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一杰出人士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母亲小时侯对他的鼓励赞赏与耐心等待。他小时侯因为口吃受人嘲笑,过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他的母亲对他说:“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你心理想的比嘴巴说的快而已。别急,慢慢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将说得和你心理想的一样快!”
多么精妙的事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赞赏,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不能拒绝等待。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其他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后进生。对他们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指望他们能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也许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高效率,让我们渐渐疏远了等待;也许是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让我们不再习惯于等待;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迫切愿望,让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凭添了更多的浮躁。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生有时是批评指责,不顾情面;有时则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有时甚至于不闻不问,弃之不顾……惟独放弃了信任与期待,竟让“别急,慢慢来”成为了一句久违的话语。
其实,教育中的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
以下介绍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认识到等待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现在任初一(5)班的班主任,班内有这样一个学生让我特别头疼,时好时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范一次错误,让你措手不及。一天下午放学,他怯怯的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上次您发的奖品,还有吗?”我问:“什么奖品?”“就是那个带锁的笔记本.”“有啊!”“老师,我也想要一个。”他的声音变小了。“你也想要?可以啊!”一听我这样说,他高兴的说:“老师,您现在能给我吗?”我想了想,说:“我可以给你,但是那是我们班的奖品,我给了你,其他同学看见了要问我,怎么说呢?”“老师,我不告诉其他人!”我揺了揺头,“哦,老师,那我走了。”说完,他失望的走了。他走了之后,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他那失望的眼神。像他那样的学生,如果像其他的同学那样,作为奖品得到,恐怕等到他初中毕业,也得不到。哎,有什么办法呢?他也能像其他学生那样,我也能把它当作奖品发给他呢?我想了想,何不这样办呢。
于是,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看,老师希望那个本,我能当作奖品发给你。这样,其他同学也不会说什么,你看呢?”“当奖品?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呢?”他失望地说。“我想了一个办法……”还没有等我说完,他就急切地问:“老师,什么办法?”“你能按要求,不犯错误,认真学习,只要到20天,我就把它当作奖品发给你,你看呢?”“行!”“那你就画一个表格,把它贴在我这的墙上,每天表现好了,放学后,你就到我这里画一个勾,做得不好可不能画。而且,我也要让你后面的同学和你旁边的学习委员监督你,你能做到吗?”“行!”“那你每天放学想着叫他们。”“好的!”,他爽快地答应了。“那我就等着那一天,你可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老师可等着你!”他高兴地离开办公室。放学后,他急切地把监督他的俩个同学叫到办公室,“你们快跟老师说,我今天表现怎么样?”他得意地说。学习委员说:“老师,他今天表现不……”还没等她说完,我给她使了个眼色,问:“他比昨天表现怎么样?”“他比昨天表现好多了。”他一听高兴地说:“您看,我今天可以画了勾吧!”我也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等着你明天来我这里画勾啊!”他高兴地拿起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对勾,蹦蹦跳跳地走了。他走了之后,我对那俩个同学说:“如果他能够象你们那样,他也不会上我这里画对勾了呀?我们应该耐下心来,慢慢地等这他变好。同时,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就能让他的毛病改掉,只要我们能看到他能一天比一天做的好。这里,你们俩个也应学会等待,而且每天在总结的时候,应该首先表扬他的优点,让他有信心做下去,在底下再提醒他还有哪方面做得不好。让我们等着吧!我相信,他也会慢慢地变的……”
