传遍全县。
  我当时并不知道,大哥已经无意中为小哥和我的生活定下了某种基调。以至于16年后,也即1993年当我考上师范学校时,仍有人问我:“你是某人的妹妹?”我点点头,问者便露出崇拜的神色说:“真是羡慕你啊!当年全县只有六人考上了大专,你哥是唯一一名考上重本的。”那时大哥已经在美国硅谷某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他破译了一个世界难题:BSD猜想。国际数学学会将其命名为鲁友加定理,鲁友加就是我大哥的名字。沾了大哥的光,我从小就得到了不应属于我的某种“势”,街坊们对待我就像时人对待诸葛孔明或者刘伯温的妹妹差不多,生怕得罪了我。这既让我得意又给了我无形的压力。我既生为我大哥的妹妹,就要区别于其他孩子,成绩要好,也要懂礼貌,甚至要有些天才的表现,才配得上我大哥的妹妹这个称号。爸爸妈妈不开心时总是说:“瞧你这事干的,要是你大哥……”老师也习惯于说:“你是某人的妹妹,得给全班同学一个表率……”
  有大哥罩着,好像小哥和我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法让人满意。远在美国的大哥特地给小哥打来了电话,还给小哥写了一封长信,安慰小哥并鼓励他再战。这在大哥是破了例的事。大哥自小寡言少语,无论在校在家,同学家人对他的记忆不是抱着一本书在看,就是在纸上计算公式。到美国后,三头俩月总是我母亲打越洋电话过去,可他满脑子数字,连寻常寒暄的能力都丧失了,非要我妈妈一句句问他的三餐、衣物、住处,他才一句句答下来。这个样子的大哥听说小哥不愿意重读,竟然给小哥写了长达两三千字的信,可以想见大哥真正是急了。大哥说,一个知识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社会,不掌握更多更高端的知识,很难有大的出息,而要获取高端知识,非考上大学不可。   小哥给大哥回了一封信,竟然把大哥说服了,这是大家所没有料到的。小哥说,一个人适合干什么,这是先天决定了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大学,世上的事很多,都需要有人去干。国家主席只有一个,大多数人只能平庸地活着。只要努力活着,不做坏人,有什么可耻的呢?小哥在信中还举了个例,某某某(大哥的高中同学)考了八年都没考上,去年和小哥同班,依然没有考上,你说咋整?
  不过到底小哥答应大哥复读一年,如果再考不上,再子继父业,在石帆城当个画师。
  郭公认为小哥虽然高考落榜,但仍不失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一旦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即能够看清社会的发展道路。像孔明先生,足不出户便能来一个《隆中对》。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郭公常常来串门,是有意让春珊姐做我的小哥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这也是其中一个。所以每次郭公到我们家来,我虽然又怕又讨厌,但却怀着期待。郭公虽说和我小哥聊得来,然而只要听听他们聊天的内容,马上便明白这聊天是不对等的,基本是我小哥在吹牛,郭公频频点头,再加上一两句赞叹:“读书人,不一样啊!”瞧瞧我小哥都聊了些什么:我们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一颗恒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这个铁饼状的星系的外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超级星系多了去。星系和星系之间充满了黑洞……“读书人,不一样啊”……今夜的星光,从明代时已照过来了,在太空中穿行了四百多年,今夜才被我们所看见……别看我们好像还处在农业社会,石帆城的农民们还在使用两千多年前已经出现的铁器——锄头,可是一个新时代要来了,在这新时代里,光凭体力劳动是赚不到钱的,许多新机器被发明出来,代替人力……“读书人,不一样啊。”
  小哥有些话相当有趣,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他说美国奉英国为宗主国,每天晚上英国女王的亵衣换下来后都要运送到美国,让美国总统亲自替她洗涤了次日早上再运回去!这种话我信,郭公也信。后来书读多了,我才知道小哥在胡说八道。
  只有当郭公和小哥聊起一些重大的战役,这时才不是小哥说,郭公听,而是一来一往,甚至郭公说的稍多。在他们的交谈中,我先于书本得知不少现代著名的战役。不久我惊讶地发现,郭公竟然是一次著名战役的亲历者!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崇拜的。那时候,我们看的电影都是战斗片,崇拜的都是战斗英雄,哇,郭公的茶槌,不,断手,竟然是战争留下的!
  在妈妈和诗书街女人们那些擂茶会上,家长里短,说人人说乃是少不了的,甚至可以说擂茶是形式,聊天才是内容。她们的话题有时候会涉及郭公。让我大为震惊的是,操着一口石帆城土腔的郭公竟然不是我们石帆城人氏,他的老家距石帆城有万里之遥。而且,郭公不是春珊姐的亲爷爷,也就是说,不是郭崇达和晓冬姐的亲爷爷,他只是胡嫲的丈夫。
  天啊,这个带着战场印记的老家伙,身上隐藏着多少秘密啊!
  4
  那个甩着“茶槌”的郭公又来我们家了。这次他向小哥提了一个要求,让我们全家都吃了一惊。
  大概和恢复高考制度差不多同时,社会上出现了错划右派平反风潮,不少人在熬夜写申诉书,甚至出现一些专替人写申诉书的人。我的舅舅也在其中,他在教师的岗位上被勒令回乡务农22年后,再度走上三尺讲台。右派平反工作告一段落后,申请平反的浪潮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扩大了范围。比如说,现在,郭公就向小哥提出,请小哥替他写申诉书,请求政府恢复他老兵的荣光。
  郭公刚开始向小哥提出请求的时候,我还以为郭公要为自己的儿子郭炳权,也即是春珊姐的爸爸申冤呢,谁知大谬不然,郭公要替自己申诉,这足以让我们全家目瞪口呆。
  在妈妈那些擂茶会上,偶尔会提到郭公初次出现在石帆城时的情形:一个阴蒙蒙的冬季黄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出现在石帆城街头,他断了一只手,身上那套衣物肮脏和破烂的程度让人怀疑他是从蛮荒走来的,然而胡子拉碴不足以遮盖他年轻的容颜,从他清澈的眼睛看,甚至可以说他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他背着一个早该扔掉的小背包,逢人便用官话打听诗书街怎么走。石帆城虽是一个沿海小镇,历史上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曾经船舶辐辏、冠盖云集,会说官话的人不少。很快,他便步履艰难地出现在诗书街头。这次他转而打听郭信义的家是哪一间。被打听的人一脸疑惑,诗书街的人全都彼此熟悉,虽然这种熟悉从来都没有发展成手足之情,当灾难临头的时候,大家是会选择各自飞的;然而这并不妨碍在灾难没有来临的时候,对邻居怀有一种好奇的刺探。郭信义被抓壮丁那天,许多人都看到了,却都没有吭声,只是将消息传回给胡嬷,胡嬷一听便晕厥过去,醒来后呼天抢地。从她的哭诉中,街坊们知道郭信义鬼迷心窍,这年头,偏要给一家三口拍个照。拍就拍吧,可郭信义听闻相馆的老板被抓了壮丁,顿时坐不住了,偏去相馆取回自己的照片,谁知道就这样一去不回头啊。
