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如何接地气?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翻拍成风,原创难寻
  电视剧的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创作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当下翻拍、跟风严重,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利益回报,往往忽视真实而闭门造车。
  陈家林:我最近看电视剧都总结出规律来了,假夫妻多、女土匪多,漂亮狠毒的日本女特务多,挖掘的生活永远是自己眼前那点事,创作者体验生活做得太少。现在的电视剧偏于类型化,对于人物塑造、生活挖掘远不够深刻,多流于俗套。
  郭靖宇:因为我的作品一直坚持原创,所以我也鼓励年轻人进行原创。为此我还把自己以前写的剧本发在博客上,让年轻人看。结果一个演员打电话给我,说接了一部新戏,一看剧本居然是把我刚播的《红娘子》换了个名字继续拍。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原创精神,那这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所以我特别希望导演协会能设立“最佳原创奖”,鼓励那些坚持原创的创作者,这样这个行业才会有更新鲜的活力。
  阎建钢:前不久刚刚举办的全国电视座谈会上也都谈到了原创的话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功利目标,原创无疑是最费力的选择,因为时间成本、风险很大,所以很多投资公司都不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
  刘江:急功近利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资质和没有专业水平的投资人太多了。一些没有职业道德的制片人、导演忽悠投资人,他们只顾赚钱,不管片子的未来与结果如何,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实际上每年黄金时段只能容纳6000集的戏,有9000集是赔钱的。
  车径行:国剧啃老、翻拍与跟风是现在电视剧的普遍现象。现在有些不算老也不算火的剧都开始重新拍了。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产业发展缺少起码的责任心。
  李路:去年江苏电视台重拍了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结果播出以后是全台收视的倒数第一,这就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问题二:烂剧当道,主流价值观缺失
  影视作品浓缩的是世间百态,需要揭露现实中的假恶丑,但不应放大。同时它更应该歌颂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给所有观者希望与力量。但现在为了追求一些所谓的“极致”的效果,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主流价值观。
  阎建钢:我们做过统计,一部电影,票房再好,即使上了三亿,实际观看的观众就一千到两千万。但任何一部电视剧,收视率差一点儿,观众也上亿,这要影响多少人?这就需要创作者的责任感,要正确运用话语权,需要给观众正面的引导。现在只讲接地气,地上有沼气、浊气怎么办?除了接地气,恐怕还要接天气,天气就是情怀,就是价值观。我很钦佩李路选《山楂树》这个题材,这个题材并不商业,但是却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本就缺失的主流价值观,这样的选择,代表了创作者的文化情怀。毕竟主流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承。
  陈家林:现在最缺少主流价值观的东西,特别是对人性的描写,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文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真善美的歌颂,就像《山楂树》这样的作品,还是比较缺失的。这样培养人、树立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应该占据最大的比重。但现在审片流行个词:不够极致。像看病吃药一样,本来2片就好,结果来8片,是极致了,可人完了。有些导演读不懂主流价值观,一味追求画面的极致,绝对是“屠杀式拍摄”。
  刘江:实际上主流价值观与商业并不冲突,欧美电影的主流价值观非常鲜明,永远是正义打败邪恶的。
  车径行:好莱坞电影都是国家主旋律,善永远是战胜恶的。韩国的民族自豪感在韩剧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来传播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有情怀、有责任心、有使命感。
  洪宝生:有些制片人专拍那些编造历史、恶搞的穿越戏,前些天新闻里不是说了,有个小孩自杀,说是要穿越回去,这样的戏害了多少孩子?
