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性形象的现象还原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倚栏独立,长裙飘逸,一个惊世女子低眸回视,令后人浮想联翩。时空颠转,太空虚境,遥远的那个世界的美丽,亦真亦幻。高玉国的工笔人物画系列创作,是在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现象学意义的艺术真理探索。
  艺术世界的绵延,如一场探险之旅。一件艺术作品的深邃,正在于它表征了艺术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世界的体悟深度。如果艺术只是自然世界的再现,因为它和真理之间的隔膜,就免不了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的命运。所以艺术的历史就是不断追寻真理的过程,艺术家假艺术之手,探索自然、社会、艺术和人生的真理所在。
  在消费社会中,流行的是迎合商业趣味的时尚艺术。女性形象在这样的艺术中是一种消费对象,而且是男人的消费品。女性是男性观看的对象,艺术作品中女性的美丽是男性艺术家按照男性观者的趣味制造出来的,并且潜在地影响了现实中女性的审美趣味,即女为悦己者容。这也正是时尚艺术的症结所在,艺术对美女的消费并未真正彰显出女性真正的美丽,和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与艺术的价值判断有关,主要在审美和政治判断方面。消费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趣味,扭曲了康德所言现代意义的美的无功利属性,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文化政治价值的必要批判,因为在消费艺术时代女性的独立与完整并未得到完美和正确的表达,反而是以自我身份的忽略和丧失去换取对女性艺术形象的消费。
  消费艺术已经在中国流行了二十年,艺术家在魔鬼与天使的争斗中经受了灵魂的历练,需要对庸俗艺术做出反思和切割,而只有真正追求美和真理的艺术家能做到这一点。
  高玉国在工笔人物画领域钻研数十年,在中国人物画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交融互渗之中寻求着独特的艺术风格。高玉国的工笔仕女画系列作品源自他在多年研读的心理体验。在他的艺术想象中,不是要表现一个个有着具体身份和不同衣饰、情态的婀娜女子,而是要画出在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的女性形象。她身在数千年东方文化的灵光韬养之中,有倾国倾城之貌,温柔贤良之质,端庄典雅,沉静含蓄。在历史长河中,她经常承担着悲剧的命运,在个人理想与天命之间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也寓示着整个民族的复杂历史情愫。真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人类历史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哲学、艺术都是它的显现。穿透表象还原到本质,方能见到本质。然而真理话语并非真理本身的在场,20世纪现象学的发展揭示了哲学的这种悖论,哲学的目标是“回到事物本身”,但哲学概念本身并不是“事物本身”。如海德格尔声称,关于存在的追问所得到的任何结果,都是存在者而非存在。因此,只有放弃描述或再现,走向在场或呈现,才能摆脱哲学自身的危机,即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实践,而不是作为一种话语方式来实践。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要求艺术作为现象学所追求的“现象”出场。
  在现象学的意义中,艺术最接近“现象”或“事物本身”。艺术不只是一种话语形式,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表达。它不是再现,而是例示。它不是对事物的言说,而是让事物出场,让事物进入存在。高玉国在作品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她是谁,没有对她下判断,没有对她的存在表态,而是让她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出场。只是让她兀自存在,而没有对她说三道四,此乃艺术语言的特殊之处。因此,尽管艺术没有给我们命题真理,但给了我们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显示了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世界,是直接触动我们感知的世界。在哲学无法言说的地方,艺术开始了自己的作为。在这个意义上,高玉国的工笔人物创作呈现了由东方女性形象彰显的民族文化精神。
  在早期的人物创作中,高玉国已经显露出对超验审美形象的趣味和控制力,这来自康德以至现代艺术的审美趋向,追求纯粹的无功利的绝对审美。高玉国的工笔人物没有为那些美丽的女子预设一种特定的文学性情节,而是置其身于一个静谧的空间,自得怡然,在超验的神秘体验中与内心对话。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构成意识潜藏在画面的分割与张力之中,与传统绘画分离出相异的气象。色调素雅,在限色的沉静控制中毫不张扬,更显气质朴华不凡。正是这样的审美无利害趣味,使得高玉国在消费时代的娱乐氛围中,没有落入消费美女的艳俗艺术陷阱,而是沿着认定的艺术方向步步推进。
  艺术家的心灵真实,东方精神的现象还原,对庸俗艺术的价值批判,无功利的审美气质,独具的艺术风格,这些有效的艺术和思想元素都集合在高玉国的工笔人物画中。分明是亦真亦幻的太空虚境,却清晰袒露出艺术的精神向度。
其他文献
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带给我的是一种全面而清新的感受,在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中,在对艺术真理不懈的追求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归属。  我的研究生导师胡建成教授曾说:“学发音,学语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说话,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创作。”的确,创作是艺术家思维的展现,是艺术家本人对自身和社会生活长期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是对自己人生的每一阶段所做的总结性发言,这个发言就是作品。  对于我的创
期刊