  诗书街的人怀着些许羞愧,更多的是怀着好奇,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引到胡嬷家门口。胡嬷正在喂儿子郭炳权一口一口吃饭,忽见门口簇拥着一群人,吃了一惊,慌里慌张从竹椅上站起,把竹椅都带翻了。据旁观者说,衣衫褴褛的乞丐激动地说着话,比手划脚。胡嬷刚开始没有听懂,一脸茫然。当衣衫褴褛的乞丐从内衣中掏出一张照片递给胡嬷时,胡嬷天旋地转,要不是几个邻居大婶扶住她,她必定一下子瘫在地上。虽然这张照片有胡嬷本人,还有胡嬷的老公郭信义、儿子郭炳权,但胡嬷自己却是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是郭信义一去不复返的原因。
  有人将胡嬷扶进屋里,有人让衣衫褴褛的乞丐坐下。有人去取了些食物递给衣衫褴褛的乞丐,他谢过以后便不客气地开吃,那咀嚼的声音相当吓人,喉结上下急速耸动,食物从中经过清晰可见。胡嬷不会讲官话,她执着照片连连向衣衫褴褛的乞丐发问,旁边站着懂官话的街坊替他们翻译。经过连番问答,翻来覆去的问答,人们知道了个梗概:郭信义被抓壮丁后,在部队里认识了同样被抓壮丁的郭文甫,天啊,郭公原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名字。因是同姓,两人便格外亲近。他们在战场上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大决战前夜,两人相约,如果能活着回来,那么生生世世为兄弟,如果一方死了,另一方则要照顾对方的家庭。大战进行了三天三夜,斷断续续,但不下战壕……一枚子弹穿透郭信义的太阳穴,郭文甫将他抱在怀里,郭信义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伸手进内衣。郭文甫替郭信义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取出了郭信义内衣里的照片。郭文甫的哭声在炮弹纷飞的战地根本都听不见,他的泪和战友的血混在一起,也没人去细细分辨。还没等郭文甫从痛失兄长的悲痛中缓过来,一枚炮弹像爆竹一样扑到眼前来,他下意识地用左手一挡,晕了过去,在晕过去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不能完成对兄长的诺言了……不知过了多久,郭文甫醒了过来,天降大雪,遍地的尸体看上去像是盖着棉被在睡觉,只有一两声凄厉的鹤唳才让郭文甫肝肠寸断。他想起兄长说过的家乡石帆城,那个陌生的地名因为兄长而具有了特殊的魔力,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和目标。   接着是漫长的流浪岁月,运气好的时候可以钻进草垛,通常是望着星星陷入梦乡。经过市集,经过乡村。有时过河,有时爬山。有时打工,有时乞讨。曾经在醒来的时候,发现一条蛇钻进了衣服;曾经被一群狗追逐,咬得鲜血淋漓。也曾碰到路尸,头颅四肢看上去还是好好的,可一丛青草穿过了肚皮……饶是这样,他居然穿越了整个中国摸到了远在天边的石帆城。
  街坊们发出长长的唏嘘,却久久不愿散去。有一个见多识广的街坊说起一个狗行千里寻故主的故事,大约是想证明狗既有此能力,人更不在话下吧?那时候的娱乐特别少,街坊们的好奇心也特别重。不过,左邻右里的女人们看出郭文甫相当累了,便给胡嬷出主意让他在前楼住下。郭文甫鼾声如雷,一阵阵从楼顶上传下来,街坊们找不到赖着不走的理由,才看着戏台谢幕般怏怏地回家去。
  次日,闲人们又挤满了胡嬷家,继续深挖郭文甫的来历。郭文甫也不负众望,回忆了许多细节。问题是一个人的经历在自己看来那是整个世界,可经不住外人三日问,便迅速味同嚼蜡了。要搁在现在,人人都忙得很,忙赚钱、忙娱乐,谁还会这么无聊?很快,诗书街的管事者找上门来,建议胡嬷和郭文甫组成一家子。理由有三:首先,郭信义和郭文甫在战场互相托付自己的家庭;其次,郭文甫竟然越过千里寻到石帆城,寻到诗书街,寻到胡嬷,缘分啊;再次,事关风化,诗书街可从来没有出过伤风败俗的事,组成一家子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仿佛诗书街真的是道德模范街,不这么干,胡嬷将无法在诗书街立足了。
  自從郭信义一去无消息之后,胡嬷郭炳权孤儿寡母断断续续地承受着那些好心的街坊邻居的骚扰,他们争着给孤儿寡母温暖。胡嬷知道这些温暖难以消受,既惊且恼,甚至开始怀疑人生。郭文甫带来了郭信义的最后消息,肝肠寸断之余,郭文甫在她的眼里自然与众不同了。如今听了管事者的建议,心中暗许,只问了一个问题:他们不是互相托付自己家庭的吗?他在老家有没有另一个家?
  答案令人欣慰:郭文甫是个孤儿,尚未娶妻。他之所以和兄长互托家庭,是年轻人觉得这样说特别壮烈。
  解决了这个问题,郭文甫和胡嬷组成了一家子。远在我出生之前,郭文甫完成了从郭文甫到郭公的蜕变。他学会了石帆城方言,和胡嬷共同抚养郭炳权。郭公和胡嬷没有自己的儿女,在诗书街那些谙熟各种秘密的男女口耳相传中,原因在郭公,明摆着嘛,胡嫲是生过郭炳权的,郭公和胡嫲既然生不了,一定是郭公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曾在诗书街做过多年的秘密的谈资,不过,我出生以后,它已经被嚼过无数次,味同嚼蜡了,人们懒得去谈了。时间已过去了足够久,久得郭炳权这个沐浴着诗书街的阳光、呼吸着诗书街的空气的人凭空消失了,也没人去谈,如果不是这个消失的人留下了儿女,且个个在诗书街越长越大,我想,人们会彻底把他忘记。时间已经过去了足够久,久得郭公能说一口地道的石帆城话,包括每个尾音、颤音,每一个粗俗的词语,久得让人足够忘记郭公的来历,成为诗书街上一个甩着茶槌的老人,成为一个隐藏着秘密的人。
  那些日子,小哥每天和郭公谈谈写写。我已从大人的谈话中大体了解郭公的来历,但郭公说出来的一些细节仍让我深感惊奇。比如郭公刚被抓到部队时,发给了一套上衣大、裤子小的棉衣,这是从先前牺牲的战友身上扒下来的。也有训练新兵,但并不给枪支,因为枪支根本不够。吃的也时好时坏,这要看有没有打胜仗。郭公还详细地说明他所在部队的番号、长官名字,这个名字我曾在大人们的谈论中听到,后来又在历史课本上遇到。
  郭公的申诉要求是恢复他老兵的荣光与待遇。当小哥问他当年为什么不去寻找大部队时,他有些羞赧地说:“还不是为了兄长的嘱托嘛!”