  陈燕民:说根本的就是电视剧分级的问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总局应该出台系统的标准,将电视剧制作档次进行详细分级,只有符合相应的级别的剧才有资格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此来抑制烂戏过滥的局面。
  杨阳:我当初拍摄《牵手》时因为没有此类情感戏的先例,播出一再受挫。之后拍《记忆的证明》又因题材敏感受限,但我坚信这样的戏是好看的,而且传递的都是最真挚的情感,所以几经努力,甚至面临着前途被毁、中途下课的危险,最终才得以播出。但这样的经历却让我意识到身为导演要有担当,担当起社会责任,本着艺术的良心做戏。这样做出来的戏才有可能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重认同。
  阎建钢:在现有的环境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尤为重要的。文艺作品绝对不能唯收视率论的。虽然现在电视剧繁荣得花团锦簇,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罂粟花?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我们要有义务扶持绿色文化产品。
  问题三:唯收视率论亟待整肃
  一部新剧的播出,大家竞相晒收视率,已成为普遍现象。收视率高与口碑好能相提并论吗?为了收视率电视台拼宣传,电视剧拼演员,编剧拼狗血。导致演员坐地起价,制作成本节节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郭靖宇:有时候在微博上发收视率也是受电视台之邀,毕竟人家买了你的戏。实际上收视率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的。有些电视剧是有地域性的,因此在一些地方上播出收视很高,从而整体拉升了收视。但那些没有达到这个数据的戏能证明它就不好吗,肯定不是的,实际上与播出平台的关系很大。
  阎建钢:没错,平台的作用特别重要,它发布的收视率一定有它自己的立场所在。
  刘江:在电视座谈会上,广电总局社管司的同志也曾表示过很困惑,很多样板户还是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因此这能代表主流价值观吗?需要重新整肃评判系统。
  陈燕民:北京电视台原本不是有句经典的话嘛,“得大妈者得天下”。
  陈家林:有时候这边刚定下演员,电视台那边一句“人气不够”,就还要换,最主要也是出于收视的考虑,要他们认可的演员,所以演员的价儿就上去了。
  陈燕民:说到演员价格奇高的原因,一是不专业的投资人、电视台以及无良经纪人造成的。现在很多男一、女一都是电视台直接要的,跟甲方有直接关系。
  刘江:其实这个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是投资人的素质有待提高,其次,电视台完全可以把预购的门槛提高,不是有腕儿就买,一定是剧的质量好才买,这样慢慢就能抑制演员价格一路看涨。
  阎建钢:电视剧的艺术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观众更在意的是一部片子的整体质量,高收视的剧大多制作精良,我们一定要坚守质量。
  车径行:重建影视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现有的唯票房与收视率的评判标准是影视罂粟花滋生的成因。评判标准的问题导致价值体系与创作的混乱,致使中国影视产业乱象丛生。影视剧的评判标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票房与收视率是产业标准的一项而不是全部,我们期待影视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
  赵宁宇:咱们的这些声音一定要继续发,持续发,但问题是现在形不成有效传导。唯收视率论显然不对,但替代方案是什么,我们要敢于拿出替代方案才可能改变现状。
  陈家林:的确,电视剧行业虽然问题多多,但当前的影视批评缺乏力度和深度,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对于电视剧的发展起到监督作用的批评与评论。
  联姻媒体,树业内先河
  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与《影视圈》杂志达成战略联盟

  作为中国影视界的核心力量,云集了350名优秀导演的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已成长为业内颇具专业性、权威性、学术性的专业组织。该协会每年会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就拍摄、创作、奖励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以更专业的态度、更专业的平台、更专业的研究,加强导演间及与其他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开拓新创作领域,促进影视剧文化的创作与发展。
  此次,导演工作委员会正式将总部移师至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并在此与专业媒体《影视圈》杂志达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是其继开办官网、官方微博等宣传方式后,首次尝试与媒体联姻。
  此次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利用导演协会的专业资源以及广博的人脉关系,《影视圈》有了可以获得业内一手信息的渠道来源。而借助《影视圈》这一成熟的平台,导演们的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更可以借助这里获得相关的舆论监督与评论。
  “很荣幸能够与导演协会合作,现在社会各界都在表达自己的声音,导演协会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影视圈》愿做导演协会的喉舌,愿意成为导演们的传声筒,只要大家有话要说(包括个人的、群体的以及戏的宣传)都可以在这里及时、准确地传播、放大。”《影视圈》杂志出版人刘海洋表示。
  关于具体合作方式,杂志每期会推出“电视剧导演专版”,不仅对会员导演的动态、创作、获奖、心得进行报道,此外,对于电视剧创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全方位研究,并定期组织“导演圆桌论坛”。杂志还会针对拍摄中的电视剧组织独家探班,进行深入报道,更好地扩大导演作品的影响力,作为导演协会的日常学术宣传阵地,《影视圈》将成为导演作品深度剖析的窗口。
其他文献