当然,这20天的对勾,也不是每一天都能画上的,有的时候他没有做好,我就给他提醒,问问他还差几天,并告诉他,那个本还等着他呢。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最后一个对勾终于画上了,我郑重的把本发给他,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我说:“那我们接下来赢奖状,你看怎么样?让你的档案袋里装满了奖状……”班里其他调皮的学生知道了,也要和我订,而且还告诉我,他们一定比他用的时间还短呢。这样在每天对勾的约束下,我感到那些个别生好像变得懂事多了。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的那个人。”我想,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足以让我们品味到等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多么精妙的事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赞赏,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不能拒绝等待。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其他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后进生。对他们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指望他们能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是不现实的。也许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高效率,让我们渐渐疏远了等待;也许是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让我们不再习惯于等待;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迫切愿望,让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凭添了更多的浮躁。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生有时是批评指责,不顾情面;有时则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有时甚至于不闻不问,弃之不顾……惟独放弃了信任与期待,竟让“别急,慢慢来”成为了一句久违的话语。
其实,教育中的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
以下介绍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认识到等待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现在任初一(5)班的班主任,班内有这样一个学生让我特别头疼,时好时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范一次错误,让你措手不及。一天下午放学,他怯怯的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上次您发的奖品,还有吗?”我问:“什么奖品?”“就是那个带锁的笔记本.”“有啊!”“老师,我也想要一个。”他的声音变小了。“你也想要?可以啊!”一听我这样说,他高兴的说:“老师,您现在能给我吗?”我想了想,说:“我可以给你,但是那是我们班的奖品,我给了你,其他同学看见了要问我,怎么说呢?”“老师,我不告诉其他人!”我揺了揺头,“哦,老师,那我走了。”说完,他失望的走了。他走了之后,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他那失望的眼神。像他那样的学生,如果像其他的同学那样,作为奖品得到,恐怕等到他初中毕业,也得不到。哎,有什么办法呢?他也能像其他学生那样,我也能把它当作奖品发给他呢?我想了想,何不这样办呢。
于是,第二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看,老师希望那个本,我能当作奖品发给你。这样,其他同学也不会说什么,你看呢?”“当奖品?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呢?”他失望地说。“我想了一个办法……”还没有等我说完,他就急切地问:“老师,什么办法?”“你能按要求,不犯错误,认真学习,只要到20天,我就把它当作奖品发给你,你看呢?”“行!”“那你就画一个表格,把它贴在我这的墙上,每天表现好了,放学后,你就到我这里画一个勾,做得不好可不能画。而且,我也要让你后面的同学和你旁边的学习委员监督你,你能做到吗?”“行!”“那你每天放学想着叫他们。”“好的!”,他爽快地答应了。“那我就等着那一天,你可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啊?老师可等着你!”他高兴地离开办公室。放学后,他急切地把监督他的俩个同学叫到办公室,“你们快跟老师说,我今天表现怎么样?”他得意地说。学习委员说:“老师,他今天表现不……”还没等她说完,我给她使了个眼色,问:“他比昨天表现怎么样?”“他比昨天表现好多了。”他一听高兴地说:“您看,我今天可以画了勾吧!”我也高兴地说:“太好了,那我等着你明天来我这里画勾啊!”他高兴地拿起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对勾,蹦蹦跳跳地走了。他走了之后,我对那俩个同学说:“如果他能够象你们那样,他也不会上我这里画对勾了呀?我们应该耐下心来,慢慢地等这他变好。同时,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就能让他的毛病改掉,只要我们能看到他能一天比一天做的好。这里,你们俩个也应学会等待,而且每天在总结的时候,应该首先表扬他的优点,让他有信心做下去,在底下再提醒他还有哪方面做得不好。让我们等着吧!我相信,他也会慢慢地变的……”
当然,这20天的对勾,也不是每一天都能画上的,有的时候他没有做好,我就给他提醒,问问他还差几天,并告诉他,那个本还等着他呢。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最后一个对勾终于画上了,我郑重的把本发给他,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我说:“那我们接下来赢奖状,你看怎么样?让你的档案袋里装满了奖状……”班里其他调皮的学生知道了,也要和我订,而且还告诉我,他们一定比他用的时间还短呢。这样在每天对勾的约束下,我感到那些个别生好像变得懂事多了。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的那个人。”我想,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足以让我们品味到等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