  小哥虽然自诩见多识广,可是也不知道郭公这种情形能不能申诉,但既然郭公提出了要求,也不好拒绝。申诉书送上去后,没有什么回音,这让郭公相当气馁。
  5
  春珊姐给我们家送了四张戏票,她亲手交给了小哥。小哥没有拒绝,春珊姐很高兴,在我房间里跳了两跳。
  在此之前,石帆城戏剧院隔段时间都要贴出预告:某月某日,石帆城白字戏剧团回乡演戏,还贴着郭崇达的大幅剧照,穿戴着古人衣冠,称得上“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每回春珊姐都要给我们家送戏票。这可是四张金贵的票,市面上价值不菲。我们家好像过一个小节,加了一个菜,又穿上做客的衣服,这才浩浩荡荡往戏剧院去。进了戏剧院,我发现郭公一家都来了,且和我们邻座。经过一番不经意的安排,我发现春珊姐和我小哥刚好是连号,我小哥的小手臂轻松地搁在隔开座位的横木上,春珊姐便没有搁手的余地,但她对此好像心甘情愿。
  锣鼓敲响,我立刻注视舞台,哇!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俊男美女,能歌善舞,说的话那么好听。郭崇达扮演的角色让我屏声息气,他又唱又跳,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让我心仪!我看到了一个完美男人的化身,这样的男人叫我去干什么,我都不会拒绝的。倏忽间,我有点理解春珊姐对我小哥的感觉,我悄然回首,春珊姐刚装作无意,小手臂碰了一下小哥的小手臂。她发现我在看她,脸上的颜色忽然由浅转深,额头微微前倾,举起扇子把自己的脸遮住。不过也许这只是我的幻觉,因为我立即又盯着舞台。
  那天从影剧院回家,我一路沉默,眼前总是郭崇达的影子,耳边都是他的唱词。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舞台艺术的熏陶,我不自觉地寻找与白字戏有关的一切。我们家有一个远房的香港客,送了一台录音机给我们家。当其时,随着香港客回乡,石帆城的商店里出现了录音机,附带出售录音带,也有白字戏录音带。妈妈也喜欢听白字戏,在我的纠缠下,有时候也会破费买一两盒白字戏录音带,这样,我好比一只仓鼠,每日饕餮不已。小小年纪,我已知道了世间有一种病叫“病相思”。这种病几乎出现在每一出白字戏中,为街坊们所津津乐道,但局外人的话听来总是无心无肺。相思无形无相,却令人似疯若狂。陷入相思的罗网,走得出?走不出?全凭运气。等我长大以后,我认识到白字戏的伟大之处。相思这种东西,世间虽常见,文字却难述。才如李清照,在描述愁绪时也只作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人感到愁绪之重,却要加上自家体会,方明个中滋味。白字戏那些旦角长吁短叹、骨瘦形销、奄奄欲睡,给了我一个“病相思”的形象!   这次看戏似乎拉近了小哥和春珊姐的距离,春珊姐来我们家来得更勤了、停留时间更长了。春珊姐好像阵阵的浪涛,不论小哥这块岩石如何巍然不动,她都要扑上来,折腾一番。这天,她叽叽喳喳在小哥耳边聒噪。小哥忽然放下画笔,转过身来问她:“你小小年纪的,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来是个问小学生的问题,可是显然却将春珊姐问倒了。她转了两个圈才说:“什么样的人,贤妻良母呗!还能怎么样?”
  小哥认真地說:“贤妻良母,有那么容易做吗?”
  春珊姐涨红了脸:“那有什么难的?我能理家务,又能招待客人……”
  小哥鼻子里发出“嗤”音,春珊姐的脸有些惨白,说不下去了。小哥一本正经地教训春珊姐:“贤妻良母,起码要相夫教子。相,就是扶,扶助。你不知道夫在想什么,不理解夫的心理,你怎么扶?你自己都不懂天文地理,如何教子……”
  小哥得胜似的操起画笔,转身继续作画。
  春珊姐呆立了一会,慢慢地来到我房间,我递给她茶,她接了放在窗台上,依旧呆呆的。忽然,她自言自语:“敢情说,你母亲不是贤妻良母吗?我们诗书街的女人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吗?”
  我吓了一跳。春珊姐仿佛从梦魇中醒来,像看陌生人一样看了我一眼,很快地跑掉了。我瞧春珊姐不对劲,赶紧跟在她身后。春珊姐呆呆地,回到家里便和衣在床上躺下,好像不知道我在身边。
  忽然,春珊姐一阵哽咽,我赶紧问,春珊姐,你怎么啦?
  别~理~我~
  春珊姐哭开了。
  阿弥陀佛,这不是活脱脱的“病相思”吗?
  6
  经过一年的复读,小哥终于接到了省美专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家再度充满节日的气氛。大哥特意从美国飞了回来,还带来了我未来的大嫂,一个在台湾出生的美籍华人。大嫂是个自来熟,立即和家人、街坊打成一片,相比之下,大哥反倒成了一个陌生人。
  爸爸请来开相馆的街坊陈春雷,请他替我们全家拍一张全家福。大哥把庭中的桂树设为背景,大家从屋里搬来两张椅子,爸爸和妈妈坐在中间,大哥大嫂和二哥站在后排。我太矮,陈春雷让我站在爸爸妈妈的中间。拍照的时候,许多街坊围着看,春珊姐也在其中,她直勾勾地盯着小哥。
  那段时间,小哥变了一个人,整天不着家。出于习惯,春珊姐照样频繁地出入我的房间,虽然看不到小哥,可她还是习惯于看着小哥经常坐的那张画椅。我感到春珊姐陷入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矛盾纠结之中,她忽而高兴忽而伤情,长时间陷入沉默,转瞬间又坐立不安。有时候她做梦般吐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节,一看到我立马涨红了脸,从这些自言自语中,可以知道她既欢喜又绝望。终于,她这种温顺的失落升级了,有一次我看她迈着狮子般的步伐,跑出诗书街,街坊跟她说话她都没听见,对着她的背影骂:“这个疯女子。”我知道她跑到海边去看渔船、看海鸥、看潮汐。也许她希望能远远看一眼小哥。
  在我看来,她仿佛一个溺水的小孩,一下子在水面上露出头来,一下子水面上只留下一串泡泡,如果没有人施救,用不了一两分钟,水里又会多了一个淹死鬼。诡异的是,岸很近,伸出的援手又不止一双,可是春珊姐拒绝这样的好意,她好像宁愿淹死。
  多年以后,我也陷入了春珊姐这种状态。于是我全然理解了春珊姐,回想那个夏天,石帆城最美丽的女孩怀揣绝望的爱,在喧嚣中陷入孤独,一阵心疼让我流下同病相怜之泪。
  我曾经问过春珊姐:“你说话了得,字也写得好,为什么不上学了呢?”我下半截没说出来:“要是你考上大学或者中专什么的,小哥一定不会嫌弃你。”
  春珊姐说:“读书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是好的。可是我的数学老不及格。要知道这事和我的终身幸福有关,再怎么我也会拼的……”
  小哥出门前一个晚上,月亮在我们家桂树间静静伫立,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我被一种使命感激发着,春珊姐的遭遇无疑和白字戏里的“病相思”同样严重:明知无望,却还舍不得:更绝望的是,对方并不知道这种无望、这种舍不得。我想美丽的春珊姐不该承受这样的不幸,可我却又不知如何将春珊姐的爱恋告诉小哥。小哥见我傻傻站着,走了过来,笑哈哈抚摸我的头发:“我们的小公主在想些什么啊?”
