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无论是哪个学科,都要充分挖掘教育元素,把德育教育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除了具有传承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功能之外,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习惯养成等等诸多的教育内涵。这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有效教育媒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做有效的德育渗透呢?

一、境由文起,育德于文


  情境的创设在环境氛围烘托、德育渗透、情感激发上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时,一首歌、一幅画,都会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让孩子因情感的驱动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窃读记》,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课文,没有跌宕的情景,没有华丽的描写,但平实中蕴含着渴望读书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老人忆着童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进《窃读记》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播放一首歌,这首歌大家可能听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播放野鸭子合唱)歌曲引发了学生的回忆,他们也纷纷跟着唱,逐渐有一种悠扬、怀念的感觉。而此时引入课文,就会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那个年代的情境中,感受当时人们对读书的渴望,感受现在的幸福。这样的情境,往往比任何华丽的语言讲解都要有效。

二、读悟结合,导德于思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品读与悟读更是不可或缺的方式。在对字词句的赏析品悟中,在理解文章含义和主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充分利用文本当中蕴含的教育内涵。剖析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循着作者的思路,反复品读重点词句,在感悟交流中加以理解,体味思想情感。让孩子们抓住文章中的核心语句、关键字词,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与诗歌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还记得我指导学生朗读《秋天的怀念》时,引导他们着重品悟“悄悄、扑、忍、挡、央求”等词语,透过这些词语感悟母爱,体会亲情及对生活的理解,并根据文章特点,选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引发思索。例如:课文中的“忍”字背后隐含着什么?忍住的是什么?品词析句中,孩子们的情感层层递进,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感染着每一个人,更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索。有的孩子掩面啜泣,哽咽难言。于是,我再次引导学生读后交流,谈想法,谈感受,交流情感,表达思考。这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也在孩子内心掀起了波澜。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想,读中生情,有了情感的激发,孩子们才能真正地领悟课文的主旨,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课外延伸,悟德于心


  如何让孩子从文本走出去,如何让孩子的情感不仅仅局限于本篇课文,这就需要延伸我们的知识与感受。学完《看不见的爱》一文之后,我做了一次“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感人的画面立刻呈现出来。他们或泣不成声,或泪眼婆娑。这是源自内心的感触,是成长历程的思考,是人性本质的回归,更是情感的迸发与宣泄。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所言都饱含款款深情,饱含了对父母亲情的顿悟与理解。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利用好教育的德育元素,把握好育人目标,融知识于德育情感交流之中,做到情景交融,以情诱导人,以情感动人,以情启发人,以情鼓舞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让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作者简介: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一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文教学如何才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尝试着在学习阅读课文的课堂上,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去探索文本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正是我对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反思。  【教学过程】  师:(大屏幕展示拉萨的布达拉宫 )谁认识这座宏伟的建筑?它坐落在我国的哪一个城市?  生
期刊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众多的“格”,比如写作技法之“格”、规范之“格”、标准之“格”等。对学生来说,“格”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生写作,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写作。笔者认为,一些有规律性、根本性之“格”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但一些教条化、烦琐化之“格”则犹如“紧箍咒”,制约了学生写作。从仿写之“有格”到创写之“无格”,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升格之路。一、仿写:让学生作文“心中有格”  初中作文教学
期刊
温儒敏先生说“语文高考加大阅读量,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新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个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且贯串必修、选择性修、选修三类课程中。这毫无疑问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必须读整本的书。笔者以《青春人生》专题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教学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认知加深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教育学家的关注度也在飞速提升,也希望从相应的研究之中,能够对教育学家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持续实施。一、对于“教学合一”理论的认知  陶行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毛泽东主席誉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则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怀着
期刊
人物名片季祥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一级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区师德标兵、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青年岗位能手。撰写教学随笔2405篇,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近60篇,参与编著丛书3套;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案例和专题的习作教学体系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亲近自然之旅,学习写作”与“十一五”重点規划课题子课题“让童诗萌芽在语文课堂”。  “陌生化”是著名
期刊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学生从小阅读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书籍,不仅能增长丰富的知识,开拓宽广的视野,而且能陶冶高雅的情趣,提升综合素质。  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在全区小学深入推进“经典阅读推广工程”,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
期刊
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歌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古代诗歌的文化热潮。  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与学生如今日常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结构及其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递过程,强调教师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出现了“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忽视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需要,对教法的接受程度,忽视了主体一方的认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亦步亦趋,难以挣脱教师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课堂要不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的
期刊
字词是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书面化的敲门砖,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王力认为:“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法国语言学家马赛科恩《语言》一书认为:“语言的主体就是全部词汇。”他们无一不在告诫我们字词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一年级正是学生书面性的字词积累从无到有、从一团乱麻到抽丝剥茧的关键时期,一年级教师更应该着重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字词积累。一、一年级学生字词积累现状及问题  1.从字词范围和标准上看。汉字的
期刊
新的部编版教材已经在部分年级投入使用,与现用的苏教版教材有所不同的是,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分为了“精读课”“略读课”,到了初中更是变为“教读”“自读”。那么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读的能力,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加以关注的。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希望可以通过一节节“家常课”的学习,改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读完收获不多、学完文本解读能力提升有限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