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新课改中的诗歌教学心得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我在探寻诗歌教学方法中有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相信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诗歌教学的“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因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阅读时,应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发挥想象→范读纠错→学生自读”这样反复阅读的方式细细品味。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在光与影的感染下进入诗的意境,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诗歌细腻含蓄的情感。但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反复体验。
  
  二、诗歌教学的“意”
  
  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往往是意境深远,引人入胜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然而学生总感觉到与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如果学习诗歌仅是停留正在表面的咬文嚼字熟读吟诵上,学生对此一定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用诗人的眼光来处理教材。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因为他们常常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普通事物的独特美、用超越常人的胆量去取舍自己观察所得以及有奇幻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在诗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学会用诗人的眼光去捕捉诗篇中属于这首这篇、不同于那首那篇的独特的形象,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形象,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其次,要以诗人的胆量选取重点,哪怕是不及其余地选取一点,也应力戒面面俱到的“全景扫描”。突出重点,以一当十,是诗的特点。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有所得。另外,教师要有诗人般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进行“超级链接”,使诗歌的课堂教学能有“物我皆着我之色彩”的效果。有一点诗人的眼光,是设计好诗歌课堂教学方案的基础,这种眼光关键要体现在“独特”二字上。
  借诗歌的韵味来选择教法。诗有诗的韵味,这种韵味首先体现在灵动上。惟灵动才有诗情,惟灵动才有诗句。灵动的诗歌,其教学过程也应该是灵动的。这种灵动主要体现在两个结合:一、虚与实的结合。清初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诗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设计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艺术。二、动与静的结合。相对于读、议、写而言,诗歌教学中的“悟”和“思”便是静。动和静的结合,是诗歌教学是否有诗的韵味的关键。我个人的体会是,越是简单明了的诗,越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享受到自主分析、自主体会的乐趣,让学生学会静思、体悟,从而更好地思索与感悟出诗歌言无穷、意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三、诗歌教学的“讲”。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 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那么,教师怎样的“讲”才“适当”的?笔者认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可以是先诵后讲,也可以边诵边讲、且讲且诵,还可以先讲后诵。教师要善于点拨、启发和疏导,或共同品味诗歌语言运用之妙,或抓住“诗眼”等关键处,领悟诗歌内涵,体味诗歌情感、形象和意境。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可引导学生参照注解扫清语言障碍,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
  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难点在于理解诗意。首先,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怎么领悟呢?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其次,学习精粹的语言。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我以为,诗歌教学要着力于点评、朗读、背诵,少做无谓的分析。点评,是有选择地讲一下炼字炼句的精妙,重在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熟读成诵,重在积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河北省邯郸市邱县)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在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内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于放弃这门学科。    一、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首先,词汇教学也一定要贯彻"听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究其根本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又是以听、说、读能力为积累,以写的能力为目标的。但现在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学写作教育的高耗低效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生生活底子不足,多次失败而引起心理障碍等。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能激发学生在写作中的兴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认为要提高
期刊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以其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结合,在众多学科中独占鳌头。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教学更具优势,能将文章中蕴涵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化知识等等展示给学生,并借助音乐、电视等艺术手段,创造一种特殊的学习氛围。  使其在美的熏陶和情的兴奋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谈谈如何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一
期刊
摘要:在中专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平衡发展。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自身存在的客观问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职业生涯规划 必要性 避免误区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期刊
摘要: 非智力因素 ,是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的意向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素质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关注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却忽略了一个人的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作用 培养    非智力因素 ,是直接影响认知效果的意向因素,它包
期刊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
期刊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这对比较年轻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不少困难。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以自己多年从事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体会,与大家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
期刊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
期刊
绝大多数学校都会根据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既符合学生的成长的需要,又能更好地配合教育教学。然而一提到教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纸和文字,往往忽视其它媒体的运用。下面笔者就数字媒体在生命学科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运用作以简单介绍。    一、生物标本可以数字化    山区和农村的地域优势之一是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常常是这些地区学校在生物教学中的校本教材。采集和制作
期刊