  我流下泪来,小哥蹲下来,拭去我的泪珠,轻轻地说:“好好读书,寒暑假小哥回来看你。”
  我哽咽着,说我不是为自己伤心,我丢三落四地挑明了春珊姐的心思。小哥显然有些惊讶,等他确认自己没有听错之后,他站起来,时而踱步,时而抬头看看桂树间的月亮。半晌,小哥发出一声叹息,这声叹息竟然如弦如诗、一唱三叹。我瞧着小哥,一颗心嗵嗵直跳。小哥俯下身,认真地说:“春珊是个好姑娘,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不太懂小哥的话,可那一瞬间,我心里有些什么东西掉在地上。
  小哥走后,春珊姐还是一如既往地来找我,如果小哥偶尔来了一封家信,她总要多番追问,央求我把信拿给她看。其实她不用央求的,我自愿偷偷地从爸妈房间里取出信来,让她抚摸让她看。她每次都是如获至宝,双手捧着一读再读,直到可以背下来。我多次想把小哥出发前夕说的话转告她,结果却没有说出口,这终于成了我的秘密。
  我们家的全家福洗出来之后,我拿着它左看右看,忽然在桂树的一角发现了半条辫子。从它丰厚油亮的样子,我一眼认出了这是春珊姐的辫子,顿时无限伤感涌上心头。我感到某种让人气馁、某种类似于命运的东西。美丽如春珊姐,竟以半条辫子的方式,为自己的爱情做了祭奠。
  7
  郭公呢,陷入了另一种固执与希冀。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复印服务,郭公把抄写申诉书的任务交给春珊姐。对这个差事,春珊姐倒是不反感,小哥那一手经过训练的小楷早在石帆城出了名,春珊姐一边抄写,一边想起小哥,有时候泪水潸潸,郭公还以为他是替自己的遭遇流泪,对我爸说:“我这个孙女啊,孝顺。”自从小哥去读大学之后,郭公来我家的次数明显少了,他和我爸爸的谈话远不如和我小哥的谈话愉快。在不断的抄写中,春珊姐的书法进步得很厉害,到后来,她抄写的信乍一看,还以为是我小哥亲手写的哩。   郭公不断地向上级寄申诉书,然而一直没有回音。有一次不知受什么触动,郭公脑洞大开,跑到石帆城镇政府去询问,镇政府办公室的小杨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在石帆城,大概没有谁不曾听过春珊姐的美名,正如我小哥不知道春珊姐暗恋她一样,春珊姐也不知道镇上的男人基本上都以她为梦中情人。她只知道她所到之处,男人都对她献殷勤。她以为男人都是这样的,除了对她爱理不理的小哥。
  甚至连郭公自己也不知道,孙女的美貌,已经替他在石帆城挣下了某种独特的“权势”,郭公还傻乎乎地以为这种“权势”来自他的孙子郭崇达。这种“权势”让郭公好像某个高官的前辈,大家见到他都客客气气的。小杨脸上挂着笑,殷勤地让座泡茶递扇子,小心翼翼地和郭公聊天。郭公掏出一份春珊姐抄写的申诉书,小杨一听是春珊姐抄的,像接过一个初生娃娃一样接过信,贴在他的眼镜片上认真地读了一遍,其实他在寻找春珊姐留在字里行间的处女香。
  读完了信,小杨暗暗为难。那时候要求平反的人确实多,可是郭公的情形不太一样。正如后来他和郭公闹翻之后,他在石帆城扬言的一样,郭公乃是一个逃兵,战场上的逃兵甚至可以和叛徒画等号,可以直接枪毙的。可是那时候小杨心里正藏着不可对人言的希冀,他想了想对郭公说:“老同志,郭爷爷,您这申诉书有个缺点,我也不怕对您实话实说,就是,嗯,哈,没有旁证,从头至尾,那个,都是你自己提供的材料。如果能找到当年的战友,给你写个证明材料,那就好办多了。”
  郭公一听急了:“我那些战友不是死了,就是下落不明,我去找谁写证明材料?”
  两人谈论了一下天下大势,小杨答应郭公尽力帮忙,郭公说了些感谢的话就回家了。
  过了几天,小杨手提两瓶酒、一包茶叶出现在诗书街,走进了郭公的家。诗书街和其他的街其实也没什么两样,街上的小女孩长大以后,正应了那句“一家养女百家求”的俗话,总会有一些陌生的小伙子来纠缠,或者纠缠了一段时间后不再出现,或者纠缠见效,娶走了某个女孩,以后重新出现在诗书街时,街坊便会说:“这是某人的女婿。”或者说:“这是某人的老公。”小杨第一次出现在诗书街时,街坊们都把他视为上门纠缠的小伙子,难免议论纷纷,包括他的长相呀,年龄呀,言谈举止啊,总的看法是长相配不上春珊姐,可人家是镇府的工作人员,这就弥补过来了。春珊姐再漂亮,说到底也不过是个米店老板的孙女。街坊们一致认为,用不了多久,这个小杨准会把石帆城最美丽的女孩娶走。
  小杨给郭公透露了一个消息,郭公当年所在部队的首长近期可能要到地区视察,如果能找到他当证明人,一切都将迎刃而解。其实小杨是说鬼话,他一个镇府的小小办事员,哪里能知道首长的行踪呢?然而郭公却相信了,这毕竟是他不断寄送申诉书后的第一个回音,而且是由鎮府的人员上门告知的,这意义非同小可。郭公拿过小杨提来的酒,让胡嬷赶紧去炒两个菜。
  小杨出现在郭公家里的事,让我心里掀起了波澜。虽然我知道小哥心里没有春珊姐,他的志向高远,石帆城的一切人一切物都不在他的视线之内。然而由于春珊姐对我小哥的崇拜,让我有了春珊姐是我们家人的怪异想法。当时我还不理解,一个人不想拥有的,为另一个人所拥有,乃是理所当然的,难道让春珊姐当老姑娘?
