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生物课“四有课堂”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理念下的课堂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那么,怎样的课才是理想的课?这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师追寻的教学目标和倾心缔造的一个教育理想。有人说:自由活泼的课是理想的课;有人说:动态生成的课是理想的课;也有人说:对话互动的课是理想的课……然而,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生物学科责任的高度,我认为,有效的生物课堂应是着力构建“魂、神、本、根”兼备的“四有课堂”。
  一、课之魂——着眼于人的成长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知识授受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因此从生物学科的价值入手,教给学生对其一生有用的东西,其主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生物课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一定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科学求实的作风等。这一切不仅是学好生物学必不可少的,更对人一生的求知、做人、生活等具有指导价值。而这正是我们生物学科教学的责任之所在,是我们所追求的课之灵魂。
  在讲述“尿的形成”一节,我播放田世国捐肾救母的视频和对其的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我问:“观看了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你有什么感触?”学生纷纷发言;“田世国很勇敢、很孝顺,是个好儿子。”“他知道母亲生育他不容易,很懂得知恩图报。”“我们以后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事情,让父母为自己而骄傲和自豪。”……我赞同道;“田世国的行动温暖了天下父母,他的孝心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感动之余,当用生物学的眼光审视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肾移植能够救治尿毒症?肾脏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作用?肾脏的结构是怎样的?”我的适时提问给每一位学生抛出了一个充满期待和探究的问题,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开场内涵已超越了课堂教学和课程本身,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教育的本意,并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关于亲情、感恩与人性之美的故事,这一切来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课进行完后,我小结说:“田世国的妈妈是幸福的,儿子健康的肾脏挽救了她的生命。然而,还有许多尿毒症患者因为正常器官来源不足,依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我们是否也应该向故事中田世国学习,将来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以延续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借以此引领着学生的价值观,指引学生超越自我、关爱他人、完善自我,提升做人的境界。若干年后,学生也许早已忘记了那节课上的知识点,但他们却懂得了感恩和回报,践行着科学求实,生活得健康而快乐……来自生命最真诚的渴求,唤醒人性之美、阐释教育本意就是我们课的灵魂,故将永存。这也许是一门课程开设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吧。
  二、课之神——追求课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应有其“神”——一条清晰明确的教学主线。也就是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和板块之间不是彼此孤立、零散地堆砌,而应围绕一个中心,指向一个主题。
  如:“尿的形成”一节,“尿”看似是本章“人体内废物排出”中的新内容,但我在对教材的精心研读中,抓住了其“神”——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并以“血液流向”作为切入点,从而理出教学主线。
  首先,在对“宏观”肾脏的学习中,“血液、肾和尿液”三者关系渐显。
  其次,在对“微观”肾单位的学习中,“血液、肾和尿液”三者关系密切。
  最后,在建构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血液、肾和尿液”的关系愈来愈清晰。通过尿的形成示意图的巧妙构建,借助不同颜色、结构名称的标注和有关箭头表示,形象直观地呈现了在肾单位中血液如何得以净化,并形成尿液。至此,尿的形成问题完满解决。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有一点始终如一:教师一直在向学生传递着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而学生也认识到:肾脏之所以能承担起净化血液、产生尿液的重任,是与其结构密不可分的。也正是由本课找到了“血液流向”这条主线,紧紧围绕生物体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即本节课的“神”)进行课的设计,使得整节课思路清晰、干净利落、简约流畅、一气呵成。
  三、课之本——立足课堂的“三个中心”
  1、以问题为中心——激活有效课堂智慧的“金钥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这样,就使得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爱因斯坦曾强调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
  2、以活动中心——构建有效课堂生动活泼的“抓手”
  学生天性好玩好动,相对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课堂活动满足了学生在玩中学的天性和欲望。活动不仅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以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活动成为构建为生动活泼的“抓手”,为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挥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尿液的形成”时,我设计了模拟活动——“让我们来做做看”,其内容如下:“这里有一包‘粮食’,既有花生、大豆、绿豆、黑米,也有沙粒、石子。你怎样模仿农民伯伯有效地去除杂质呢?”有的学生说用筛子筛一筛。我出示筛子,请学生操作。然后,我问:“同学看一下筛出去的‘杂质’,能不能直接丢掉呢?为什么?”“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我们就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粮食’从杂质中捡回来。”很显然,这个活动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筛出去”——类比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第二个过程是“捡回来”,即将“杂质”中漏掉的“粮食”捡回来——类比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在这个绝妙的模拟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条理清晰而又生动。直到现在,只要提起尿的形成,眼前就会闪现出“筛粮食”和“捡粮食”的情景,紧接其后的就是脑海中肾单位“制造”尿液的画面。于是在活动中,“尿的形成”的学习变得简单又有趣、好玩又好记。
  3、以探究为中心——追求有效课堂理想的“魅力源”
  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作为生物课程的理念之一,“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适应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四、课之根——关注人当下和未来生活
