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来了,学校请接招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学,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其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加,新编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此次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三科教材,体现了国家对教材编写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对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高度重视。新编教材对中小学生正确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将发挥出重要的关键作用。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而科学、严谨的教材则正是润物无声的重要价值观“源头”。从这个角度看,将中小学教科书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不为过,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跟着错下去。此次新编的中小学三科教材,着力于全面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文化传承,这对扣好“第一粒扣子”,抓好中小学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形势下,学校如何应对?新编三科教材怎么教?学校如何在新一轮挑战来临之时,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打造和提升自身的品牌?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深层次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教材注重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根据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其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历史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与此同时,“部编本”教材注重强化革命传统教育,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清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语文教材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选文涉及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如列宁、高尔基,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法布尔,自然和人文景观如荷兰的牧场、埃及的金字塔。选入的知名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培根的《谈读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10个关键词了解部编新教材
  关键词1:历时五年
  根据中央要求,从2012年起,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历时五年,完成了编审工作,将于2017年9月开学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关键词2:把好三关
  三科教材审查首次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和综合审查,全面把好三科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了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
  关键词3:三年全覆盖
  根据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关键词4:价值导向
  经审查,专家一致认为,三科教材价值导向正确,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有机渗透,充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
  关键词5:核心价值观
  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原则,专门研制了三科教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方案和实施图谱。
  关键词6: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历史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
  关键词7:革命传统教育
  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历史教材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关键词8:法治教育
  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关键词9:外国作品
  语文教材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关键词10:教师培训
  建立健全国家级、地市级、县级三级培训体系,分层实施,3年完成三科教师全员培训。
  新教材在粤基本实现平稳过渡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科目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实际上,从去年秋季起,广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初中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三门课的教材已经开始采用教育部专家编写的教材,也就是“部编本”教材。
  这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大换血”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而且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小学6个年级的古诗文总数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0余篇,增幅达80%。古诗文的文体也更趋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这套明显加重了传统文化分量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老师是如何适应的?教材使用一年,家长有何感受,学生接受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幼小衔接班的学生和家长,采访一线教学名师。
  家长:新教材不难适应
  正值暑假,许多孩子并未放假。在广州市滨江东路上一家教育机构,一位母亲正在等待孩子下課。她的大儿子已经入读小学高年级,而小儿子将在新学期时升读小学二年级。这位家长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换教材的影响不大。
  记者在对数位家长的采访中发现,新教材改版在家长和学生看来,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学习中并没有感受到很大程度的不适应。记者曾在去年9月,小学使用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第一课上看到,由于小学语文的第一课从原教材的“先学拼音”改为“先学汉字”,还是有少部分学生被第一课中的“天、地、人”几个字难到,不过,如今小学一年级毕业的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新教材,纷纷表示“语文不难”。
  在部分家长眼中,换教材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习汉语拼音、基础汉字为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并非重点。在一家位于广州宝岗大道上的教育机构中,一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材进行调整很正常,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用的教材和我们以前用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同的。这些调整不会对孩子学习拼音、汉字造成影响。”
  记者在不少幼小衔接班看到,教学的内容还是集中在简单的识字、算数、拼音和教学习惯的养成之上,教材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不大。而在小升初衔接补习班中,学生主要报读的都是数学和英语科目,补习重点并非本次更换教材的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三科。
  老师:学生们普遍喜欢
  广东省特级教师、东风东路小学教导处主任邹建成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对新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后,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赋予了新教材“中国味”“语文味”和“儿童味”这三种味道的理解涵义:中国味——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量增加;语文味——新教材中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等栏目重视语文知识的体系,更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儿童味——有趣的文章故事更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教材刚更换时,有人质疑让孩子先识字的编排、古诗文的增加会否增加孩子学习的难度,对此,邹建成表示,“我们不要低估孩子本身的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想象力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邹建成说,从目前东风东路小学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都很喜欢新教材,对新教材中的很多故事也都很感兴趣,家长对新教材也很支持。“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新教材回归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这也更贴切符合语文教育的目的。”此外,邹建成还说,先识字再识拼音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更利于孩子的幼小衔接,平稳过度,因为拼音本身相对汉字而言专业性较强,这种转换更利于学生自然顺畅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变化:增加亲子阅读栏目
  相比于刚拿到新教材时的压力和不适应,东风东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们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研究打磨,对新教材有了不一样的见解。至于教学方法的变化,邹建成表示,最主要是知识拓展方面的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教法提出新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上,总的来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新教材变的是内容,这是知识层面的,而教学方法是技术上的,但技术说到底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因为从全局看来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
  此外,关于幼小衔接的学生如何应对新教材带来的变化,邹建成建议,并不需要刻意为新教材做准备,只需要让他们在自然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尽量多识一些字即可,多识字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可以增强他们入学时的自信心。
  新教材对家长提出最大的“要求”莫过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邹建成非常支持:“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单独地孤立为学校层面的事情,而应该看作是每一个家长甚至每个社会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教材编排上就将这点纳入进去,不仅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但这一栏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未可知,邹建成表示,这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学历层次与主动性,受过良好教育、主动性强的家长即使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会主动做这些。
  新编三科教材怎么教?