  小杨的频频出现,仿佛让春珊姐抓住了救命稻草,她慢慢地又正常过来,有说有笑,那样子相当漂亮啦!有一次我忍不住对她含沙射影,她愣了一下,小指在拇指上面急速捻动,说:“但凡你小哥心中有一点点我,说一句,我等到天荒地老也是开心的。”说着搂着我大哭,我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她哭起来。
  8
  石帆城最美丽的女孩嫁人了,然而诗书街的街坊们全都跌破眼镜,新郎不是小杨。听说春珊姐嫁人那天,小杨喝醉了,在街上到处撒酒疯,逢人便说郭公是潜伏在人民内部的特务,几十年前战场的逃兵,早该枪毙了他。
  据目击者说,那天,石帆城第一个百万富翁杜铁容将一辆小车开进了诗书街,停在郭公的米店门前。有人说这是史上第一辆进入诗书街的小车;有人说少见多怪,几十年前的诗书街不也曾经出入过许多车辆?不过没一辆是这么漂亮的。不管怎么样,这辆小车把诗书街的街坊们都镇住了,没人敢走上前来,都远远地望着。杜铁容首先钻出车来,他有着瘦弱的身材、斯文的长相,接着下车的是两条戴着墨镜的壮汉。杜铁容说了句什么,两条壮汉便打开车后厢,抱出好几箱见所未见的洋货来。丰乳肥臀的晓冬姐还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立即转身对着内屋喊爷爷奶奶。郭公胡嬷走了出来,还没说话,杜铁容笑说:“郭公胡婆,我是石街的杜铁容。久疏问候,今天来看看阿公阿婆。”
  杜铁容,这个名字在石帆城哪个没有听过?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和恢复高考制度同时,也和平反潮基本同步,石帆城兴起了走私潮。那时节,三天两头可以听到,某某某发了大财了,某某某又遭了殃了,随着这些说法,一船船手表、金条金链在黑市间流传着。诗书街的人偷偷地跑进这些弄潮儿的家里,偷偷地把积蓄托付给他们。当时的契约,如果船被政府抓住了,大家倒霉,如果安全上岸,彼此发财。这样过了些年头,石帆城第一个富豪杜铁容诞生了。人人都说杜铁容身家百万,当年“万元户”这个新名词刚刚在报刊零星出现,可想而知百万富翁在民众心目中的分量。杜铁容在石帆城建了一幢豪宅,它矗立在石帆城石街的东头,成为石帆城的地标。从古色古香的铁栏门看进去,它有一个宽阔的庭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玻璃长窗洋气极了,房耳上雕刻的图案却是本地传统。
  郭公胡嬷赶紧让座上茶。在杜铁容和郭公胡嬷谈话期间,两条戴着墨镜的壮汉一直守在门前,因此街坊们没有机会蜂拥上前,这种不能参与其中的滋味还是第一次尝到。
  杜铁容没坐多久便告辞出门,街坊们不待小车扬起的烟尘在诗书街上消失,都争先恐后拥进郭家。郭公胡嬷已经把那几箱洋货抬进内屋了,对众人的询问也是淡淡地回答。
  次日,在石帆城扮演媒婆角色的米碎娘走进了郭家。等米碎娘走出诗书街,春珊姐要嫁杜铁容的消息立即传遍石帆城的各个角落。婚礼即将在望海山庄举行,众所周知,望海山庄是杜铁容杜老板开的,石帆城有史以来第一座酒楼兼宾馆,带着资本主义豪华与颓废的气息。诗书街各家各户都接到了杜铁容的请帖,他还特别交代:不收礼。街坊们都张开了嘴巴,久久合不拢。   9
  杜铁容是石帆城城郊十三乡人氏。这十三个村庄依附着石帆城而存在,在石帆城人的眼中,却如不在。正如石帆城人听到诗书街,会发出一声惊叹:“富人区。”听到十三乡,未免要鄙夷地撇撇嘴:“十三乡的。”在石帆城人的刻薄话语中,是这么形容十三乡人家的:“门后只有一钵尿。”
  其实石帆城人有所不知,这一钵尿往往是全家人一夜的排泄物的综合体,每天早上须挑到菜地里浇菜。那天早晨,杜铁容的寡母捏着他的鼻子将他的美梦强行中断,同时将一句话送入他耳中:“该去浇菜了。”杜铁容揉揉眼睛,有些恼火。等他挑着粪汁出了村外,看到清晨的田野,他便快乐起来,甚至哼起了一两句荒腔走板的白字小调:“蜡烛有心还惜别,青鸟无情心难通。”他甩着胳膊,在田间小路疾步快走。忽然,有一个年轻人在曙色中飞奔而来,杜铁容稍稍往路边一避,生怕粪汁污了人家,谁知这人将手一探,一串金灿灿的东西顿时掉进粪桶,年轻人死死看了杜铁容一眼,这才往前跑去,不过这次脚步从容多了。
  大概半支烟时间,田间小路上又出现两个年轻人,虽然没穿制服,但看他们腰间挂着手铐,杜铁容立即知道他们是“便衣” 。那年头,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高考、平反、香港客、外出打工,还有走私潮。杜铁容隐隐约约猜出了怎么回事。
  两个便衣边扇着鼻子前的空气,边问杜铁容:“看到斑鱼了没有?”
  杜铁容心一紧,将手一指,两个便衣朝年轻人消失的方向追去。
  杜铁容听过斑鱼的大名,当时十三乡走私的人那么多,如果硬要找出一个始作俑者的话,可能大家都会说:“斑鱼。”斑鱼出身渔民,有一次在深海不知遇到了什么人,帶回了一船的手表和半导体,大赚了一笔。奇怪的是,这个始作俑者似乎运气不佳,不少后来者弄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不是金盆洗手干实业去了,就是升格为幕后大老板,不再亲自参与行船。可斑鱼一直拼搏在狂风巨浪中。这可能与他的好色、好赌有关。据说他曾一夜之间嫖了十一条女,又曾一夜之间输掉二十万元。
  两个便衣追出数百米,忽然一个便衣折返来,捏着鼻子对杜铁容嚷嚷。杜铁容听不清他说什么,但很快明白他的肢体动作的意思:“将粪桶放下。”
  便衣转着身子在地上捡了一根树枝,转过身吸了一口气,这才将树枝伸入一个粪桶,搅动了半天,转身喘一口气,又继续搅动,不一会儿,便衣的脸色发红。
  杜铁容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他。
  便衣终于扔掉了树枝,跑掉了。
  杜铁容将粪桶挑到菜园,浇了菜,桶底露出金灿灿的东西,他四周张望了一会,将粪桶挑到一个小水潭,将金灿灿的东西倒进去。这东西进了水潭,如昏暗的舞厅亮起了灯光,照出了潭底的水草、小鱼等。他知道,这样的东西揣在怀里不安全,埋在看菜园子的狗吠寮(乡间一种竹子和稻草搭成的低矮“房子”。果瓜成熟季节,看园人时常带着一条狗在里面栖身。如有人走近,狗便会狂吠,因此俗称“狗吠寮”)里容易被发现。
  想了想,杜铁容找来几张破纸和树叶,将金灿灿的东西包了,将它埋在水潭底。
  刚刚埋完,两个便衣押着斑鱼走过来了,一个便衣喝道:“斑鱼说了,他将金项链交给了你,还不交出来?”
  杜铁容看斑鱼,斑鱼迅速地努了努嘴。
  “我不知道你说啥?”杜铁容老实巴交地说。
  斑鱼这时出声了:“警察大兄,我哪有什么金项链。快放了我吧!”
  一位便衣踢了斑鱼一脚:“放了你,想得挺美。”又将手一指杜铁容:“你这家伙不老实,跟我们走一趟。”
  杜铁容在拘留所里吃了三天监饭,什么都没有说。出了牢,他依旧挑着粪桶去浇菜,斑鱼蹲在田头候他。
  “兄弟,把东西还给我吧!”他笑眯眯的。
  杜铁容什么都没有说,带他来到水潭边,跳下去挖了半天,掏出一串金项链,洗了洗,递给斑鱼。
  斑鱼像捻念珠一样捻着金项链,塞进怀里,另一只手取出钱包,掏出一沓钱递给杜铁容:
  “兄弟,谢谢了。”
  杜铁容手一挡:“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
  斑鱼做出塞的动作,杜铁容做出躲的动作。
  “是不是嫌少喏,兄弟?”
  “没的事。不是我的东西,挂在我鼻子上也挂不住,是吧!”
  斑鱼确认杜铁容真的不想要报酬,脸色和眼神都变了,他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种人。
  “你知道我是谁吗?”
  “你是斑鱼,我听说过。”
  斑鱼来找杜铁容,原是做好了一切准备,如果杜铁容想吞他的金项链,那么他将要启用他贴身藏着的利刃,如果杜铁容漫天要价,他会让杜铁容明白报恩也是有限度的。他唯一没有想到的,正是眼前这种情形。他有些不知所措,仿佛陷入情关的小女孩,围着杜铁容打转,不愿离去。瞧这个杜铁容,虽然看上去不是聪明绝顶的人,可也不是鼻涕流到下巴的角色呀。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要钱呢?