  20世纪初,杜威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及生活”的命题。杜威认为,最好的教学活动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他看来,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加强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所处的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眼前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从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乐趣,使学生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而有意义,并在“现在”的不知不觉中参与“将来”。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料,较其他学科更接近于人类认识的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让生物学教学回归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如:“尿的形成”一节课尾,在学完了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尿毒症的补救措施(肾移植和“人工肾”)之后,我深情地说道:“无论是肾移植还是人工肾,都是亡羊补牢之举。关注健康、保护肾脏才是根本所在。”并提出在良好的饮食的生活习惯中来保护肾脏,如“坚持低盐、清淡饮食;不暴饮暴食,增加肾脏的负担……”。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建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也正践行着课堂的根本在生活——教学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当下和未来生活。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感”,还应包含智慧之爱,关乎人一生的幸福。有人说:“水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想说,一节课时间虽短,但如果我们能让每节课都在着力构建“魂、神、本、根”兼备的“四有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色彩,给予成长的必需,滋养健康的观念,提升科学素养,就能演绎好教育的本意——使人成“人”。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在实践新课程的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教学观念的转变、控制和驾驭好课堂以及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材的关系等心存疑虑。本文从改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的必要性到教师应有的行为,从改变教学方法、创建好的教学情景到寓教于乐,从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资源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观念 积极性 再创造    近年来,我校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克服了种种困
期刊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在用户眼前生成一个虚拟的环境,使人感到象真实存在一样,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前景,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中学物理教学 运用  
期刊
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还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常言道:读书可以摆脱平庸,增智悦脑。随着生活快节奏的影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读书不屑一顾,自命不凡,不读书、不勤读书,从而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无处不在,人们几乎可以用它完成一切阅读、交际、游戏、购物、争论、恋爱等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
期刊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
期刊
对于中小学生花钱买“枪手”做寒假作业的问题,有老师指出:“学生之间的这种行为,容易使学生滋生懒惰心理,导致拜金主义流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加强引导,经常进行针对性教育。”但我以为,责任也许并不在我们的学生,而且,就算对学生“加强引导,经常进行针对性教育”,恐怕也未必很有效。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对于我们这些有自制力的大人(包括我们的老师)而言,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何况对于那些天性喜欢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个信息化、数学化、学习化的社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是这个时代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数学无处不在,正如专家们所说:“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  现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每个人要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适应未
期刊
【摘要】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运用情感去做思想工作,如何把感情渗透到思想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关系到部队内部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也是部队完成中心任务的前提保障。  【关键词】思想工作 情感 投入    一位哲人说过:“情感比黄金更重要。”因此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做人的思想工作,有情无情,至关重要。如果带着感情做工作,那自然会有父兄待子弟之心,教而严,帮而切,循循善诱,春
期刊
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思想政治这门课,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较少,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因此,我在教学中
期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写给同学们》就开门见山地指出:“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学科。要学好历史,首先需要热情投入。只要真正投入历史学习过程之中,并不懈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得到乐趣,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应该从兴趣入手,历史学习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架构的形成就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再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给予学生学
期刊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