  语文教材
  反复诵读是教好古诗文的关键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师要落实四点
  一是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要注意收集与名著有关的研究、赏析资料,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最好能够用心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系统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阅读档案。
  二是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每一本名著的教学计划,要做好读书活动的整体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
  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
  三是阅读分享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
  要能够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导分享由浅入深,使分享能够渐入佳境;
  要善于适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閱读体验,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激发、提升学生。
  四是名著导读教学不应“用力过猛”
  为防止名著导读教学中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读,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让学生海量地阅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历史教材
  1、 教师备课,必备活动
  新教材新增3大辅助栏目: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部编本历史教材主编叶小兵——
  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
  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注重对课文的讲授,还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
  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到教学方案中,尤其是史料研习的活动,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2、学会巧妙利用教材插图
  部编本历史教材主编叶小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
  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教学起点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朱小蔓——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课堂活动要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
  首先,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次,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
  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行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其他文献
教师应该要仪表整洁,表情端庄,说话和气。  表情,表达情感、情绪,是人们对于情感体验的反应动作。它与语言声调、身体姿态配合,传情达意,被称为无声语言。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表情就是心灵的镜子,尤其是面部表情,细微多变、丰富复杂,是人们个体表达、传达情绪情感的最原始和最直观的表达,它能表达丰富而又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书育人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面部表情正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不仅通
期刊
在学校,班主任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每所学校的班主任队伍都是学校教师的精英,绝不会出现优秀老师硬气地拒绝领导的任命,各方面都很差的老师被逼无奈才当班主任的情况。现实是,优秀的老师不会真心拒绝,而各方面很差的老师即便主动申请当也不会被任用。  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几乎都是先做班主任才走向领导岗位的。换句话说,要想当领导,就得首先当班主任,这是捷径,也几乎是必经之路。这些无形的“福利”对老师更珍贵!学校在
期刊
从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看学习方式的变革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关注了“人教教材培训”、省级教材解读培训之后,尤其是经历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后,我对“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与改变充满了喜爱与尊敬。  教材不仅是课本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在附录中明确标注语文基础知识。从第二课起,认识
期刊
“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之扎根中国篇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叫“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喜欢各种表现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爱了解、爱读、爱看、爱参与、爱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同程度养成独立、自主学习和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换句话说,这个领域“扎根教育”的核心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数学生身上(认知、情感和行动)成长,而不仅仅是以制度规定“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老元素,新应用,一枚校徽的调整或更换将引导众人感悟不同的精神追求与境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一些校徽在视觉传达与内涵解读上已经无法具体地诠释学校所肩负的办学使命与育人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甚至重新设计。这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主动向社会展示品牌形象,以争取优质办学资源的直接表现。据观察,近年来的中国高等院校在此方面的设计更侧重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的几个案例都是
期刊
万氏兄弟的错觉艺术作品涵盖雕塑、装置、综合媒介及3D地画等多个种类的综合体,主张题材广泛,强调有趣、轻松、个性和艺术性,反对雷同、呆板、无生命力。其中,3D地画艺术作品结合扎实的雕塑基本功及环境设计能力,不断进行技术改良,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效果佳。  1.第一次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3D地画"  的作品《時尚之都·理想之城》  2.第二次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3D地画"  的作品《蓝之梦》
期刊
挖掘并演绎校园雕塑背后的故事,可以使之活化育人。  隨着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时之间,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矗立于校园之中,默默地承载着教化育人的功能。但不管选择矗立什么样的雕塑,我们最终都要将其活化,使其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凝固的艺术只有活化才有味道,这也是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那么,究竟如何让更多的学校师生懂得品味校园雕塑艺术呢?下面,我以两个身边的例子来
期刊
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家庭底细”,学校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同教育。  召开家长会,最终目的是让老师与家长一道,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此,老师不妨主动地引导家长正视身上的问题,发现真实的孩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课题组提供的这份调查问卷,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于家长而言,在家长会上看到孩子回答的问卷,必会重新思考整个教育生态环境,接下来与老师的交流将更为全面;于老师而言,在家长会上摆出学生回答的
期刊
如今全国各地自觉展开的“和美教育”“和雅教育”“和乐教育”“e课堂”等草根实践,实际上是“和易教育”思想的悄然浸润,将带来蓬勃的教育生机。  “和”是均衡的立点状态,“易”是纠偏的变化过程。“和易”不仅是一种均衡发展的理念,更是一种包容发展的理念。从哲学词义上看,“和易”与《易经》《中庸》相关联;从普通词义上看,“和易”即“平易”。同时,“易”是“e”的中文译音,可以令人联想到“互联网+”,蕴含着
期刊
今日倾听者,明日教学者,评课能让教师知得失,促专业成长,并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听、评课是每位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会遇到的事情。一位教师正常情况下,一辈子大约要听、评课1000节。评课不仅可以给上课者、观摩者以反思与启发,更能促进评课者的教学能力,同事之间相互学习与促进;学校领导可以发现教师队伍中哪些教师能成为榜样,哪些教师需要帮带,扬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能力地提升。我们该如何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