  “那,兄弟我告辞了。”斑鱼学电影里的角色右手握拳,往左手掌心一击,行了个礼。
  “好的。”杜铁容转身就走了。
  斑鱼看着他的身影,一阵发呆。
  10
  几天后,斑鱼突然来到杜铁容家,左手提了一串猪肉,右手提了两条鱼。他把猪肉和鱼交给杜铁容的妈妈,说:“阿姨,我和铁容是朋友,晚上在你家吃饭。”
  酒足饭饱,斑鱼说:“咱们到外边走走吧!”
  无星无月,俩人朝一片木麻黄林子走去。斑鱼说:“兄弟,知道为什么别人叫我斑鱼吗?”
  “不知道。”
  “斑鱼值钱呐!我们家是世代渔民,我随爸爸出海,我爸老是希望捞到斑鱼,那些阿公阿婆、叔伯阿婶取笑我爸,都把我叫成了斑鱼,嘿嘿!”
  “斑鱼真的很好吃。”
  “哈哈。”
  穿过木麻黄,海滩出现了。斑鱼在一块圆石上坐下,杜铁容也在他身边坐下。斑鱼递一支烟给杜铁容,杜铁容摇摇手。   “哪有男人不抽烟的。”斑鱼硬把烟塞进杜铁容手里,拿出一个银色打火机,头部卧着一个西方裸女,“锵”一声,火苗蹿上裸女的奶子,杜铁容只得凑上去,点着了烟。杜铁容抽了一口,直咳嗽。
  “你是真的不会抽烟啊!”
  两人听了一会儿海涛声。忽然,夜色里多了一块慢慢移动的黑色,斑鱼掏出一个哨子,吹出一个长音。海面上回了两个长音。杜铁容努力张着眼,看着那移动的黑色越来越近、越来越大,终于现出了一只船的样子。
  斑鱼又吹了三声短促的哨音,木麻黄里忽然冒出十几条大汉,每条大汉都带着一个塑料桶。船停了下来,在朦胧的夜色里可以看到它有点兜兜转转的。大汉们脱下衣衫,扔在沙滩上,抱着塑料桶往船游去。
  大约一支烟工夫,大汉们开始陆陆续续游了回来,当他们爬上沙滩时,都弯着身子,手里的塑料桶沉重了好多,放在沙滩上,散发着淡淡的光芒。杜铁容第一眼像看到了哓哓动弹的虾姑,他咬咬自己的舌头,疼的。手表,满桶的手表,十几桶都是手表。当年,手表可是稀罕物,在此之前,杜铁容只在有钱人的手腕上看过表,村里不少孩子,拿圆珠笔在自己的手腕上画个手表形状,也玩得蛮高兴。当时男女订婚,流行以手表定情,手表越贵表明越有身份。
  斑鱼随便提起一个塑料桶,对杜铁容说:“你拿回去吧!”
  “给我也没用啊,我卖不出去。”杜铁容老老实实地说。
  斑鱼一阵狂笑:“明天你替我送到一个地方去。”
  关于杜铁容发家的传说很多,我也是道听途说,不知真假。
  11
  黄昏时分,杜铁容的“货船”在石帆城某处沙滩登岸,这原本是个非常偏僻的所在,杂草丛生,大白天人迹罕至。然而杜铁容的望远镜里忽然出现了一个精灵,不,仙女。那么美丽,又那样孤独,抱膝坐在一块岩石上,若有所思。
  杜铁容看呆了。“货船”泊在浅滩上,杜铁容丢下它不管,径直朝那仙女奔去。仙女若无所觉,看看日头落尽,才起身回家。她不知道,自己身后尾随着一个男人,那是石帆城最有钱的男人。杜铁容跟着春珊姐进了石帆城,很快便打听到她的名字……
  杜铁容和春珊姐的婚礼,让人见识了什么叫豪华。婚车一十二辆,每辆都披红挂彩,浩浩荡荡地开进诗书街。为了营造喜庆的气氛,诗书街的街坊们都自觉把自行车、送货的小推车往家里收,把街道让给婚车。可惜的是,诗书街多年失修,坑坑洼洼的,给婚车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好在诗书街保留着上个繁华年代留下的整齐划一的骑楼,尽管旧了,却自有一种旧式的威严,还能衬托出婚车的气派。
  春珊姐解下辫子,做了一个时髦的卷发。新娘身着大红旗袍,在两个故作镇定的伴娘中间嘤嘤哭泣。我们诗书街有这样的传统,叫“哭阿母,双头好”,新娘的哭泣与否关系到婆、娘两家的兴旺发达,非哭不可。盛大的婚礼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新娘踩着红地毯上了车,跟在后面的是郭公胡嬷、晓冬姐和石帆城女性的梦中情人胡崇达。许多旁观的街坊感叹:最小的孩子却先出嫁了。在上车之前,春珊姐回头看了我一眼,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春珊姐这一眼别有含义。然后,春珊姐将一束花抛给胡崇达,并说:“愿阿兄早日娶阿嫂。”胡崇达一直呆呆地跟着,这时仿佛吃了一惊,抢前半步将迅速坠落的花束接过,那角度刚好与我目光相接,他那双俊美的眼睛忽然朝我眨了眨,把我吓了一跳。
  杜铁容在自己开的望海酒店从一楼到六楼全都摆了酒席,其菜式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服务员一律穿着民国时代那种学生装——白衣蓝裤,戴着空姐一样的白帽子,实在让街坊们开了眼界。杜铁容的婚礼值得记入石帆城史。
  在众人大快朵颐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小杨在石帆城里撒酒疯。小杨不敢骂杜铁容,镇长副镇长都是杜铁容的座上宾,你小杨算个啥?小杨只敢骂郭公,骂他攀高枝,骂他是叛徒。骂来骂去也没人听,因为镇里的人都跑去喝喜酒了。小杨只好骂给一条狗听,后来总算来了一个乞丐,忙执住乞丐手,訴说衷肠。那乞丐好像也是经历了一些伤心事的,一边大喝小杨递上去的劣质酒,一边狠骂负心人。两人骂来骂去,天色黑了,小杨醉了。
  次日小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诗书街口的垃圾桶边。他清清干涸的喉管,往没有春珊姐的诗书街望了最后一眼,拍拍身上的脏东西,走掉了。
  12
  春珊姐住进了杜铁容那座闻名石帆城的大屋,她曾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单从外面看,你还不足以明白这座房子有多豪华,客厅里摆着一套檀香木家具,包括像小屋一样大的茶几,十张雕着龙凤的单人座椅,两张四座位的长椅。她的房间比诗书街的一座房子还要大,配有浴室、衣帽间,还摆着那时难得一见的32寸电视机,房间里的柚木地板和小孩的脸蛋一样光滑,赤脚走过,麻酥酥的舒服。
  春珊姐给我泡一种看上去淡淡的茶,喝起来颇有余味。她给我摆了好几种糖果、水果。我问杜老板哪去了?春珊姐说他长年在外,一个月难得回家一趟。
  坐了一会,杜铁容的寡母从楼上下来了。这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婆子,当得知我是谁家的闺女后,她说了一句颇文雅的话:“书香门第哦!”