本科的时候在一工作室就上过胡老师的课,转眼几年过去,我现在已经是胡老师的研究生了。  很难用几个词归纳胡老师的言传身教:率直,真诚,勇敢,睿智……。每一个词似乎都是那么贴切,但又不是那么完全准确。初识胡老师会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但相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是那么亲切,身上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豪爽。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被母亲带去学习儿童画,有着和同龄人很相似的经历,只不过在画班里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小很多
期刊
SHMJ:这幅小稿是在描绘海军最先进潜艇系统吗?  秦文清:不是目前最先进的,这幅小稿反映的是1982第一次潜射导弹发射成功,它意味着我军陆地核力量被摧毁后,仍然保留海下核反击的能力,有了第二次还手的能力,战略上的威慑,迫使对方不能轻易出手。这次成功试射在西方引发的新闻震动不亚于中国第一次爆炸原子弹,属于当时重大新闻。现在军事博物馆新馆成立又要设一个军事艺术馆,我正加紧完成这幅作品。  SHMJ:
期刊
主持语:  此前数年,李向伟常以南京师大美院院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而他作为画家和学者的身份却鲜为人知。这固然由于行政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使他无暇作画,也与他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整日沉湎于书斋有关。事实上,李向伟在艺术上是一位“多面手”,多年以来,他以坚实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素养驾驭着各种媒材,游弋于多个画种之间,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力度的画作。其画风于装饰韵味中,呈现出一种静穆阔远的正大
期刊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早出现的画种,在先民的图画中已初现端倪,表现出人类对自身强烈的观注,而这种观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共同的狩猎、祭祀活动的题材,逐渐就集中到重要人物身上来,更具体深入的刻画使得工笔人物画名副其实的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历代帝王肖像到明代文人肖像,工笔人物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内容更加多样,技法更为丰富,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艺术本身就是精神内涵和技术技巧的结合,而表面
期刊
2011年11月底,我第一次来到德国。  柏林博物馆岛是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实在成行之前,对它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听到“博物馆岛”这样的名字,就不禁心驰神往了。  博物馆岛在柏林市中心,因岛上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博物馆而得名。在乘车过来时,其实并没感到有个水中央的岛,只是一条施普雷河,把博物馆们环抱起来而已。也许要从上空俯瞰,才会有“岛”的感觉吧。现在岛上的五座博物馆组成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博物馆群
期刊
————黄庆  厚厚的阴霾下,层层叠叠的灰色颗粒犹如时间的阻隔,向后推远着记忆中的映像……,从最早的纷繁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到臃肿松弛的“肌肤”再到清寂氤氲的“西湖系列”,直至现在的“远逝的风景”,这些表象主题在视觉直观上的变化,并没有因其外象的变更而背离其精神上的倚重。无论是从表现主题还是呈现方式等外象来看,静态的西湖、”肌肤系列”与混沌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远逝的风景都相去甚远,但
期刊
主持语:许俊的画植根于传统,更植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在继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技法与精神的同时,又非刻意地使画面具有了色彩的现代气息。在颜色的运用上,他十分巧妙地把握着似与不似、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注意汲取现代画家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和对颜色纯度、明度的强调,在将色彩学的互为补色关系融入画面的同时,保持着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效果,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个惠风拂面的午后,在经过了几番
期刊
一个朦胧的意境、一位甜美的侍女、一把中式的椅子和几束荷花构成了高玉国的新作——《红楼》系列。高玉国通过运用一种简单、概念化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一幅唯美的图景。然而,高玉国在该系列中的追求并非仅仅局限在这些具象的构成,而更在于它们所共同建构起的高玉国心中的文化的理念:梦幻、含蓄又富有内涵。这也使得高玉国工笔画的新探索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气质。  受访人:高玉国  采访人:郝 斌  时间:201
期刊
主持语:  工笔人物画的现代审美转换,主要体现于在融合西画造型与色彩语言的基础上,提高传统人物画的写实能力。作为浙江画院从事人物画创作的余宏达,从不随波逐流,他始终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并尝试肖像画创作的种种可能。在他看来,人物塑造要想真实感人,人物表情一定是趋于生活常态的。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气度。其实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质朴的,他作品所具有的肖像性、非情节性,无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