浙商与影视  相关数据显示,早在两年前,我国国内电视剧产量达1.4万集,为5年来最高,稳居世界第一。除了专业资本外,该行业的投资者囊括了清洁业、房地产、矿业、直升机经销业等各个行业,外来资本开始崛起。此外,众多机构投资者包括信托投资等各种形态的资金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影视行业也成为了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  作为龙年第一只申购的股票,华录
期刊
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个有着海外背景,自许自己更像个社会活动家,懂得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外表温文儒雅的浙商,一直在阐述一个观点:我们与国内电影人的理念不同。那么,他和他的电影真的就能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奇迹吗?这样一部由国际团队打造,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加盟的影片,想要在中国这块电影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在笔者看来,他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文化产业要接地气需要有非常高的情商  《影视
期刊
《黄金大劫案》里有个角色,叫顾茜茜,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白富美”,没有什么经历,没有什么手段,只有一个千金的身份和楚楚动人的花容,但是她善良执著,情感动天,最后硬生生把一个不择手段的混不吝改造成了雅皮。这是一场意外,但是也是一种能力。宁浩说,程媛媛就是这个顾茜茜的不二人选。  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觉得她既是一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又是一旦陷入爱情就死磕到底的精神伴侣。她有与这个年龄最合时宜的
期刊
在朱志平的办事桌上,堆着厚厚一摞的文件,很是显眼,只是试探性的一问,是剧本吗?答案是出乎意外的肯定:“是,我有空就看剧本,浙商有这么一种精神,不睡觉也要工作。”朱志平轻松一道。这是他这两年来最大的改变,他以往用来打高尔夫球的休闲生活,被看剧本所取代。  朱志平是个典型的浙商,低调、敢闯。少贫而有志,壮富而好善,家足而子贵。在2010年成立同方联合影业以前,曾在风云变幻的股市,在风谲云诡的楼市中呼风
期刊
身为西安人的吴奇,不仅有西北人的爽朗,更兼具着年轻人的果敢。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勇于尝试。他坚信只要敢做就有一半的成功初会,犹豫不决才是错,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机会。十几岁就进入演艺圈当演员的吴奇,几年戏演下来,发现自己对制作更为钟情,于是卖掉房子又借来了35万元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好好过》,这也让他收获了第一桶金,从此步入了制片生涯。  短短几年间吴奇自己独立运作了五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这些片子虽
期刊
量化就很难精品化  《影视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离开电视台,去组建一个公司开始创业?  程力栋:一种潜移默化的人生规划,我觉得人生主要就30年,一般是20到30岁,30到40岁,40到50岁,这三十年是男人的黄金时间,这三十年不能只做一件事,我觉得,至少要做三件事。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觉得做记者非常好,很神圣,弘扬正义,受人尊敬,主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当这个愿望在后来得到满足,又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在《北京爱情故事》的“吴狄”出现之前,很多人问李晨,所有扮演过的角色中哪一个更靠近你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通常很为难,似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影子,但又不尽相同。  直到“吴狄”的出现。李晨非常确定地告诉你,这就是25岁之前的他,毫无出入。因为《北爱》就是他的故事,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生活在他的周围,有血有肉,真真切切。2005年之前,其间六年,几段并不顺利的感情生活全部囊括在这一部戏中,是一次对自己
期刊
“我试图实现电影的多义性,希望你们在一个故事里能获得不同的满足。”  管虎的电影所关注的群体,往往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对象,他的电影所探讨的是社会的边缘化,是一股暗流,却也都相当的合时宜,是一个阶段内既被我们忽略过又被我们想起的群体。地下摇滚,警察,民工,患者。  《斗牛》和《杀生》开始,有一些变化,开始讲究象征性的塑造,村庄,愚民。他的成熟显而易见。但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管虎的电影风格却都像
期刊
有观众总结,“生活剧三大宝,媳妇婆婆小三满屏跑”、“过日子就要闹,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闹”,观众的厌倦情绪可见一斑。  都市生活剧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是苦情狗血情感纠葛,要么是口沫横飞没事逗贫,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能在换台的瞬间锁住观众视线,创作者往往把故事极端化。我们从近期热播的剧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剧有一个较强的社会热议话题支撑,但因对话题尖锐度和时尚度的过分依赖,也使得曾经温暖和煦、善良平和
期刊
因为制作时代的缘故,  那时候的电影本身就有一种视觉上的冷,  尤其是《冬春的日子》,  还是黑白片,  况且那个时候自己很年轻,  对当时的环境、  社会的状态、人的状态,  都是很直接的切入。  他戴着一副颜色沉闷但设计很别致的眼镜,普通的黑色休闲夹克,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鞋。整个人看上去严肃,眼神里又有些隐晦的桀骜。这就是第一眼的王小帅,隐藏在《青红》和《日照重庆》背后的电影作者。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