  春珊姐和她的家婆要留饭,我婉辞了。
  那天从春珊姐家里出来后,沿着树荫回到家中,我发觉我和春珊姐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亲密。尽管她每回娘家必顺带来看我,给我带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礼物,我也照样为她泡茶、递糖果,可她身上多了种陌生的气息,那是她的主人在自己的领地里留下的标志,这种气息准确无误地表明:“瞧!这个美丽的女人是我的,我的。”这种气息驱逐了春珊姐身上的处女香,让她既讨厌又迷人。我不知道,春珊姐是否后悔过,从春珊姐身上不断变换的时髦衣服来看,杜铁容对她不错。她的穿着打扮成了石帆城女人的风向标。
  那段日子是郭公胡嬷活得最滋润的日子,作为石帆城第一个百万富翁的亲家,郭家不经任何努力便摆脱了物质的制约。郭公胡嬷时常给左邻右里送一些稀罕物。郭家米店甚至拥有了诗书街第一辆送货车。不过在我看来,晓冬姐仍然是晓冬姐,笑眯眯地为街坊们送米;如果客户比较远,晓冬姐也时不时会动用那辆送货车。郭崇达也依然四海为家,偶尔才出现一回;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结婚,街坊们都说他挑女人挑花了眼。   有一次在品尝过一种国内初见的洋酒之后,郭公不知怎么想起了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事。他乘着酒兴跑到镇府去找小杨,小杨既不让座也不敬茶,直勾勾地瞪着他,仿佛在看吃屎的狗滚泥浆的猪。郭公被小杨那样的目光盯着,酒意神速消失。他忽然觉得对不起小杨,正想说点什么,小杨伸手把他请了出去。
  郭公低声嘟囔着出了镇府办公室,正想回家,镇长扶着二楼的栏杆向他招手,扬声要他上去坐。镇长殷勤地给郭公让座敬茶,差不多让郭公产生镇长就是小杨的错觉。在镇长的鼓励下,郭公谈了自己多年来申诉的事。镇长答应帮忙。镇长同时请求郭公在杜铁容面前多多美言,为家乡的建设多出力,比如说,石帆城的石街破烂不堪,也该修修了。郭公也诺诺答应了。
  13
  尽管杜铁容一个月难得回家一趟,春珊姐的肚子却迅速隆起。我必须说,春珊姐成了孕妇也是石帆城最美丽的孕妇,她身上的孕妇装也带着领导潮流的气派。她的肚子大得好像是假的,让人怀疑是不是怀了双胞胎甚至三胞胎,这样的肚子让我震撼,它毁坏了很多又创造了很多,让一个女人面目全非。
  春珊姐的大女儿嫣若降生那年,郭公家又发生了一件奇迹。那天,诗书街一下子来了两辆车,其中一辆是镇府的,街坊们大都见过,另一辆是吉普车,虽旧却带着一种凛然的威严。街坊们呆呆地看着它们开过来,突兀地停在郭公家门口。镇长先跳下车来,点头哈腰,吉普车上走下一个将军模样的人,问了一句:“就这家?”石帆城镇长笑容满面,侧身为将军带路,一个秘书模样的人落后将军半步,两个穿着军服的警卫员在门口站岗,让人望而生畏。
  街坊们目瞪口呆,这郭家真是善于创造奇迹的人家。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将军和郭公几乎同时出现在街中,两人搂在一起大哭。将军上车后,还摇下车窗向郭公摆手。
  街坊们开闸的水流般涌进郭公的家,郭公家中多了一个军用水壶,上面有某某军区后勤部的字样。郭公还主动告诉街坊们,这是他的一个战友,已经当上了将军。将军今天来看望他,还给他送来了500元。
  原来小哥替郭公写的申诉书到底生了效,一位同样参加过那次著名战役的将军记起了有这样一位战友,于是专程来诗书街探望。
  那时候,石帆城有一种论调:你可以看不起一条鸡、看不起一条牛,可你不能看不起一个人。一个人除非到死了的那一天,你不能料定他身上会发生什么事。那时候,许多奇迹正在眼皮底下发生,助长了这种论调。
  14
  忽然有一天,石帆城街道的墙壁上总是张贴着法院的公告,打个红叉的,起码枪毙一个人,没打红叉的,没有枪毙人。红叉的公告大多是杀人、抢劫、强奸。没有红叉的公告大多是“投机倒把罪”。这些公告简直成了街坊们的故事读物,尤其那些强奸犯的故事,闲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纷纷。当然,后来电视、电影、网络普及了,街坊们读到了比那些公告更为复杂的故事。
  有一日,我在一张没有红叉的公告上看见了杜铁容的名字,当时涌上我心头的第一念头是:不幸的春珊姐。杜铁容坐牢的消息传开之后,街坊们说什么的都有。你只要听听他们的议论,必会惊讶于多数人“瞧不起穷的,嫉妒富的”的心理。很多人预料春珊姐不日将会提着一个破布包,像乞丐一样回到诗书街来。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也许心中隐隐出现郭公当年出现在诗书街的一幕。然而这一幕始终没有出现。杜铁容家大业大,不是说塌就塌的。春珊姐照样回娘家,但并不落魄,她又生了两个男孩,昭若和莫若,简直是杜铁容的模子印出来的。嫣若虽是女孩子,却带着两个弟弟吵吵闹闹,调皮捣蛋,如果不是太过分,春珊姐一般都放任自流。
  15
  不久,郭公死了,但并非死于街坊所热望的落魄,而是,死于虚荣。
  那些日子,我忙于备战中考,蓬头垢面,生物钟紊乱,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劲头。大哥小哥都打电话提醒我,人生有几个关键时刻,我所面临的即是其中一个。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那天黄昏,我晕头晕脑从学校回到家,刚进诗书街街口,望见我们家门前搭起了办葬礼的凉棚,凉棚两头各放一张倒放的椅子,椅子上贴着两个毛笔字“借路”。我吓了一跳,赶忙踩刹自行车,没等停稳就跳进屋里。
  “谁死啦?”我突兀地问。
  正蹲在院子里淘米的妈妈抬起头,说:“郭公。”
  我明白了,我们石帆城办丧事都是这样,谁家门口都没有那么宽的场地,需要向左邻右舍借地。尽管郭公是我们诗书街最老的人,打从我有记忆时起,他已相当老了,满脸皱纹,甩着一只茶槌样的左手,走近来一股阴风,但聽到他的噩耗,仍让我悲伤。
  郭公的死因是妈妈告诉我的。不知从何时起,诗书街忽然流行镶金牙,不少人将满嘴好好的牙敲掉,换上金牙,换一颗要五元钱,可以说是很奢侈的消费了。好些人的脑子好像突然出了问题,全都以一口金灿灿的牙齿为荣。试想,电影里满口金牙者不是汉奸,便是狗腿子,哪有一个好东西?但那些人好像中了邪。你不能和一个中了邪的人讲理。郭公也中了邪,不过他那口摇摇欲坠的牙齿说实在的也该整整了,他曾经在吃饭时发现一颗门牙脱在饭粒中。所以,郭公想换一颗金牙,并非全然出于虚荣,而是有着现实的需要。
