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诗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把握情感,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二、激发美感,陶冶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 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三、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其他文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势必要从创设优良的心理环境人手,使学生能够思于创新、敢于创新,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去大胆创新,从而既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又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传统教育形成的心理环境严重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1.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形成的学生心理环境,使学生
期刊
我们这一代的幼儿教师责任重大,在我们的手中,托举着人类的太阳,决定着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强弱与存亡。所以精心培育好每一个孩子不仅仅属于当今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和教学成就,而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自主的学习是促使幼儿发展的根本之一和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使幼儿在学习中
期刊
从刚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这几年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要有着重大的转变,从传播知识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创造者。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索,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结合自己的一堂习题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大家共勉。  题例某公司30名职工的月工资弹。  1 求该公司
期刊
自从教以来,有过数次科学课的教学经历,从最初的自然课程到如今的科学课程,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同于自然课,以前自然课教学大多是“读、划、背、查”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以往那种教学模式,其结
期刊
《詹天佑》一课我已上了三遍,但我总觉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备课和讲课中进行了再创造,注意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三次上《詹天佑》时,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理解呢?应该让学生对这几个工程有立体感,还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来当詹天佑,当小工程师。于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课时前,我让两个学生抬来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让他们把沙子垒成“山”,拍紧。上课了,学生都望着讲台上
期刊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政治教学焕发生机。我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围绕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方法 、条件和
期刊
同步点拨    学习目标导航  1.学习宾语从句,掌握宾语从句的用法。  2.学习打电话用语及如何电话邀请。了解有关邀请的主要句型和常用语。  3.学习表示时序的副词及方式副词。  4.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习俗及相关的餐桌礼仪。  5.掌握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6.学习不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  7.学习健康的饮食习惯及其重要性。
期刊
小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文教学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雷同,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因此,多年来,我本着发展的眼光和对学生“终身教育”的目的,响应国家少工委“体验教育”的号召,在我的作文教改工作中产生了“体验作
期刊
作文评改指导,既是对教师的生活积累、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功的大检阅,更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延伸和有效支撑。然而目前作文评改指导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可忽视,需要不断反思、总结和探索。下面,就此命题谈谈我在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艺术性的评语在作文批改中的应用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该讲究评语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改掉过去“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的评语模式,写出语言简洁、针对性强、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