  那个给诗书街人换金牙的张牙医假扮正规医生,也穿上一件白大褂。告知郭公换牙的价钱之后,他让郭公躺在一张牙床上,让他张开嘴。一阵臭气让张牙医禁不住要呕吐。不过,郭公那仅剩的几颗牙齿既黑且摇,不费吹灰之力即能拔掉,实在比那些满口好牙的人容易操作。因此,张牙医在内心里将那阵臭气抵消了。果然,张牙医轻轻一拔,郭公的一颗牙已离开了牙龈,再一拔,又一颗。拔完,郭公坐直身子,张牙医正想喊他躺下,郭公忽然浑身颤抖,脸色大变,一会儿就死翘翘了。
  张牙医吓得魂飞魄散。
  众人一边将张牙医扣住,一边将郭公送到石帆城卫生院。石帆城卫生院宣告郭公已经死亡……经过石帆城的法医鉴定,郭公身罹癌症而不自知,已经是晚期了。如果不拔牙还好,一拔牙那毒素冒出来,必死无疑。我心里有些难受,虽然郭公是我小时候噩梦的来源,可他毕竟是春珊姐的爷爷。
  石帆城葬礼的高潮在出殡日,一班锣鼓从早上开始敲敲停停,法师身穿道服,又唱又跳,还指挥孝子贤孙适时发出哭声。许多人穿着麻衣,站在凉棚下闲聊,这是郭家五服内的亲人。亲戚朋友来相送的,都被让在椅子上,上茶。依我们这里的风俗,大长子孙(大儿子的大儿子)看到亲戚朋友来送奠银的,须下跪奉茶;可以看得出来,郭崇达并不乐意充当这个角色。是不是他嫌弃郭公不是他的亲爷爷呢?反正他那不愿意谁都看得出来,但谁也拿他没办法,他把这当成了演戏,别人也不好指责他。
  郭崇达、晓冬、春珊除了麻衣,头上还戴着草编的麻圈。都说“女要俏,一身孝”,胖了两圈的春珊姐依然那么美丽,嫣若、昭若、莫若依旧吵闹,有时候需要郭崇达吓唬一下。
  出殡时辰到了,街坊们都站在诗书街两旁送郭公最后一程。我也和家人站在门口。送葬的队伍慢慢过去,郭崇达手捧香炉,走在棺木后面亲戚朋友的前头,他几乎和我擦身而过,旁若无人地盯着我。我忽然心跳加快,他又像春珊姐出嫁那天一样,朝我眨了眨眼。
  责编:王十月
其他文献
1.一场冒险的战争  大军连续奔走了七天,快要进入敌人的腹地。寒风吹过阵阵黄沙,天气干燥,人马都困了。美翼王下令就地扎营,召众将领聚于中军帐,商讨进军路线。  长者师旷献计说,前方中路是广阔沙地,左侧是一条峡谷,只能容纳两三个人通过,右侧高山,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如今我军长途奔袭,士兵疲惫,宜先休整三天。敌军数倍于我军,以我对高鼻王的了解,他最有可能把大军驻扎于屏障之下,在广阔的黄沙地上摆开阵势
期刊
听,与一声鸟鸣醒来  被盗窃的微笑回到嘴角  晴朗的日子,和声留住金色的空间  眼下,十月中旬的雨掩盖了鸟影  雨傘下的生活,难以觉察之处  都是苟活的边缘  阳光或者雨水,再绵长一些  为这忧伤的人间,从前你爱它的暖色  现在你不得不适应漫长的沉闷  而这一切之前也发生过
期刊
收割完最后一茬晚稻,田间旷野就像谁的头发被剪掉了一样,可惜这理发师的手艺也太差了,东一块西一块那么难看,好像给癞痢头剪的。  鸡蛋大小的灰色大嘴雀一只一只地聚集起来了,整天就看见他们最活跃,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一大群一大群从山村里的这头飞到那头,那头飞到这头,远远看去,密密麻麻的如同一窝蜜蜂飞过。  腊风吹起来了,在阳光下,呼呼响,而且是乱风,呼一声卷起地上的树叶杂草,吹送到这边,呼一声又吹送到那
期刊
他脸上的光线柔和起来  岭南的明月抚慰了他的大海  从长安望回童年的韶关  崇山叠着几重峻嶺  再苦的地方,贫瘠的众夜  月亮,它不曾放弃每一座故乡  开通梅关,他释放了梅的光源  身着长袍在时间的大道疾走  滚滚长河夹带来庄严落日的小号声  他做过宰相,被皇帝赞许  那又怎样,他的身份只是一种角色  为诗歌所记忆,每一个乘月之夜  他才是唐朝的一枚月亮
期刊
夜色从失眠开始  我想睡却无从进入  梦境 仍然是往事  带来了风声 它们依稀  是一幅画的草图与完稿  一部电影的上集和下集 它们不相遇  它们本来就不可割裂  就像夜色与未眠的人  就像我追随失眠沉没于夜色之中  我在夜色里行走  唱记忆遗失的歌  玩成年后疏忽的游戏  它曾离开我 此际又回到我身边  空气里飘忽的声音充满暧昧的味道  如同花园酒店天桥下走走停停的女子  目光游游移移 张着口 
期刊
一、人世间的少年游  1924年9月30日,杜鲁门·卡波特落地在新奥尔良。生下他的那位女子才18岁。四年后,这位年轻妈妈与丈夫离婚,4岁的卡波特由亲戚抚养。到他9岁时,母亲改嫁,他有了另一个爸爸。本以为还能——有个相对完整的家庭,却不料母亲改嫁过去不久便选择了自杀。  草率出生,匆匆涉世,他把经历都记在心里,并为它们找了一个出口——写作。  他11岁开始写作,每天一放学,便回到家里写,一写就是近三
期刊
时光合唱队未曾记得  就已学会忘却  每次在大篷车酒吧  当我的出现不是为了赞美 不是  为了不赞美 我总是这样想  城市里有限的美丽脸孔 给夜色  添加了无限的美  无限观望的目光 围靠舞池  她在跳舞  戴着金丝眼镜 我到达之前  她已被强劲的舞曲主宰  她似在释放 又似在放纵  谁知道呢? 直到我離开她还在  让美好的身体曲线显露无遗  仿佛没什么比她更美好  她在跳舞 作为时光合唱队的一员
期刊
論题:月亮容易让人感到消失  其一,因为月亮是夜空中的明星  明星擅长玩失踪。玩大点就消失  消失代表天空潮流的往返轮回,下一次  星星走光,或者太阳走红,一走就红  其二,月亮出入云层的时候  很像一张烟雾中的脸  好吧,你也可以认为  月亮是暂时消失的  但瞬间、顷刻、一会儿等时间的  短剧,肯定不这么认为  其三,那个人已观望很久了  可是这回进入云层的月亮就是不回头  他坚持不了自己的坚持
期刊
1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三只白鹭在水边  圣人在水边  无字的纸在水边。  三只白鹭,三张白纸  又飞来三只。依然落在水边  现在是六只,六张无字的纸在水边  圣人不在水边,风却来了。  风吹皱水边的六张白纸  吹乱六只白鹭身上的羽毛  这是我独享的黄昏  南村只给我六只白鹭  六张水边无字的白纸  我不要圣人,只要风。  风指给我看,白鹭的白在白里。  2  (谷雨,太阳位于黄经
期刊
长期观云,使你洞悉了逍遥游  无非是,隐身的巨人在讲解无路之路  的白云之道。云是一株巨木上的繁花  在无穷尽地涌现而不是顷刻间破碎的浪花  云从不破碎但也会转眼消逝  于虚空之中。云跟浪花的相似之处  就是都仿佛没有出处  也没有去路,但水沫的注解仍有必要  涛声的提醒仍有必要  海龟的藏头露尾及鲨鱼的龇牙咧嘴  仍有必要。云是静默的  云在任一处涌现也在任一处消逝  云不耗费食粮,也不产生垃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